■福州時代中學 林 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對“第四學段(7~9 年級)”的學生“寫作”能力提出了8 條要求,注重對學生內在精神動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尊重與挖掘,其中“多角度觀察”與“搜集素材”著眼培養(yǎng)學生的眼力,“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則著眼培養(yǎng)學生的口力,“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著眼培養(yǎng)學生的心力,“能寫不同文體的文章”“能進行縮寫、擴寫、改寫”等要求則著眼培養(yǎng)學生的手力。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教學實踐做法,旨在通過“目治”“口治”“心治”“手治”——“四治”合一的教學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思維品質。
“寫好文章是要做一些知識儲備的。”人的知識按其歷分的話,大體有兩部分,其一就是書本上的知識。所以“目治”教學中訓練學生動眼閱書看文章,幫助他們不斷擴大自身的閱讀量,這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培養(yǎng)思維能力與情感體驗的必經之路。首先,教師可以結合課文閱讀要求為學生選擇相應題材的閱讀材料,收集相關資料,督促學生每天完成一定量的閱讀,利用“閱讀記錄表”和摘抄本做好每日閱讀的記錄。為學生的閱讀提供大量素材,同時指導學生如何在短時間內進行閱讀,對學生提供多種泛讀閱讀技巧,促進學生能夠在泛讀過程中把握其中的重難點,達到泛閱的良好效果。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設置精讀文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對語文課文、名著書本的精讀。在精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細讀、精思、鑒賞,促進學生對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與思考,顯著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師指導學生精讀名著,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大有裨益。例如通過《朝花夕拾》中重點文章的精讀賞析,學生對魯迅的童年以及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有了更深的體會,讓學生對魯迅先生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有更為立體的認知;通過《紅星照耀中國》的精讀式知識競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領袖人物和紅軍將領的革命之路”與“長征”的相關知識,堅定學生的紅色信念,培養(yǎng)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理解能力。當然,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或泛讀或精讀名家名篇、札記隨筆等,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真實可感的體驗,在擴大自身閱讀量的同時,提高他們對文章的感知與品悟能力,并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心治”悟文章與“手治”寫日志的教學效果。
探究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要求教師要加強問題指導,組織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思考和討論能力?!敖虒W要生活化”,其實,這生活化也指教學方式的生活化。語文一旦與生活結合,其時效性、趣味性、多樣性會充分展露。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之間有著緊密聯系,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采用“口治”教學方式,是一種提升學生探究能力的生活化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動口讀文誦佳句,并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將課堂的前三分鐘留給學生,班級學生每日輪流進行口講,教師利用這口講機會給予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鼓勵學生將摘抄的優(yōu)秀片段在班級分享,并讓學生在分享中多談談對所讀文章的感悟,針對語文學習生活中的體驗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想法。
課堂上多創(chuàng)設一些機會,給不同程度的學生上臺展示自己作品,教師進行適度點評,抓住其中的一兩個小亮點進行放大表揚,同時也具體指出習作中出現的不足之處。如此一來,學生通過活動完成作文的即興寫作,教師也通過活動避免了假大空式的點評,這不只有利于學生在分享與交流中的快樂成長,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四治”中“口治”“心治”“手治”的融合,讓學生不再對作文感到厭煩、恐懼,讓學生愛作文,想作文。
對于必讀名著,若是開展類似“講故事”專題活動,用這種“口治”的教學方式進行名著教學,也許會讓教師有“事半功倍”的意外之喜。比如,讀名著《西游記》《駱駝祥子》,教師按書中給出的教學提示開展“取經故事會”“話說唐僧師徒”“探尋悲劇原因”“話說‘洋車夫’”等專題展示,在教師的預設性指導下開展語文“口治”活動,學生明顯更愛讀名著了,也不再覺得讀書是件枯燥無聊的事,而是覺得大家共讀一本書其樂無窮,讓“目治”教學更順利。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就課程學習與自身的生活之間建立聯系,讓學生“要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在積累中升華自己,在歷練中豐富自己”,充分注重學生的自身感受,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心治”教學過程。所謂“心治”,其實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能夠動心品文悟生活,能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對生活有自己獨特的領會和感悟,而教師則通過語文教學引導學生做個“有心人”,從語文學習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與思維提升。諸多切實可行的教學實踐可以有效促進這種教學方式的落實:讓學生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在日記中記錄生活片段或心情感受;讓學生用心賞析文章后,動口說說文章中引得自己情感共鳴的精妙之處……
當然,還可以有更生活化的教學實踐:比如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昆蟲記》時,讓學生跟法布爾學觀察,引導學生關注《昆蟲記》中記載的昆蟲,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與對生活的體驗。還有,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聯系生活實際改編課文,創(chuàng)作并表演課本劇。在詩歌教學單元中,教師可以開設詩歌朗誦賽,還可以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讓學生在文字與藝術中陶冶情操,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初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之一即是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中應當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寫作教學指導。這些教學指導的根源性目的就是“手治”,讓學生學會動手寫文章,引導學生“我手寫我心”,要求學生完成各種形式的寫作任務,讓學生能夠自主完成自評互評任務,并在教師作文講評后進行有效的作文提升。教師將課文教學與作文教學目標結合在一起,把課文作為優(yōu)秀典型的寫作范例,為學生制定相應的寫作任務,創(chuàng)設不同類型的創(chuàng)作活動,或無主題隨性小創(chuàng)作,或命題式限定創(chuàng)作,或景物描寫片段,或個性人物小傳,或仿寫精彩語段等,鼓勵學生將自身的所思所感形成文字進行展示,促進學生掌握不同的寫作技巧,讓學生感受到言語表達的滿足與快樂。引導學生就課文學習與文章閱讀中的所思所感用文字形式記錄下來,及時表達自己在文章閱讀與學習中的感受,或者引導學生在文筆鍛煉的過程中運用課文所學的寫作方式與表達技巧進行創(chuàng)作與升格作文。這些都能夠讓學生寫好平常文章,而所謂寫好平常的文章,“就是只求切合要求,不求別出心裁;只求文從字順,不求語言文采;只求言之有物,不求立意深刻;只求形式適宜,不求形式新穎?!苯處熆梢远喙膭顚W生參加各種征文活動或比賽,并通過不斷地寫文與改文在各類作文平臺上,如學校微信公眾號,或各種報紙雜志積極發(fā)表各類優(yōu)文,讓學生在參加活動或比賽中享受創(chuàng)作與修改作文的樂趣,從而促進自身作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有必要用“動眼閱書看文章”的“目治”來培養(yǎng)學生的眼力,用“動口讀文誦佳句”的“口治”來培養(yǎng)學生的口力,用“動心品文悟生活”的“心治”來培養(yǎng)學生的心力,用“動手寫文改不足”的“手治”來培養(yǎng)學生的手力。利用這“四治”,指導學生在動眼、動口、動心、動手的學習過程中,“盡可能喚起學生的內在寫作需要,使‘要他寫’和‘他要寫’盡可能統(tǒng)一”,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