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古交市第十四中學 夏傳勝
中國古代的古詩詞文化博大精深,是后人應該學習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初中階段的古詩鑒賞,學生不應對古詩詞還停留于淺層的認識,語文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古詩詞教學轉(zhuǎn)變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對于古詩詞的教學能夠得到有效提高。再加上詩詞鑒賞是中考語文科目的重要考點之一,教師更應該在教授學生詩詞鑒賞時,積累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使學生能更容易分析理解古詩詞所蘊含的意義。
盡管近幾年新課改要求全面開展素質(zhì)教育,要求教師摒棄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理念。但由于升學率要求,導致很多教師一直沒有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注重于考試要點的講解,對古詩詞中表達的技巧和所要抒發(fā)的情感思想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并且對教學參考的依賴性非常高,這種固定化的教學模式將古詩詞鑒賞變成了毫無技巧性的死記硬背,忽略了古詩詞鑒賞應該培養(yǎng)的情操??菰锓ξ兜慕虒W方式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無法得到提升,教學質(zhì)量也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古詩詞的鑒賞就是為了應對初中的升學考試,古詩詞鑒賞應該是用來陶冶情操的,但由于教師存在教學方法的問題,導致學生從開始接觸古詩詞鑒賞學習時就缺乏學習積極性。除此之外,古詩詞語言和現(xiàn)代漢語存在很大差異,學生可能在古詩詞表達的情感和意義上無法理解,教師如果不能做好及時引導,學生就難以理解古詩詞中所想要表達的含義,進而產(chǎn)生厭學情緒。
由于應試教育題型的設(shè)計和考察范圍是有限的,導致學生忽略了古詩詞的學習,只注重于古詩詞的背誦以及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所總結(jié)的答題技巧和考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按照語文考試大綱的要求讓學生按照計劃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失去了主動性,降低了古詩詞鑒賞教學中的質(zhì)量。
封建社會由于政治制度過于中央集權(quán),在朝堂上遭受了挫折和受到戰(zhàn)爭迫害的詩人無法直接言明,只能借助古詩詞來抒發(fā)當時的情感。作者的詩詞一般都是有感而發(fā)。學生在鑒賞古詩詞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根據(jù)作者所處朝代的背景及作者的成長經(jīng)歷,將其和作者的遭遇結(jié)合起來進行合理分析,使得學生對于古詩詞的把握有所提高。
首先從古詩詞的標題來看,古詩詞的標題具有很大的意義,古詩詞標題的內(nèi)容一般說明作者正在做的事和做事的心態(tài)以及想要抒發(fā)的情感等,作為古詩詞的核心部分,往往能從標題把握住作者的寫作意圖。
例如唐代詩人杜甫所作《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蓖ㄟ^標題就能看出作者身處何地,其中“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寫了泰山雄峻磅礴,“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則是描寫了仔細遠望時,見群峰云生,仿佛有歸鳥入谷,“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描寫了作者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也抒發(fā)自己的抱負。這幾句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作者的背景在古詩詞的鑒賞之中也是需要注意的,大多數(shù)古詩是根據(jù)作者當時的背景而作,其中蘊含的意義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從作者的時代背景和人生經(jīng)歷上面進行思考,使學生能夠深刻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占主體地位,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學習氛圍。教師應在古詩詞鑒賞過程中,關(guān)注學生的狀態(tài),針對自身的教學內(nèi)容以及教學方式作出適當性調(diào)整,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還增強了課堂的活躍氛圍。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情境相似的古詩詞進行分析研究,引導學生討論古詩詞的主題、風格或者所要表達情感的方式有無不一樣的地方,使學生能夠在古詩詞鑒賞活動中做到舉一反三,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不僅得到了提高,還提升了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
古詩詞的閱讀應當透過字面意思看到古詩詞所蘊含的意義,學生如果能夠把握其中的意象就等于把握住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宋代詩人晏殊的《浣溪沙》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的“落紅”,使整首詩從離愁中解脫出來,也為全詩主題升華做了鋪墊。也意指了從樹上飄落的花瓣并不是無情之物,而是腐爛成泥,養(yǎng)育來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環(huán)法則來自比,表示自己雖然辭官,卻還關(guān)心著國家的前途命運的情懷。
初中古詩詞鑒賞由于含義深奧,表達的情感真摯,因此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必須積極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做好學生的情感交流工作,激發(fā)學生古詩詞鑒賞的興趣,使得教師的教學課程發(fā)揮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