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趙婉莉,劉 萍
(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將傳統(tǒng)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相結合,于2014年首次提出的一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對分課堂”講授時講究精講和留白,教師講授時間變得短暫,同時讓學生覺得珍貴,提高了學生注意力;在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設計與講授知識緊密結合的討論話題,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討論,又通過小組內以及組與組之間的生生互動,乃至全班討論的師生互動,分享討論成果,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打破以往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與此同時,也讓教師從傳統(tǒng)課堂的一堂課從頭講到尾的孤獨“演說家”,變成神采奕奕的課堂的組織者和管理者。
“對分課堂”提高了學習效率,也解放了教師,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培養(yǎng)了學生與人合作的精神,打破了原來的宿舍與宿舍的界限。特別是大班上課,打破了原有的班級的界限,擴寬了交際范圍,收獲了友誼,加深了知識的印象。特別是分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了在每個重要知識環(huán)節(jié)上,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的效果,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著傳統(tǒng)課堂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這些都讓許多長期奮斗在教學第一線、身心疲憊的教師眼前一亮,同時也吸引了大批教師投入到“對分課堂”的學習、研究和應用中去。“對分課堂”自從2014年提出至今,短短四年時間,舉辦“對分課堂”的講座和培訓超過百場,覆蓋教師全體上萬人?!皩Ψ终n堂”簡單易學,容易推廣,許多老師參加完培訓,立馬參加實踐,就可以取到一定的效果。
“對分課堂”的前景和目前所取得的成績無疑是讓人欣喜的,但是現(xiàn)實中關于對分還有一些其他的聲音和情況。例如有的人施行一兩次,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無疾而終;有的人做著做著,就覺得做不下去了等等。
“對分課堂”的基本流程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相信每個老師在實踐“對分課堂”時對于基本流程都是倍加重視、合理安排,那為什么還是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呢?
筆者將自己在“對分課堂”的實踐和同行交流,認為問題主要出在一些細節(jié)問題的把握上,如果對此沒有處理好,則會收不到預期的效果,或者導致對分的失敗。具體內容如下:
分組討論是“對分課堂”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實行“對分課堂”的教師,都知道討論時要分組,但怎樣分組可以最大化地實行高效的課堂討論,卻并非每個教師都懂。
在分組問題上,一定要基于優(yōu)、中、中、差的原則,這需要老師對班級同學學習情況摸底,再進行排列組合分組,盡量打破原有班級或者原宿舍的界限,關系親密不可控制地會私底下交流,影響課堂對分效果。只有小組水平參差不齊,才可以起到對一個問題交流時,如果有小錯誤,可以在小組內部解決。因為只有這樣,學生在每個小組綜合實力相當?shù)那闆r下,才可以在教師要求的時間里完成討論任務。如若不然,優(yōu)等生多的組早都討論完了,差等生那組討論還沒結果。另外,如果大家都很差,就不能有效地生生互動,起不到批評指正的效果。另外分組討論的時候,一學期固定那么幾個人也是很無聊的,老師可以利用對分易軟件,在某些對基礎知識要求不高的環(huán)節(jié)對其進行隨機分組,有效地增加上課討論的多元性和新鮮感。
另外,平時注意將固定分組和隨機分組相結合。同時,固定分組也是一種相對的固定分組,人員最好能在一個月左右調整一下。因為根據(jù)和部分同學的私聊,他們渴望和更多的同學交流。
一場精彩的討論,離不開啟發(fā)思維及好的問題的拋出,“對分課堂”的討論特點,就是基于“亮考幫”為支架的問題設計。許多教師在課堂上精心準備了自己的作業(yè),都知道如何要求學生,告訴學生怎么做。但是,發(fā)現(xiàn)學生在討論中對自己的問題還是不太清楚,特別是對分的初級階段,這樣的學生不少。
實際上,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難,只要在“對分課堂”的實施初期階段把“亮考幫”和討論任務寫在黑板上就可以解決了??赡芎枚嘟處熣J為我已經(jīng)給學生反復講明白了,學生也理解了。實則不然,“亮考幫”觀點的提出,無異于給學生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學生從小都沒有經(jīng)歷過這種上課模式的訓練。學生對于這個名詞,要經(jīng)歷一個瞬時了解、理解、執(zhí)行的過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試想想每個實行“對分課堂”的教師,在明白“亮考幫”的時候,都是查過不少資料,閱讀過相關案例才逐漸明白的??墒菂s要求學生在自己講過這個方法后,就立刻明白、領悟、執(zhí)行,這顯然是對他們要求有點高了。對復雜事物的了解有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知道了未必明白,明白了未必了解深層次的東西。當學生說聽懂了,他可能只是明白了淺層次的東西,但是具體怎么做并不清楚。把具體方案寫出來,讓學生再理解、領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對于這一點,在實際的教學中筆者也深有體會,記得那是筆者剛開始時,當筆者讓學生進行語法的當堂對分時,聽到一個學生在小聲嘟囔“什么是亮考幫?”筆者當時聽到這句話時很不高興,沒想到對分實行快一個月還有人不清楚什么是“亮考幫”,于是隨手寫下了“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的具體含義,并且寫下了任務,突然發(fā)現(xiàn)班里的不少學生眼前一亮,臉上顯出了自信而又目標明確的神情,那一堂課的效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好。
所以推己及人,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在有些環(huán)節(jié)中你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講授環(huán)節(jié)也是“對分課堂”的一個基礎的環(huán)節(jié),對分強調教師先講授,然后讓學生內化吸收,最后再分組討論。
對于所有實行“對分課堂”的教師而言,講授環(huán)節(jié)可能是最簡單、易操作的環(huán)節(jié),因為不管實行不實行對分,教師們都要講課,講課是教師的基本功??墒鞘聦嵣?,實行對分以后許多教師發(fā)現(xiàn)講授環(huán)節(jié)處理得并不好,往往在計劃的時間內完成不了講授任務。第一步占用了多余的時間,后面的環(huán)節(jié)要么趕時間達不到效果,要么整個教學任務完成不了,從而導致后面的課堂無法實行,“對分課堂”無疾而終。
實際上,上對分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估計都明白對分的講授講究精講和留白,哪些知識無需講授,哪些知識需要詳細講解,哪些知識需要簡單點撥,都應該下足了工夫??墒?,為什么還是不能按時完成自己的講授任務呢?究其原因,還是教師好為人師的職業(yè)習慣在作怪,教師總怕學生聽不懂,忍不住提問,學生如果有思考的表情,就忍不住給他們思考的時間或者啟發(fā)式的解答,這樣本來兩分鐘可以講清楚的知識點就用了五六分鐘。實際上,思考的東西是學生在內化吸收階段應該完成的,老師引導學生探討結果的過程是他們應該在討論階段完成的。這樣做,既擾亂了講授環(huán)節(jié)的時間計劃,又沖淡了后面的內化吸收、討論環(huán)節(jié)。一個教師在講授環(huán)節(jié)把值得學生自己領悟、討論的東西都講了,后面還怎么期待討論部分學生會侃侃而談呢?所以,教師在講授環(huán)節(jié)無需互動、提問,只要單純地講解就可以。
在“對分”的初期教師要有自信,要相信教師就是教師,你是課堂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許多教師由于受社會上不良報道以及上課中一些學生不好表現(xiàn)的影響,總擔心學生不聽從自己的安排,所以在新改革的課堂上顯得底氣不足。實際上,絕大多數(shù)學生從骨子里還是愿意聽從教師的安排的,他們的可塑性都很強。
在實踐“對分”一段時間后,教師要擺好心態(tài),有些單元的內容比較簡單,不要期望學生總是在易出彩的“幫幫我”環(huán)節(jié)都會有問題拋出。當學生說“幫幫我”沒有時,要學會自然接受,或者下次講課時故意將留白難度加大,觀察學生的做法,討論不要總期望精彩紛呈。學生只要互相將知識點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就是一種學習、成長、進步,平平淡淡才是真,不要懷疑對分。
雖然對分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將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變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但是教師依然是課堂的舵手,教師的態(tài)度決定對分實踐的小船是否順利航行。只有不急不躁、意志堅定,才能讓對分的小船馳得更遠,行得更穩(wěn)。
正如“對分課堂”的創(chuàng)始人張學新教授說的那樣:“對分是一場沒有終點的修行?!彼€是一個新事物,需要不斷地發(fā)展、完善,不同的課堂有自己不同的“對分”特色,要結合自己的課堂實際情況,細化流程,完善環(huán)節(jié),在實踐中要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探索出適合自己課堂的“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