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振家
在當前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國對臺海的干涉呈變本加厲之勢。近日,美國一項所謂挺臺“邦交”的“臺北法案”在國會通過后遞至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簽署。這項法案是又一起美國用“國內(nèi)法”凌駕于國際關(guān)系之上的案例,再次凸顯美國的霸權(quán)思維和極度傲慢。當然,“臺北法案”本質(zhì)上不太可能改變國際社會越來越認同“一個中國”的現(xiàn)實。美國對臺灣的所謂“支持”,也終將不過是“口惠而實不至”的表演而已。
美國國會熱衷于臺海事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只是最近開始干涉“國際社會其他國家對臺灣的態(tài)度”,“任性的手”伸得越來越長了。一項全稱為“2019年臺灣友邦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案”(簡稱“臺北法案”,TAIPEI Act)就是在公開地表達美國支持臺灣維系全球“邦交”。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反華聲音甚囂塵上的氛圍下,這項法案的研討和通過堪稱神速?!芭_北法案”最初是由共和黨參議員科里·加德納及其他三位參議員于5 月23 日提出。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9 月25 日通過后,10 月29 日,參議院就以“一致同意”(unanimous consent)的方式通過了。10月30 日,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則以口頭表決方式無異議通過了與參議院幾乎一樣的版本。所以,眾議院通過以及最后報送至特朗普總統(tǒng)簽署,并不意外。
“臺北法案”共有6 個條款。“第一條”提到了簡稱。“第二條”提到了緣由,解釋了1979 年以來的“美臺關(guān)系”以及臺灣目前所謂“邦交”困境,并引述蔡英文的話,污蔑多個國家與臺灣“斷交”是中國大陸一系列外交與軍事脅迫所致?!暗谌龡l”則明確提到了“強化與臺灣之正式或非正式關(guān)系”,這是法案重點。其第一項第一款說,“美國政府應支持臺灣強化與印太地區(qū)及全世界各國之正式‘外交’關(guān)系及非正式伙伴關(guān)系”。那么,如何支持呢?第二款和第三款則提到了美國政府應該從正反兩手來推動,“對于顯著強化、增進或升級與臺灣關(guān)系之國家,應研議以適當及符合美國利益之方式,提升美國與該等國家之經(jīng)濟、安全及外交交往;對于嚴重損害與臺灣關(guān)系之國家,應研議以適當及符合美國利益之方式,降低美國與該等國家之經(jīng)濟、安全及外交交往”。第二項則提到了“諮商”時間點與方式,“針對強化或損害與臺灣關(guān)系之國家,美國政府在采取行動提升或降低與該等國家之經(jīng)濟、安全或外交交往之至少30 天前,國務卿須與國會之適當委員會就擬采取之舉措進行諮商”?!暗谒臈l”提到了美國對于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適當支持”,即“美國支持臺灣在適當國際組織取得觀察員身份”。
總之,“臺北法案”將成為美國對臺灣所謂“邦交”進行“國際保護”的重要依據(jù),針對一些即將出現(xiàn)的與臺灣“斷交”國家,美國政府或?qū)@些國家喊話、威脅、恐嚇,采取減少或停止經(jīng)濟援助、降低關(guān)系、實施禁運、經(jīng)濟制裁等方式迫使其改變主意。
蔡英文當局第一時間表達了對法案的歡迎。10月30 日,蔡英文稱,非常感謝美國各界對臺灣的支持,用行動支持臺灣的國際參與,“我們也會持續(xù)有自信地走向國際,跟美國和其他理念相同的國家一起努力,讓區(qū)域可以和平、可以穩(wěn)定”。臺灣外事部門則稱,這充分反映臺美關(guān)系緊密友好,“‘外交部’表示高度歡迎及誠摯謝意”。此前,“臺灣駐美代表處”也表示誠摯感謝,并聲稱“此舉意義非凡”。
為何蔡英文如此急切地向美國表示感謝呢?因為自從蔡英文上臺以來,臺灣的“國際空間”不斷萎縮,蔡英文當局的“外交成績”實在是不及格,這一點恐成為2020 年臺灣大選的重要議題。臺灣不僅無法繼續(xù)獲邀參加在馬英九時期可以數(shù)次作為“觀察員”的世界衛(wèi)生大會(WHA),還不斷丟失所謂“邦交國”,以后恐怕連帶對美國的“過境外交”也日漸面臨“借口危機”了。按照時間次序,自從蔡英文上臺以來,臺灣先后與圣多美和普林西比(2016 年12 月)、巴拿馬(2017 年6 月)、多米尼加(2018 年5 月)、布基納法索(2018 年5 月)、薩爾瓦多(2018 年8 月)和所羅門群島(2019 年9 月)、基里巴斯(2019 年9 月)斷絕了所謂“邦交”關(guān)系。這其中,同月“斷兩國”的竟然有兩次之多;而巴拿馬和多米尼加兩國則與臺灣“斷交”的前一小時才通知臺灣,這讓臺灣感到 “很受傷”;巴拿馬作為臺灣在中美洲多年的重要“盟邦”,也毅然決然地“斷交”,這被臺灣媒體稱為對臺灣最嚴重的“斷交沖擊”。面對如此不及格的“外交成績”,臺灣當局各部門無法自圓其說,只能同聲譴責“中國大陸施壓和金錢外交”,卻無法解釋所羅門群島在最后100 天對“兩岸哪一方能增加所羅門群島國家利益”進行的理性評估。更令臺灣尷尬的是,所羅門總理蘇嘉瓦瑞在9 月即將與臺灣“斷交”時說:“說實話,就經(jīng)濟與政治層面來說,臺灣對我們毫無用處”,“而中國大陸可以提供援助給索羅門而不必看澳大利亞臉色”。真是一語點破真相。當然,臺灣媒體則普遍熱衷于猜測“斷交”的“骨牌效應”,即“下一個是哪一國離臺灣而去”,這些報道又充分表達了對蔡英文執(zhí)政的不信任。所以,蔡英文看到美國通過了“臺北法案”,就像是“汪洋中的一根稻草”,焉能不“緊緊地抓住”?
不可否認,一些激進的美國國會議員對于臺灣“邦交國”萎縮狀況憂心忡忡。以最近的事件為例。所羅門群島與臺灣“斷交”后,美國國會的科里·加德納、馬爾科·盧比奧等“親臺”議員紛紛發(fā)推特(Twitter),指責所羅門群島的決定是錯誤的,希望美國國會盡快通過“臺北法案”,以降低外交關(guān)系和減少經(jīng)援等手法,施壓那些意欲從臺灣轉(zhuǎn)向中國大陸的國家。眾議員史蒂夫·夏柏特則聲稱,所羅門群島與基里巴斯從臺灣轉(zhuǎn)向中國大陸,現(xiàn)在推動的“臺北法案”則試圖阻止其他國家犯下同樣“錯誤”。
然而,美國對臺政策不可避免是在中美關(guān)系的大框架進行,所謂的美國“保護臺灣邦交”也需要看到中美博弈的一面。隨著中國實力的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擴大,美國一些人士日益將中國看作是國際舞臺上美國的潛在挑戰(zhàn)者,因此,希望在貿(mào)易、科技、地緣等多領(lǐng)域施壓來迫使中國就范,這其中,就包括了美國主動推動下臺灣問題的不斷升溫。因此,以“臺北法案”來彰顯美臺關(guān)系改善,只不過是為了讓臺灣作為美國“印太戰(zhàn)略”中的重要“棋子”,持續(xù)不斷地發(fā)揮遏制中國發(fā)展的作用。
此外,一些美國政客認為,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理應在世界范圍表現(xiàn)“獨一無二”的影響力,因此,美國對于中國影響力在中美洲、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的擴大保持高度警惕。當2018 年8 月,薩爾瓦多選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后,美國在幾經(jīng)施壓卻無果后惱羞成怒。9 月,美國國務院宣布召回駐多米尼加大使、駐薩爾瓦多大使、駐巴拿馬臨時代辦,以了解這3 國與臺灣當局“斷交”的決定,并就其進行磋商。然而,召回大使的舉動并沒有使得美國所謂“后院國家”改弦更張?,F(xiàn)在,太平洋國家也開始積極認同“一個中國”并轉(zhuǎn)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美國一些人士將此解讀為中國影響力在太平洋地區(qū)的擴張,所以,美國對所羅門群島和基里巴斯也曾不斷施加影響力??傊芭_北法案”實際上是借臺灣的“棋子”角色來打壓遏制中國。
當看到“臺北法案”即將獲得通過之時,臺灣島內(nèi)綠營情緒普遍亢奮,紛紛稱之為“臺美關(guān)系升溫”又一實質(zhì)性動作。顯然,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因為從特朗普就任以來,不論是2018 年3月通過的“與臺灣交往法案”(Taiwan Travel Act),還是現(xiàn)在的“臺北法案”,其本質(zhì)都是“口惠而實不至”,美國對臺灣恐怕就是“先用之、后棄之”而已。
首先,此次“臺北法案”并沒有強調(diào)美國要“無條件地”幫助臺灣鞏固所謂“邦交關(guān)系”。事實上法案文本在用詞上是極其謹慎的,這也是法案能夠迅速通過的原因之一。在“臺北法案”第三條第二款、第三款中明確提到,“對于顯著強化、增進或升級(或?qū)τ趪乐負p害)與臺灣關(guān)系之國家,應研議以適當及符合美國利益之方式,提升(或降低)美國與該等國家之經(jīng)濟、安全及外交交往”。臺灣東森新聞明確指出這其中的關(guān)鍵就在于“需符合美國利益”(in certain cases as appropriate and in alignment with United States interests)。換言之,美國政府才對于“美國利益”有最終解釋權(quán),臺灣并沒有因為此法案獲得任何實質(zhì)性保證。
其次,按照美國法律傳統(tǒng),法案恐怕又是一次“空頭支票”。正如法案文中所提到,這個法案的性質(zhì)是“國會意見”(sense of Congress)而已,就好像之前通過的“與臺灣交往法案”“國防授權(quán)法案”中有關(guān)臺灣的內(nèi)容一樣,都是表述“國會意見”,呼吁行政部門這樣做或者希望積極影響美國外交政策,但這對美國行政部門不具備絕對約束力。在美國,只有bill(法案)和joint resolutions(聯(lián)合決議)才對行政部門有約束力。所以,看到這個法案就“很嗨”,實際上是民進黨當局欺騙普通民眾的“障眼法”而已。
第三,正如中國古語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79 年1 月1 日,美國“放棄”臺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guān)系,并且當時中美建交三原則是“斷交、廢約和撤軍”。長期以來,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成為中美關(guān)系的重要基石。所以,當美國試圖施壓和哄騙其他國家與臺灣繼續(xù)保持“外交關(guān)系”時,就存在著某種“誠信道德風險”了——你自己做不到的,憑什么讓別國做到?實際上,美國也十分清楚,眼下美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呈現(xiàn)下降趨勢,并不能在任何地區(qū)都做到“頤指氣使”。而任何國家的外交政策都是基于本身的國家利益,當美國在各地區(qū)的影響力“退潮”時,美國對一些國家施加影響的難度在不斷加大。
未來20 年,中美博弈或許是亞太地區(qū)的重要主題,現(xiàn)在不斷升級的“貿(mào)易戰(zhàn)”“科技戰(zhàn)”只是中美博弈重要一環(huán)而已。雖然美國依然十分強勢,但是從近十年的國際態(tài)勢來看,美國對待朝鮮、伊朗、敘利亞、委內(nèi)瑞拉、阿富汗等地區(qū)局勢的操作,已經(jīng)不再是小布什政府的“喊打喊殺”,而是要充分審慎地評估“美國介入尤其是武力干涉的后果是什么”。所以,美國并不是一味魯莽,而是展現(xiàn)出小心細膩的一面。
臺海的地理位置正好在美國所謂的“印太戰(zhàn)略”中間,所以,美國不太可能放棄對臺海的干涉,甚至于今年以來,美國的軍艦通過臺灣海峽越來越呈現(xiàn)出“常態(tài)化”特點。美國頻繁干涉臺海顯然并不是為了臺海的和平與穩(wěn)定,而是為了美國的一己之私。就好比特朗普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使美國再次偉大),美國念茲在茲的是“追求世界霸權(quán)、遏制任何挑戰(zhàn)者”,因此,美國并不希望兩岸和平發(fā)展、甚至走向統(tǒng)一。因為統(tǒng)一后的中國會更加強大,這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卻被美國視為“肉中刺”。
當前,美國通過“臺北法案”赤裸裸地干涉中國內(nèi)政,甚至一些美國議員公開叫囂“美國應當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再次充分體現(xiàn)了美國的霸權(quán)思維和極度傲慢。然而現(xiàn)在,“一個中國”原則已經(jīng)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也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共識。美國的“臺北法案”完全是為一己之私、逆歷史潮流,即便能夠掀起一些“小浪花”,也不能阻止中華民族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大勢。
所以,兩岸各界應奉勸民進黨人,如果真的為了臺灣島內(nèi)民眾的福祉著想的話,要審時度勢,懸崖勒馬,不要像中東敘利亞的庫爾德人那樣,“反恐”的時候被美國推到最前面,最后卻被美國從背后狠狠地“捅了一刀”。要知道,任何“棋子”都有可能變成“棄子”,蔡英文的“棋手說”只是癡人說夢而已。民進黨人只有正視“九二共識”,才有可能建立兩岸互動的政治互信,才有可能迎來真正長久的臺海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