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菜瓊
“意義體驗”概念是維特根斯坦后期意義理論和心理學哲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出現(xiàn)在《哲學研究》中的第二部分中,它不僅與維特根斯坦“意義即用法”的根本主張密切相關(guān),而且與心理學哲學中的面相觀看和面相盲與意義盲之間也具有深刻的關(guān)聯(lián)。維特根斯坦也認識到音樂的理解和意義體驗之間的相似性和親近性,參照對音樂的理解來談?wù)撜Z詞意義的體驗。人們只有將“體驗”和“理解”這些家族相似概念視為一種做某事的能力,將某物看作或理解為某物的能力,例如體驗語詞含義的能力、音樂的欣賞能力、藝術(shù)鑒賞能力等。教會某人欣賞詩歌、畫作、音樂,會下棋,會做數(shù)學題,會乘法運算。這些理解能力在訓練中不斷提升,依賴于概念的把握和語言的學習。而語言學習是一個教授、啟發(fā)和訓練的社會歷史過程。語言的學習和訓練旨在培養(yǎng)具有理解能力的語言使用者以及合格的語言游戲參與者。一個成熟的語言游戲參與者能夠?qū)W會從一個熟悉的音樂聯(lián)想到其它相類似的音樂,從一個熟悉的語詞基本含義向其它更多的派生含義的轉(zhuǎn)變,從一個面相向另一個面相之間的轉(zhuǎn)變,從一種熟悉的場景向不熟悉的場景的遷移,并最終做到舉一反三。
維特根斯坦在《心理學哲學評論Ⅰ》中的第836節(jié),企圖將心理學事項的整個領(lǐng)域稱為體驗或經(jīng)驗的領(lǐng)域(erleben),并將所有的心理學動詞稱之為體驗概念。其中,體驗概念(Erlebniebegriffe)的動詞形式是“Erleben”,名詞形式為“Erlebnis”。它包含經(jīng)驗“undergoing” (德語Erfahrung) [如想象(images)、印象],情緒(如悲傷、喜悅、憂愁、歡樂)以及確信(如相信、確定性和懷疑)這些子類,這種分類存在著很多不足。在《心理學哲學評論Ⅱ》中的第63和148節(jié),他又對心理學概念進行分類,他分析指出感官感覺(sensation)(如疼痛感覺)和情緒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傮w而言,維特根斯坦對心理學概念的分類計劃始終是不盡如人意的。他承認體驗概念具有一種最模糊的含義, “體驗(experience)概念:它相似于發(fā)生、過程、狀態(tài)、事物、事實、描述和報道的概念。在這里,我們認為我們站立在一個堅實的地基上,比任何別的方法和語言游戲更加深刻??墒?,這些最普通的詞恰恰也有一種最模糊的意義。它們其實與無數(shù)的特殊事例聯(lián)系在一起,這并沒有使它們更加堅實,而是毋寧說更加脆弱?!盵注]維特根斯坦:《心理學哲學評論I》,《維特根斯坦全集》第9卷,涂紀亮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70頁。
在維特根斯坦的用語中,他常常使用經(jīng)驗或體驗“Experience” (德語erleben)和感覺“feeling”(德語Gefühl),感覺“sensation”(德語Empfindung),意義經(jīng)驗或體驗“experience of meaning”(德語Bedeutungserlebnis )這些概念。其中,《哲學研究》第二部分中,維特根斯坦談?wù)撊绻杏X“if-feeling”(德語Wenn-Gefühl)的相關(guān)碼段中,一直使用的是“感覺”(feeling)一詞,詹姆斯在談?wù)撽P(guān)系詞(如果、并且、但是、經(jīng)由等)的感覺時,同樣使用的是“感覺”(feeling)一詞。在《哲學研究》第一部分的私人語言論題下(PI,243-315節(jié)),除了私人感覺,內(nèi)在感覺用的是“Experience”一詞,我的感覺、疼痛感覺等等使用的是感覺“sensation” 一詞。在談到意圖、理解等不是一種體驗(PI,155、322、591、645節(jié))以及閱讀、被帶領(lǐng)是一種特別的體驗(PI,165、171、172、173、174、175、176、177節(jié)),維特根斯坦用“experience”一詞,陳嘉映先生將其翻譯為體驗。尤其是經(jīng)驗到一個語詞的含義,用的是經(jīng)驗“experience”。
體驗概念包含經(jīng)驗(experience)和感覺“feeling”(德語Gefühl)、感覺“sensation”(德語Empfindung)。理解和體驗是處于同一個層面上的家族相似概念,它們與真正心靈狀態(tài)之間存在著根本區(qū)別或語法差異。體驗概念具有客觀特性和主觀特性。其中,經(jīng)驗(experience)是一種不斷積累、后天訓練和教育的結(jié)果。某種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獲得是通過不斷訓練后達成的。比如,理解一種下棋規(guī)則就是掌握下棋的技術(shù),乘法運算的能力以及通過訓練掌握代數(shù)公式y(tǒng)=x2的用法。它們并不依賴于主體內(nèi)心是如何理解的,以及內(nèi)心是否伴隨著一種事件、狀態(tài)、過程。經(jīng)驗是一個群體或主體間共同擁有的、共同約定的,它與共同的人類行為方式和一致共同的生活形式緊密相關(guān),它本質(zhì)上是一種實踐,依賴于確定的周邊環(huán)境、人類習俗和建制。相比之下,感覺“feeling”(德語Gefühl)、感覺“sensation”主要與主體的內(nèi)在私人領(lǐng)域相關(guān),包括一些感官感覺(如疼痛、癢)和情緒狀態(tài)或情感活動(如悲傷、愉快、憂傷、欣喜)等,它們是真正的內(nèi)在心靈狀態(tài),可以通過時間上的持續(xù)性來加以刻畫。它往往與第一人稱聯(lián)系在一起使用,更多強調(diào)主體的私人體驗和內(nèi)在的主觀感受。對于維特根斯坦而言,內(nèi)在的私人體驗是無法捉摸的、隱秘不可知的,他企圖超越內(nèi)在私人領(lǐng)域,破除在語詞的意義與內(nèi)在私人感覺建立關(guān)聯(lián)的企圖。就經(jīng)驗的客觀特性而言,它與外在可觀察的特定表情、姿態(tài)、行為,以及語句的語速、語調(diào)、語氣等緊密相關(guān)。而它與內(nèi)在的私人體驗,即主觀的心理過程和狀態(tài)之間存在著范疇區(qū)分,將語詞的意義和內(nèi)在的心理過程和狀態(tài)加以區(qū)別開來。
內(nèi)在心靈的東西不能成為依據(jù),內(nèi)在的心靈過程和狀態(tài)必須有一個外在的、可觀察的東西作為標準?!熬S特根斯坦經(jīng)常強調(diào)主觀和客觀或客觀化的方法之間存在一個明顯的區(qū)別……與客觀的解釋相比,主觀的解釋并沒有為檢驗相關(guān)的陳述提供一個主體間有用的標準?!盵注]Joachim Schulte,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 Clarendon Press,1995, pp.60-61.不少研究也注意到體驗概念的客觀特性和主觀特性,巴愛利(Bar-Elli) 強調(diào)意義體驗的客觀特征。他指出,“區(qū)分這兩種感覺是很重要的:在一種意義上,感覺是我們在使用語詞時可能擁有的心理過程(或狀態(tài))……在另一個意義上,語詞的感覺是語詞及其意義的客觀特征,它或多或少與(心理)感覺有因果關(guān)系,就像花的顏色與我們看到它時的感覺有關(guān)一樣。”[注]Gilead Bar-Elli, Wittgenstein on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and the Meaning of Music,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2006, p.227, p.223.“詞語的感覺(feeling)是其意義和用法的客觀特征,它應(yīng)該與作為‘伴隨’我們使用詞語的心理過程或經(jīng)驗(experiences)的感覺區(qū)別開來?!盵注]Gilead Bar-Elli, Wittgenstein on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and the Meaning of Music,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2006, p.227, p.223.文策爾(Wenzel,C.H.)則強調(diào)意義體驗是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相交織的結(jié)果,“在鑒賞力、意義體驗和面相轉(zhuǎn)變方面,主觀與客觀是交織在一起的?!盵注]Christian Helmut Wenzel, On Wittgenstein's notion of meaning-blindness: Its subjective, objective and aesthetic aspects,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2010, p. 214.
對于維特根斯坦而言,語詞意義的感覺和意義體驗在于體驗的客觀特性。一個語詞(句子或表達式)的意義與說出、聽到它們的感覺、面部表情、語詞的靈魂以及“和我們的語言和語調(diào),即和我們語言游戲的整個領(lǐng)域有關(guān)?!盵注]維特根斯坦:《紙條集》,《維特根斯坦全集》第11卷,涂紀亮、吳曉紅、李潔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61頁。而伴隨著說出一個句子的心理過程與句子的意義無關(guān)。故而,在談及語詞意義的時候,他更加傾向于談?wù)撘饬x體驗或語詞的“感覺”、“相貌”、“靈魂”、“特性”、“氣氛”等的客觀特性。他指出,“人們可能說,雖然每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特性,可是,它畢竟始終有一種特性——一張面孔……每一個詞都是一張小面孔,文字符號可能是一張面孔。人們也可以設(shè)想,整個命題是一個圖像群體,以致對這些面孔的一瞥便在它們之間產(chǎn)生一種聯(lián)系,從而使得這個整體成為有意義的群體?!盵注]維特根斯坦:《心理學哲學評論I》,《維特根斯坦全集》第9卷,涂紀亮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1頁。
維特根斯坦試圖表明,一方面,每一個詞都有一張面孔,多義詞的意義可以根據(jù)具體的語境來加以確定,但是在不同語境之中它始終保持著同一個面孔。比如,對于語詞意義的體驗而言,“banks”這個詞具有銀行和河岸的雙重含義,我們可以根據(jù)它所處的具體語境來說明它具體含義是什么,我們可以根據(jù)他說他取了很多錢而推知它意謂的是“銀行”??梢哉f,在不同表達式中或不同語境中的“banks”始終保持同一個面孔。又比如兔鴨頭圖包含兔子面相和鴨子面相,我們可以結(jié)合它們相應(yīng)的語境來將它看作鴨子頭或兔子圖,可是它始終保持不變的就是它是一幅兔鴨頭圖,“我看見兩幅圖畫:一幅上面的兔鴨頭被兔子圍繞著,另一幅上面被鴨子圍繞著?!盵注]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陳嘉映譯,商務(wù)印書館,2016年,第212頁。另一方面,維特根斯坦設(shè)想命題是由語詞作為其構(gòu)成成分,其中的每一個語詞都有一張自己特有的面孔,那由諸語詞組成的命題整體就是一個圖像群。
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尤其是該著作中的意識之流這一主題,對維特根斯坦后期心理學哲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思想之流(或意識之流、主觀生活之流)旨在說明經(jīng)驗的性質(zhì),純粹經(jīng)驗是世界上唯一的實在。對象以及對象和對象之間的關(guān)系,在感覺經(jīng)驗中具有實在性或真實性。他堅持認為,“如果存在著諸如感覺這樣的東西,那么對象之間的關(guān)系肯定也存在于物理世界之中,而且認識這些關(guān)系的感覺也更加肯定的存在著?!盵注]詹姆斯:《心理學原理》,田平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年,第342頁。在詹姆斯看來,人類語言中,關(guān)系詞項由實詞加以表達,關(guān)系則由虛詞來表達。關(guān)系和關(guān)系詞項一樣都是經(jīng)驗的一部分,要公平對待關(guān)系和關(guān)系項。詹姆斯寫道,“連接各經(jīng)驗的關(guān)系本身也必須是所經(jīng)驗的關(guān)系,而任何種類的所有經(jīng)驗關(guān)系都必須和該體系里的其他任何東西一樣被算作是‘實在的’?!盵注]詹姆斯:《徹底的經(jīng)驗主義》,龐景仁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2頁?!爸苯咏?jīng)驗到的有連續(xù)的關(guān)系和其他事物一樣,都是真實的?!盵注]W. James, A pluralistic universe, Rockville, Maryland:Arc Manor, 2008, p.134, p.113.詹姆斯繼續(xù)聲稱,“我們應(yīng)當完全像說對藍色的感覺或者對寒冷的感覺一樣容易地說出對和的感覺、對如果的感覺、對但是的感覺和對經(jīng)由的感覺。但是我們不能:我們只認可實在部分的存在的習慣是如此地根深蒂固,我們的語言幾乎拒絕任何其他的用途。”[注]詹姆斯:《心理學原理》,田平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年,第342頁。
在《徹底的經(jīng)驗主義》一書中,他同樣認為,“介詞、系詞、連接詞、‘是’、‘不是’、‘那么’、‘在前’、‘在其中’、‘在上’、‘在外’、‘在其間’、‘其次’、‘像’、‘不像’、‘如’、‘但’,都是從純粹經(jīng)驗之流——具體的事物之流或者感覺之流中開出的花朵,和名詞、形容詞開出的花朵一樣自然,而且當我們把它們應(yīng)用到流的一個新的部分上去時,它們也一樣順利地再次融合到純粹經(jīng)驗之流里去?!盵注]詹姆斯:《徹底的經(jīng)驗主義》,龐景仁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0-51頁。同樣,在《多元的宇宙》中關(guān)于經(jīng)驗的連續(xù)性主題之下,詹姆斯又談及關(guān)系,正像詞項一樣,是直接被感覺到的。他指出,“任何一種關(guān)系,時間、空間、差異、相似、變化、比例、原因,或諸如此類的關(guān)系,都和詞項一樣,都是感覺之流不可分割的組成成分,而且連接關(guān)系和析取關(guān)系同樣都是感覺之流的真正組成部分?!盵注]W. James, A pluralistic universe, Rockville, Maryland:Arc Manor, 2008, p.134, p.113.總之,詹姆斯經(jīng)持一種徹底的經(jīng)驗主義的立場,他認為關(guān)系和關(guān)系項都源于經(jīng)驗,都具有實在性和真實性,存在著關(guān)系詞的感覺。語詞(例如關(guān)系詞——并且、如果、或者等)的意義就是伴隨著語詞使用的一種特殊感覺。
維特根斯坦花了大量的筆墨對詹姆斯所說的意義是一種體驗的看法提出反駁。詹姆斯從心理學的視角出發(fā),將語詞的意義解釋為人們心中喚起的特殊感覺,尤其是存在“關(guān)系的感覺”——對“并且”、“如果”、“但是”諸如此類的感覺?!霸诰S特根斯坦的最終文本中,詹姆斯是作為批判對象出現(xiàn)的:作為一個將意義和理解心理化的人,忽視了它們的‘邏輯’或‘語法’性質(zhì)?!盵注]Russell B., Goodman, Wittgenstein and William Ja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42.維特根斯坦寫道:
“有人說,理解句子是由每個詞造成的印象構(gòu)成的。(比較一下威廉·詹姆斯所說的賦予‘如果……那么……’、‘但是’、‘和’這些詞的特殊感情)……這些就是說話的聲音以及與手勢、語調(diào)等相關(guān)的所有身體感覺。而我們的確弄錯了的是,以為與詞相關(guān)的這些感覺多少都是‘在心中’的,‘在心中’這個短語造成的混淆比哲學中的大部分東西都要多……”[注]維特根斯坦:《維特根斯坦劍橋演講集》,《維特根斯坦全集》第5卷,周曉亮、江怡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57頁。
“你稱之為這種感覺的那種東西是與一定的聲調(diào)、手勢、面部表情聯(lián)系在一起的……”[注]維特根斯坦:《藍皮書和褐皮書》,涂紀亮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09頁。
“‘如果’這個詞的聲音只不過是如果——手勢的一部分?!盵注]維特根斯坦:《關(guān)于心理學哲學的最后著作》,《維特根斯坦全集》第5卷,涂紀亮、張金言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71頁。
“‘好的’、‘啊’、‘也許’這些詞,每一個都可能是一種感覺的表達。但是,我并不把這種感覺稱之為詞的意義。我可以用語調(diào)和姿勢代替感覺?!盵注]維特根斯坦:《哲學語法》,《維特根斯坦全集》第4卷,程志民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頁。
維特根斯坦想要表明“如果―感覺”,即對如果的體驗總是與聲調(diào)、手勢和面部表情等周邊情況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人們在說出“如果”一詞是否伴隨著“如果”這種感覺,在不同語境中對“如果”的感覺是否是唯一的,以及人們對語詞的感覺。例如,若認為對“如果”和“但是”的感覺是一樣的,那“‘他根本不玩我們的游戲’,甚至可以說:‘這是另一種類的人?!盵注]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G. E. M. Anscombe, P. M. S. Hacker & J. Schulte, Wiley - Blackwell, 2009, p.191e.“一個人不說‘如果’這個
詞,他就不會有‘如果’的感覺嗎?”[注]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G. E. M. Anscombe, P. M. S. Hacker & J. Schulte, Wiley- Blackwell, 2009, p.191e, p.191e, p.191e, p.190e, p.227e.“如果一個人把‘如果—感覺’看作是意義的明顯關(guān)聯(lián)物,那么他就對這種感覺的心理興趣做了錯誤的判斷?!盵注]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G. E. M. Anscombe, P. M. S. Hacker & J. Schulte, Wiley- Blackwell, 2009, p.191e, p.191e, p.191e, p.190e, p.227e.同時,維特根斯坦將“如果”的感覺與一個樂曲給我們的那種特殊“感覺”相類比。對樂曲的特殊感受并不一定伴隨著樂曲的演奏而出現(xiàn),“如果’的感覺應(yīng)該和一個樂句給我們的特殊‘感覺’相比較?!盵注]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G. E. M. Anscombe, P. M. S. Hacker & J. Schulte, Wiley- Blackwell, 2009, p.191e, p.191e, p.191e, p.190e, p.227e.通過分析伴隨著語詞獨特感覺(如果—感覺),維特根斯坦最終想要得出的結(jié)論是,“一個語詞的含義不是聽到或說出它時的經(jīng)驗,而句子的意義也不是這些經(jīng)驗的復合?!盵注]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G. E. M. Anscombe, P. M. S. Hacker & J. Schulte, Wiley- Blackwell, 2009, p.191e, p.191e, p.191e, p.190e, p.227e.由于一個語詞的意義不是對語詞的體驗,由各個語詞組成的句子整體自然不是各種不同感覺的堆積,意義不是一種特殊體驗。
詹姆斯和維特根斯坦之間的分歧,可以歸結(jié)于他們哲學思想的根本立足點的不同。詹姆斯基于經(jīng)驗主義立場,認為意義是一種體驗。而維特根斯坦則堅持“意義即用法”的根本原則,肯定語詞的使用構(gòu)成了語詞的意義,“一個詞的含義是它在語言中的用法”(PI,43節(jié)),進而認為意義不是一種體驗。使用總是依賴于特定的場景和語境因素,特定語境中的語調(diào)、手勢和面部表情在對語詞的感覺中起著重大的作用?!罢材匪箍偸前颜Z境看作是一種心理上的東西,一種人可以在思想之流中隨時體驗到的東西。維特根斯坦認為,語境在于制度和實踐,而它們并不是瞬間經(jīng)驗中的事項。”[注]Russell B., Goodman, Wittgenstein and William Ja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119-120.
在《哲學研究》一書中,維特根斯坦闡釋了理解的兩種不同方式。其中,理解的一種用法是,語詞的靈魂即它的含義在一個語句中不起任何作用,我們可以用具有相同含義的語詞來代替它。同樣命題的生命是其意義,按照《邏輯哲學論》的看法,一個命題的意義在于它是事態(tài)的一幅邏輯圖像,同一個事態(tài)可以由不同的表達式來加以刻畫,不同的表達式或句子具有相同的意義,或它們共有相同的思想,故它們之間可以相互替換。理解的另一種用法可以用于藝術(shù)語言中,尤其是理解一首詩或一個音樂主題,一個句子是有生命的,語句中的語詞是有靈魂的,語詞不能用同義詞替換,句子也不可用相同意義的句子來替換,只有這些語詞,只有這樣排列才能表達思想。他寫道:
“也可以有一種語言,語詞的‘靈魂’在使用這種語言時不起作用。例如沒有什么妨礙我們用任意發(fā)明的新詞代替這種語言里的某個詞?!?PI,530節(jié))
“我們在不同的意義上講到理解一個句子:在一種意義上這個句子可以由另一個所說相同的句子代替,但在另一種意義上則不能由另一個句子代替(就像音樂主題不能由另一個代替)。在一種情況下,句子的思想是不同句子共有的;在另一種情況下,只有這些語詞,這樣排列,才能表達這一思想。(理解一首詩。)”(PI,531節(jié))
同樣,在語詞意義的體驗中,維特根斯坦區(qū)分語詞用法的原初含義和派生意義,并且只有在知道一個語詞的原初含義的前提下,才能在派生意義上使用它,“在這里,人們可能會說一個詞有‘原初的含義’和‘派生的含義’。一個詞只有具有原初含義,人們才會在派生含義上使用它?!盵注]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G. E. M. Anscombe, P. M. S. Hacker & J. Schulte, Wiley- Blackwell, 2009, p.191e, p.191e, p.191e, p.190e, p.227e.一個詞的原初含義是其本來的意思,詞的派生含義一般是用于藝術(shù)語言之中,尤其在隱喻的意義上來使用一個詞的派生含義,但是一個詞的派生含義并不等同于隱喻意義。例如,對于語詞的派生意義,人們傾向于形容元音e是黃色的,星期三是胖的,星期二是瘦的,反之亦可。米歇爾·特·哈克指出,“我認為,‘意義體驗’的‘語法’既不能與難以捉摸的經(jīng)驗描述相比較,也不能與行為主義的反應(yīng)相比較。相反,‘體驗一個語詞的意義’是語言的一種派生用法,即對于意義(原初)使用的表達式是必不可少的?!盵注]Michel ter Hark, Experience of Meaning, Secondary Use and Aesthetics,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2010, p. 157.不僅如此,維特根斯坦也常常談?wù)撔睦韺W概念,例如疼痛的正常用法和派生用法,疼痛概念的正常用法是用于生命體之上,而語詞的派生用法往往用于藝術(shù)語言。在童話故事里,說瓦罐能聽見,能說話,能有疼痛,這是關(guān)于“聽見”、“說話”、“疼痛”的派生用法??傊?,維特根斯坦是在藝術(shù)形式尤其是文學或音樂中來考察語詞的派生含義和派生用法的。
在思想和語言之間關(guān)系的主題下,維特根斯坦在理解語句和理解音樂之間做了一個類比。不可否認,“維特根斯坦的風格,特別是他的后期作品充滿了意象、比喻和比較,即一個話題、問題或論點和其他事物的比照。”[注]劉易斯:《維特根斯坦論語詞和音樂》,威瑟斯布恩:《多維視界中的維特根斯坦》,郝億春、李云飛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16頁。參照理解音樂來談?wù)撘饬x體驗和對語詞的感覺,這對于理解他的意義理論至關(guān)重要?!袄斫庖粋€語句和理解一個音樂主題遠比人們所以為的那樣關(guān)系更近。我的意思卻是這樣的:理解一個語句比人們所設(shè)想的更接近于通常稱作理解一個音樂主題那樣的東西?!?PI,527節(jié))維特根斯坦從家族相似性的角度出發(fā),考察了理解一個音樂主題和理解一個句子之間的親近性和相似性,家族相似性意味著“粗略精微的各種相似性”(PI,66節(jié))。從更加宏大的意義上說,音樂和語句同屬于一個大家族,它們之間具有粗略的相似性。相比之下,屬于藝術(shù)門類之下的家族成員,如音樂與繪畫、詩歌等之間具有更加精微的相似性。語言本身就是一個家族相似概念。就言說與演奏音樂的關(guān)系而言,維特根斯坦對有無思想地言說與有無思想地(是否理解)演奏一段樂曲進行比較,“可以把不假思索而說和不是不假思索而說比作不假思索地演奏一段音樂和不是不假思索地演奏?!?PI,341節(jié))與帶有思想或理解的方式來聽到或說出一個句子相類似,以理解的方式去聆聽或演奏一段樂曲,一個人內(nèi)心并沒有一種或多種特殊的體驗伴隨著演奏或聆聽的過程,“難道理解一個樂曲不就是當我們所見到這個樂句時所獲得的體驗嗎?”[注]維特根斯坦:《雜評》,《維特根斯坦全集》第11卷,涂紀亮、吳曉紅、李潔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4-95頁。充滿感情地演奏一段音樂根植于特定的文化之中,“誰在一種特定的文化中接受教育,他就會對音樂作出如此這般的反應(yīng),人們可以教他使用‘充滿表現(xiàn)力的演奏’這個詞語?!?Z,164節(jié))
為什么維特根斯坦在心理學哲學中提出理解一個語句和理解音樂相類比。在他看來,“音樂的說話方式……在文字語言中包含一種強烈的音樂成分,(一聲嘆息,提問的語調(diào),宣告的語調(diào),渴望的語調(diào),語調(diào)中所有那些無數(shù)的抑揚頓挫)”[注]維特根斯坦:《心理學哲學評論I》,《維特根斯坦全集》第9卷,涂紀亮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1-222頁。“人們可以說,對一個音樂片段的理解就是對一種語言的理解?!盵注]維特根斯坦:《紙條集》,《維特根斯坦全集》第11卷,涂紀亮、吳曉紅、李潔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60頁。顯然,維特根斯坦從語義學的角度出發(fā)來探討對藝術(shù)語言的理解,常常將意義的體驗和音樂理解進行比較。他堅持將理解語句和理解音樂與相關(guān)的表情、體驗和氣氛等語境因素或周邊情況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極力避免將內(nèi)在的主觀情感視為判定一個人是否真正理解一個語句或一段樂曲的依據(jù)。
首先,理解語句和理解音樂與特定文化、習俗、實踐以及外在客觀因素之間具有深刻關(guān)聯(lián)?!翱匆娒嫦啵斫庖魳?、詩歌、繪畫、幽默,這些反應(yīng)屬于一種文化、一種生活形式,而且只能在一種文化、一種生活形式中存活?!盵注]蒙克:《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王宇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536頁。對語句的理解和對音樂的理解都根植于共同的生活形式和語言游戲之中。維特根斯坦始終強調(diào)對意義的體驗和對音樂的理解總是與聲調(diào)、語氣、手勢和面部表情等周邊情況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再者,理解音樂的人和不理解音樂的人相比,其會以不同的方式(如帶有不同的表情來)聽、彈奏、哼唱以及談?wù)摌非?,對音樂的理解總是帶著某種表情的,或總是依賴于特定的場景,“在聆聽、演奏音樂時以及在其他某些時候,對音樂的理解是有某種表情的……理解音樂的人可能以一種與不理解音樂的人不同的方式(例如,他的臉上帶有不同的表情)去聽音樂,去談?wù)撘魳贰盵注]維特根斯坦:《雜評》,《維特根斯坦全集》第11卷,涂紀亮、吳曉紅、李潔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6頁,第53頁,第16頁。
其次,維特根斯坦是如何看待理解語詞和理解音樂與主觀私人體驗之間的關(guān)系的?當我們說出或聽到一個語詞的過程是否存伴隨著一種體驗?某種內(nèi)在的心靈體驗賦予一個語詞,并肯定一個語詞的意義在于它所意謂的內(nèi)在心靈過程。這正好是維特根斯坦所拒斥的觀點,語詞的意義不是由它所指稱的內(nèi)在過程所給出的,避免語詞指稱內(nèi)在過程而獲得意義。故而,“維特根斯坦質(zhì)疑……我們的理解可以還原為一種特定的體驗,無論是心理體驗還是神經(jīng)生理體驗?!盵注]Garry L. Hagberg (ed.), Wittgenstein on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Palgrave Macmillan,2017, p.282, p.282.對音樂的理解的語詞的意義不是說出或聽到一個詞時所伴隨著的一種或多種內(nèi)心體驗構(gòu)成的,“對音樂的理解既不是一種感受,也不是感受的堆積。把它稱之為一種體驗,在下述意義上是正確的:理解這個概念和其他的體驗概念有些親緣關(guān)系” (Z,165節(jié)), “含義不是聽或說出一個詞時的經(jīng)驗,句子的意義不是這些經(jīng)驗的復合。”[注]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陳嘉映譯,商務(wù)印書館,2016年,第198頁。如果訴諸一種內(nèi)在的私人體驗來理解音樂和體驗語詞意義的體驗,那么面臨的問題是究竟如何表達私有的感覺,私有的情感和內(nèi)心的情緒、情感,并且對這些內(nèi)在私人領(lǐng)域的東西判定標準或依據(jù)是什么,即如何對其加以辯護的問題。
同樣,藝術(shù)的作用在于“喚起情感”,“音樂的目的:交流感情”。[注]維特根斯坦:《雜評》,《維特根斯坦全集》第11卷,涂紀亮、吳曉紅、李潔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6頁,第53頁,第16頁。“音樂中的節(jié)奏和情感,情感伴隨著我們對一首音樂的作品的領(lǐng)悟,正如情感伴隨著生活歷程那樣?!盵注]維特根斯坦:《雜評》,《維特根斯坦全集》第11卷,涂紀亮、吳曉紅、李潔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6頁,第53頁,第16頁。音樂是一種藝術(shù)表達,它作為充滿情感的表達方式,能夠傳達一個人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維特根斯坦確實承認存在著內(nèi)在心靈過程或狀態(tài),但是這種主觀情感體驗并不是伴隨著說出或聽到語言、音樂的東西,當然,這樣的內(nèi)在過程也不能賦予語詞和音樂以任何意義?!霸谝魳返睦又小斫狻辉~并不是當聽到一個音樂主題時所發(fā)生的心理或大腦過程的名稱;相反,該術(shù)語的含義取決于聽的特定體驗發(fā)生的環(huán)境?!盵注]Garry L. Hagberg (ed.), Wittgenstein on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Palgrave Macmillan,2017, p.282, p.282.語詞的意義和內(nèi)心的主觀體驗之間具有區(qū)別。不可否認,將音樂在一個人內(nèi)心喚起的特殊情感體驗視為對音樂的理解,這種看法容易使音樂淪為產(chǎn)生情感體驗的工具。欣賞樂曲時發(fā)出的感觸和聽到音樂所喚起的主觀情感體驗(音樂給我們的印象)都是完全私人性的和主觀的,內(nèi)在的東西不能作為判定一個人是否真正理解樂曲的重要依據(jù)和標準。
“可是,你的確談?wù)搶σ魳返睦斫?。當你聽音樂時,你的確理解它!是否我們應(yīng)該說,這是一種與聽覺相伴隨的體驗?!?Z,159節(jié))“把理解稱作為一個與傾聽相伴隨的過程,那是錯誤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它的表現(xiàn)——那種充滿表現(xiàn)力的演奏稱為傾聽的伴隨物)?!?Z,163節(jié))這并不是意味著維特根斯坦不承認情感體驗在理解音樂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認,聆聽一段音樂時總是伴隨著情感體驗。可是,與聽說伴隨的一種或多種特殊體驗并不等于是對音樂的理解。故而,維特根斯坦評論道,“對音樂的理解既不是一種感受,也不是感受的堆積” (Z,165節(jié))。理解這種活動并不伴隨聽的過程,不管你聽到的是一個句子還是一個音樂主題。
維特根斯坦的心理學哲學雖然受到詹姆斯思想的深刻影響,但是他們二者的根本立足點是不同的。詹姆斯的思想帶有明顯的經(jīng)驗主義色彩和心理學的特征。維特根斯坦則基于反心理主義的立場,堅決反對將思想解釋為某種無形的內(nèi)在精神過程和心理狀態(tài),企圖超越內(nèi)在私人的領(lǐng)域。雖然他承認存在內(nèi)在的過程和狀態(tài),但是語詞的意義并不是通過內(nèi)在過程和狀態(tài)賦予的。心理學哲學中的“體驗”概念不具有私人性和內(nèi)在性,而具有明顯的客觀性,它與理解這些家族相似概念一樣,是一種能力,其依托于不斷的訓練。在意義體驗的主題下,音樂的理解和語詞的經(jīng)驗之間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以及批判詹姆斯所謂語詞意義是一種特殊體驗的觀點,無一不說明語詞的意義不是對語詞的私人經(jīng)驗,句子的意義不是這些經(jīng)驗的復合和堆積。內(nèi)在的過程和狀態(tài)并不能作為一個人是否真正地體驗語詞含義和理解音樂的依據(jù)。
維特根斯坦認可意義用法、意義體驗和音樂理解之間的深刻關(guān)聯(lián),它們根植于生活實踐之中,屬于一種文化、一種生活形式。維特根斯坦經(jīng)常把語言意義與場景性和語境性聯(lián)系起來,即語氣、語調(diào)、語速的快慢、面部表情、姿態(tài)和行為等。語詞的經(jīng)驗和音樂的理解之間的家族相似性表明,它們的意義不是感覺和感覺的復合,音樂和語句中所飽含的主觀情感完全可以借助外在可觀察的因素(語氣、手勢、面部表情……)表達出來。語言的意義內(nèi)在于整個語言游戲之中。一幅畫的意義內(nèi)在于它自身,一個音樂主題的意義內(nèi)在于它自身,意義本身具有內(nèi)在性和自足性,語言的意義不在于它是否描畫了可能事態(tài)。對于意義體驗概念含義的把握,不但有助于看到維特根斯坦后期意義理論和心理學哲學之間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以及《哲學研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間的深刻關(guān)聯(lián),而且更加能夠彰顯出維特根斯坦思想的聯(lián)系性、完整性和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