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紅
摘 要:《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給出了明確的定義: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標更加突出了語文的功能和人文教育價值,要求教師根據語言的特點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掌握語言規(guī)則。而“語文味”的提出,正好抓住了語文課的本質特征。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領學生精心朗讀課文,品味課文語言,鼓勵學生敢于開口表達,努力讓語文課堂凸顯“語文味”,讓語文課更有教育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味;課堂教學;朗讀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9)12B-0078-03
“語文味”這一理念最早是由著名語文教育家程少堂先生正式提出的,他認為“語文味”主要體現在“文體美”“文字美”“語體美”“情感美”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f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等手段,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去體味作品、感悟作品、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強烈的閱讀欲、創(chuàng)作欲,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從而讓學生的身上洋溢著濃厚的“語文味”。
一、在朗讀中凸顯“語文味”,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
呂叔湘先生曾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薄罢Z感”是學生對語言知識領悟、理解、積累和學習的一種綜合能力,是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核心。語感敏銳的學生,能快速地捕捉文本的內涵,體會文本的情感和主旨。因此,要讓語文課凸顯“語文味”,首先要以積淀語感為教學目標。特級教師陳金龍認為:“語感的培養(yǎng)不是講出來的,是學生自讀自悟的結果。講解只能讓人知道,朗讀卻可以讓人感受,語感也自然會流露與學生惟妙惟肖的誦讀聲中?!笨梢?,語感的形成,來源于誦讀吟詠的積累。
例如,一年級下冊中《長虹》是一篇具有童趣與想象力的短文,在教學時,筆者結合這篇課文的特點和一年級學生的學情,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的生字,然后抓住重要語段,充分借助標點、動作、語氣等教學手段,引領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逐步走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體會文章的韻味。
這篇課文比較顯著的特點是第二、三和四自然段是由三個問句組成,但三個問句的內涵及語氣卻各不相同。比如在第二自然段中,“爸爸,你那把澆水用的水壺呢?”很明顯是一種疑惑、著急的語氣,“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嗎?”表達的則是一種反問的語氣?!澳愀吲d嗎?”則表達的是一種期盼獲得爸爸肯定的語氣。因此,在朗讀這段時:
針對第一句,我緊緊抓住這段“語氣”的轉變,指定學生進行朗讀,并讓班級其他學生仔細聆聽,通過尋找不同的學生進行朗讀,學生逐漸感受小女孩焦急尋找的心情。尤其是讀到最后一個“呢”,語調自然的上揚,這樣學生也就越來越能讀出第二自然段中小女孩的形象了。語氣和語調的變化,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文中的情緒。
針對第二句,由于這句話句子比較長,而面對這種動詞比較密集的課文,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也隨之動起來。因此,我采取了動作表演的方式,讓學生在朗讀的同時,加上適當的動作演一演,很多學生都開始手舞足蹈,課文的節(jié)奏感、韻律感和豐富感也在學生的動作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學生對課文內容情感的理解與體會也就更加深刻。
在這篇課文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外,整篇課文學習都是在“朗讀”中進行的,沒有深入仔細的分析,只有反復地讀,讓學生朗讀這篇童心四溢的課文中形成語感,學生自然學的輕松、快樂,充分體現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教學思想,而且在學生的快樂讀書中,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十足。
二、在“品味”中凸顯“語文味”,提升學生理解能力
著名教育家王尚文先生指出:“語文最本質性的東西是文字表達形式,語文教學的立足點應為言語形式?!辈煌奈恼聲r作者各自心聲的吐露,是作者獨有的情感表達和人生體驗,因而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應體現在嚼文嚼字的“品味”上,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細細地品味文章內容、情感和字詞,這樣學生才能產生語言學習的興趣,才會在“品味”中獲得情感體驗、思想啟迪和知識積累。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中《漏》一課時,這是一篇民間故事,因為一個“漏”字,將兇猛的老虎嚇得如此之慘,不禁讓人感慨誤打誤撞的一些語言運用,竟然能夠起到化險為夷的作用。一個簡單的“漏”字,雖然在課文中只占很少的筆墨,卻讓文章奇趣生輝。這正是課文語言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凸顯語言特點,拋棄了情節(jié)分析,從語言文字角度入手,通過引領學生自主感悟和品味人物語言,
比如,在講到賊與老虎聽到老婆婆說“漏”后的一段心理活動描寫內容時:
“老虎想:漏真厲害,像粘膠一樣......”
“賊也想:漏真厲害,旋風一樣......”
在這兩段中,都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刻畫老虎與賊的內心,他們都認為“漏”是比自己還要厲害的東西。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語言句式的特點,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這兩段,然后讓學生討論,如果將原文中的句子換成以下形式是否可行:“漏”真厲害,粘住我了;“漏”真厲害,停都不停。學生通過分析發(fā)現原文中運用比喻,能讓描寫的對象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且容易引發(fā)讀者想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礎上,筆者設計了課堂小練筆,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寫,在鞏固學生對比喻的掌握與運用時,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語言魅力:
(1)閃閃的星星,___________________
(2)紅紅的楓葉,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天的葉子,___________________
這樣的教學模式既簡單地突破品味“語中有話”的難點,而且站在語言的角度把握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想象中感悟,在品味中感悟,真正地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讓學生在學課文中真正學語文、體驗語文樂趣。
三、在“說話”中凸現“語文味”,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多地注重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訓練,認為學生能讀、能寫,語文教學目標就能順利完成了。
可細細想,就會發(fā)現在語文教學中還缺了點什么,那就是“說”的訓練。在回答問題時,經常會遇到部分學生不敢開口或詞不達意、表達不清的情況。而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要學會運用語言與人進行交際。因此,如何將“說”的訓練不露痕跡地融合到教學中,并讓“語文味”從學生的“說話”中體現出來了呢?
(一)巧用“插圖”,引導學生看圖“說話”
在部編版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配有相應的插圖,因此,我們可以巧妙地利用這些插圖,引導學生看圖“說話”,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的《詠柳》一課時,在引領學生正確、流暢朗讀古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的那幅插圖,并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結果,很多學生在描寫時,加入了更多的想象與聯想,讓整幅畫面變得更加完整、豐滿,而學生對詩意的理解與語言的領悟也就蘊含在其中。這種訓練,讓學生在“說話”的訓練過程中,情不自禁地走入故事的意境中,深刻感受畫面美、情趣美和動態(tài)美。
(二)巧用“復述”,引導學生開口“說話”
“復述”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綜合性與實踐性。既可以使學生的語文知識得到鞏固,也能讓學生的記憶能力、表達能力得到強化。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中《蜘蛛開店》一課時,筆者結合思維導圖設計了這樣的復述環(huán)節(jié):
在復述環(huán)節(jié)中,將學生分組,并每個小組準備一張思維導圖,利用思維導圖提示學生將整個故事分為四個部分進行講述:
第一部分,蜘蛛為什么開店;第二部分,蜘蛛賣口罩;第三部分,蜘蛛賣圍巾;第四部分,蜘蛛賣襪子。針對故事后面三個部分,引導學生按照“賣什么、如何寫招牌、顧客是誰”的思路,用自己的語言和課文中的句子進行復述。小組中每個學生分別扮演故事的角色,在小組互動結束后,請學生代表上臺進行展示,教師和學生結合思維導圖中“聽的要求”對展示學生小組進行評點。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概括能力不強,他們在進行課文復述時,大都直接使用課文中的原句,針對這一點,我們只能要求學生盡可能詳細地復述課文,要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話,且有條理、有組織、連貫地進行口述。學生在口述中所掌握的詞匯與語句在他們以后的生活與學習中,都能得到極大程度的運用,從而為學生的語言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了有利基礎,充分彰顯了語文教學的味道。
四、結束語
“語文味”是語文課的基本特征之一,正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融相生的體現。在教學中,只有抓住了“語文味”,才能抓住語文課的精髓所在。讓“語文味”回歸課堂,是針對當前變味現狀提出的一條有效解決途徑,是為學生練好語言基本功、運用語言而服務的,有利于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均衡且富有個性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黃芙蓉.讓閱讀課堂彰顯“語文味”[J].語文天地, 2019,(15).
[2]朱曉霞.讓語文味、人情味、書卷味溢滿課堂——淺析小學語文“三味”教學實踐[J].文理導航(下旬),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