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瓊 李娜(通訊作者)
401420重慶市綦江區(qū)人民醫(yī)院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病理學改變?yōu)楣跔顒用}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侵襲,形成血栓ACS,是冠心病多種類型中較為嚴重的一種[1]。
2016年3月-2017年6月收治ACS 患者51 例為對照組。2017年8月-2018年11月收治ACS患者51例為研究組。均符合ACS 判定標準,發(fā)病后及時送往我院,且均為初次發(fā)病。排除有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障礙以及惡性腫瘤患者。對照組男32 例,女19 例,年齡26~80歲,平均(39.6±4.1)歲;心肌梗死24例,非ST段抬高型11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16 例。研究組男29 例,女22 例,年齡25~78 歲,平均(38.7±3.4)歲;其中心肌梗死22 例,非ST 段抬高型12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1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急診護理流程,患者入院后,首先進行呼吸、體溫、血壓、意識等體征的檢查,初步評估病情。告知家屬前去掛號和繳費,急診部門采取急救措施治療。護理人員引導家屬辦理檢查和入院手續(xù),根據(jù)患者病情召集相關科室醫(yī)生會診,安排患者住院接受進一步治療。研究組采用優(yōu)化急診護理流程,為ACS 患者開啟綠色通道,即在收到急診信息后就展開器械、藥品、儀器和平車等準備工作,提前通知急診分診部門做好接收患者的準備。患者送到急診科后,立即進行18 導聯(lián)心電圖檢查(ST-EMI),召集心血管內(nèi)科醫(yī)師緊急會診。監(jiān)護患者生命體征,做心電圖檢查,建立靜脈通道。抽取患者血液送檢血常規(guī)、血氣分析,檢查肝、腎功能和肌鈣蛋白水平,進行心肌酶譜檢查,調節(jié)電解質平衡,必要的患者可在病床旁為患者做X 線檢查。保證患者絕對的臥床休息,給予高流量吸氧護理,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會診醫(yī)師經(jīng)溝通后確定患者去向,無PCI 溶栓指征的患者入住心血管內(nèi)科。需要溶栓的患者入住CCU,30 min 進行溶栓治療,溶栓不成功者做PCI 后,入住CCU。對于需要PCI 的患者,需完成術前準備,家屬簽署同意書,電話通知上級和手術醫(yī)生、護士、DSA,盡快送患者入DSA,完成PCI后入住CCU。記錄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到接受急救治療的時間。
觀察指標:以兩組ACS 患者急救效率(從入院到接受急救治療的時間)和生存質量評分。生存質量評分標準參照簡易量表SF-36進行,在患者接受治療1周后開始進行評估,分值與患者的生存質量成正比。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ACS 患者的急救效率比較:對照組51 例患者中,在入院1 h 內(nèi)接受治療22 例(43.14%),在1~3 h 內(nèi)接受治療16 例(31.37%),3 h 后 接 受 治 療13 例(25.49%)。研究組在入院1 h 內(nèi)接受治療38例(74.51%),在1~3 h內(nèi)接受治療10例(19.61%),3 h后接受治療3例(5.88%)。兩組患者急救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兩組ACS 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對照組ACS 患者51 例經(jīng)急救治療1周后,平均生理功能評分為(80.01±7.28)分,活力評分為(66.14±3.28)分,情感職能評分為(62.06±1.57)分,社會功能評分為(73.22±1.59)分,精神健康評分為(72.13±3.81)分,總體質量評分為(51.43±9.24)分。研究組平均生理功能評分為(91.03±6.46)分,活力評分為(81.34±2.37)分,情感職能評分為(80.06±2.64)分,社會功能評分為(91.16±3.31)分,精神健康評分為(80.42±3.39)分,總體質量評分為(69.43±10.56)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優(yōu)化后的急診護理流程明顯提高了ACS 患者的急救效率和生存質量,患者可以及時接受急診治療,有助于提高了治療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