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菊
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低年級沒有安排復述,但在獨具匠心的課后習題中,安排了講故事的習題,這是在為中高年級復述打基礎。本文試以“講故事”能力的培養(yǎng)為例,談一談如何運用課后習題,在低年級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
一、用好插圖,講故事趣味十足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直觀形象的畫面,學生喜聞樂見。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小蝌蚪找媽媽》的課后練習:“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按順序把下面的圖片連起來,再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文字題目的下方搭配了五幅打亂順序的圖畫,分別是“兩只小蝌蚪、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蚪、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尾巴變短的蝌蚪、青蛙”。畫面形象生動,色彩鮮艷,對低年級學生很有吸引力。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讀全文,找到描寫小蝌蚪成長變化的句子。再結合課后習題,讓學生獨立思考,按小蝌蚪發(fā)育成青蛙的順序把圖片連一連。然后再借助優(yōu)美的圖片,留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自主練習講故事,在小組內講故事的基礎上,再全班交流。最后讓學生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這些圖片清楚、有序地把小蝌蚪發(fā)育的變化過程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降低了講故事的難度,學生在講故事中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興致。借助插圖講故事,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空間,還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借助圖片,了解課文內容。
二、抓準詞句,講故事化難為易
低年級的學生講故事可能不會一下子把整個故事講述下來,他們可能要借助關鍵的詞句,從小段落講起,再到大段落,最后到全文。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的課后習題中,借助關鍵詞句讓學生講故事的例子比比皆是:《玲玲的畫》提供了3個詞語,《難忘的潑水節(jié)》提供了4個詞語,《狐假虎威》提供了5個詞語,《小馬過河》提供了4組共12個詞語;《曹沖稱象》提供了4句話,《風娃娃》提供了3句話,《小毛蟲》提供了2句話。比如,在教學《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時,如果讓低年級學生一下子用12個詞語講故事,難度很大,絕大部分學生都難以做到。教師在指導學生講故事時,可以采用“小步子”的方式,讓講故事化難為易。
第一步,引導學生圍繞“愿意”一詞回顧第一部分內容:小馬住在哪里?小馬愿意幫老馬做事嗎?它是怎么說的?媽媽要它做什么?這幾個問題把“馬棚”“愿意”“磨坊”三個詞都包含了進去,學生只要把問題連起來講,就可以講清楚故事的開頭。
第二步,引導學生圍繞“為難”一詞,回顧第二部分內容:小馬遇到了什么問題?它為難什么?這兩個問題可以把“馱”“擋住”“為難”“突然”“攔住”“吃驚”這六個字詞串聯(lián)起來,這樣就可以講清楚小馬第一次過河的情景。
第三步,把“難為情”“動腦筋”“小心”這三個詞語串聯(lián)起來,就是講在老馬的教導下,小馬嘗試過河的情景。教學時,可以結合回顧前文來理解:小馬為什么感到難為情?馬媽媽告訴小馬應該怎么做?用這兩個問題來串聯(lián)故事的結尾。
第四步,在一組一組詞語說完后,再把12個詞語連起來說。
低年級學生表達語言的能力處于起步階段,講故事中常常會出現(xiàn)目標不明、前言不搭后語、重復啰嗦等問題。抓準課后習題中的關鍵詞語講故事,先部分講,再完整地講,降低了講故事的難度,有助于學生把故事說完整、說詳細。同時,又能增強學生組織語言、運用語言的意識,促進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三、扮演角色,講故事繪聲繪色
篇幅長、故事性強的課文,適合學生以表演的形式講故事。角色扮演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學生在小舞臺上常常有大發(fā)揮。比如,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青蛙賣泥塘》的課后習題為“朗讀課文,分角色演一演這個故事”。習題中沒有提供任何講故事的支架,教師可以依據(jù)文本的特點,引導學生自主讀書,發(fā)現(xiàn)講故事的秘訣。教學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來落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1. 出示老牛和野鴨的說話內容,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它們說話的秘密。
生1:它們都說了泥塘的優(yōu)點。
生2:它們都給青蛙提了建議。
師小結:它們都先夸了泥塘的優(yōu)點,后給青蛙提了建議。在優(yōu)點和建議中還用上了連接詞“不過”“就是”,使句子前后的意思發(fā)生了變化,說得非常委婉。這樣說話,青蛙聽了很快就接受了它們的建議。在青蛙的不斷努力下,泥塘改造得越來越美了。
2. 青蛙站在牌子旁邊繼續(xù)吆喝,許多動物都來啦!它們會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提什么建議呢?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動物,學著老牛和野鴨的說話寫一寫。
3. 學生戴上動物頭飾上臺扮演其中一種動物。
生1:一只小鳥飛來了,看了看泥塘說——這地方美是美,如果能種點樹就更好了!
生2:一只小兔跑來了,看了看泥塘說——這地方好是好,要是周圍能種些胡蘿卜和大白菜就更好了。
生3:一匹小馬跑來了,看了看泥塘說——在這個泥塘里邊洗個澡倒挺涼快,要是周圍有條跑道就更好了。
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用“比一比,找共同點”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老牛和野鴨說話的共同之處,再仿照例子選擇其中的一種動物寫一寫、演一演。這樣的教學,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還讓學生學會了說話的藝術。
四、創(chuàng)新思維,講故事別樣精彩
創(chuàng)造性地講故事不是簡單地重復課文內容,而是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加入學生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進一步充實內容,發(fā)展情節(jié),更具體生動地刻畫文中主人公的形象。比如,《蜘蛛開店》的課后習題。第一題:“朗讀課文,根據(jù)示意圖講一講這個故事?!钡诙}:“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展開想象,續(xù)編故事,講給大家聽?!边@兩題都是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講故事的很好的例子。以第一題為例,題目安排了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講故事。故事可以分3個部分來講:賣口罩—賣圍巾—賣襪子。每一個部分,可以抓住4個要點來講:想“賣什么”—寫招牌—顧客來了—結果怎樣。在學生體會到本童話故事結構反復的這一特點后,啟發(fā)學生想象:如果蜘蛛還賣東西,它可能會賣什么?怎么寫招牌?哪個顧客來了?結果怎樣?要求學生在原有思維導圖上添加蜘蛛后來再賣的物品與買主,形成新的思維導圖,然后再進行創(chuàng)編故事。這樣續(xù)編故事,無疑是錦上添花,不僅讓學生懂得如何合理選擇課文語言為我所用,學會提取信息和語言轉換,還鍛煉了學生內容加工、語言組織、思維想象等語文綜合能力,落實了語文要素,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由此可見,“講故事”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與表達能力,為中高年級學復述打下扎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課后習題,認真研究思考“講故事”在各個學段的系列目標和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有梯度的“講故事”教學。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