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贊民
(廣西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根據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調查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7.31億。其中學生群體規(guī)模最大,占比為25%。這不僅說明了大學生是我國網民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網上發(fā)聲的主力軍,但是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狀況不容樂觀。這既影響了大學生本身的進步與發(fā)展,又對社會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對我們高校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工作也帶了極為嚴峻的挑戰(zhàn)。
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道德是一種人與人或人與社會關系之間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稱,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1]國家的發(fā)展進入到了新時代,高校作為思想意識的前沿陣地,積極地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具有現實意義上的緊迫性。當今社會進入到了轉型階段的關鍵時期,要時刻警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tài)在網絡上的滲透,大學生是一個思想比較活躍的群體,極其容易受到一些不好的網絡言論的影響,高校工作者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不僅能夠防止大學生受到這些不好的思想腐蝕,還能規(guī)范大學生網絡言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識。
現代大學生思想開放,他們敢于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對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持開放和包容的態(tài)度。這種多元的文化和價值觀固然起到了拓寬學生知識面和視野的作用,可是由于大學生普遍缺乏實踐經驗和社會生活體驗,所以在面對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和價值觀念時,思想可能會極端化且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容易造成價值觀模糊混亂,導致部分大學生錯誤的網絡道德行為。
網絡發(fā)言不需要姓名、年齡、相貌等身份信息,減輕了部分大學生的心理負擔,也降低了對自我道德的要求。這種寬松的網絡環(huán)境加上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業(yè)上的壓力或者情感上出現的問題,導致了部分大學生在網絡上宣泄自己的不滿。這部分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也許并不會對別人進行攻擊和謾罵,但是一旦進入了網絡的虛擬世界,他們就會降低對自己的道德要求在網上任意發(fā)表自己的言論,對厭惡的人或事進行攻擊、謾罵。這種網絡道德認知與網絡道德行為的不一致性在大學生中較為普遍。
大學相對高中而言,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學校和家長的監(jiān)管也不像過去中學時期那樣嚴格,這些因素導致了有部分大學生在大學里迷失方向,失去奮斗目標而將自己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世界,造成部分大學生對現實的感受度降低,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寄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忽視身邊人的感受,混淆網絡和現實世界,嚴重的可能形成人格障礙。
在現實的社會交往中誠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無信則不立。但是到了網絡的虛擬世界,由于網絡自身的特質以及相關法律規(guī)范不健全,人們就會降低自我對誠信的要求,誠信缺失問題因此變得非常嚴重。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除了老師和書本之外大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現實中網絡被許多大學生當做一個完成平時作業(yè)與論文的工具,他們在網絡上隨意下載使用他人的文章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越來越多的論文抄襲被曝光于媒體之下,很多所謂高學歷明星的造假事件,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們茶余飯后的笑料,更嚴重損害了學術圈的聲譽。近些年來,論文剽竊和買賣現象愈演愈烈,很多學生承認自己曾在互聯網上剽竊他人文章,甚至于有學生承認自己使用和下載過盜版軟件和音像制品。盡管學校里教師三令五申不允許抄襲,但是由于并沒有一套完善的處罰措施,導致許多學生心存僥幸心理,作業(yè)以及論文的抄襲不僅不利于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判斷,也會在社會上產生不良的影響。
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體系是從網絡本身角度來解決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主要包括發(fā)展網絡技術和完善網絡監(jiān)督機制這兩個方面。
互聯網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克服自身的缺陷,更好地為人們所利用。網絡技術也是如此,通過不斷發(fā)展網絡技術,可以從物的層面上減少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出現的概率,從而保護大學生在一個相對健康純凈的環(huán)境中成長。
健全的網絡安全體系需要對網絡進行管理與監(jiān)督,有完善網絡的監(jiān)督機制,形成像現實世界中類似的歸責機制和輿論效應,才能讓大學生對網絡社會中的道德準則心生敬畏從而減少不良網絡行為的出現。現在逐漸普及的網絡實名化就是一種網絡監(jiān)督的有效手段,各種應用軟件尤其是涉及即時通信和電子貨幣領域,如果不進行實名認證的話就無法享受其產品和服務,這就明確了用戶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減少網絡詐騙等違法行為的出現。此外,在以微博和微信為主的社交平臺上還引入了舉報以及黑名單的功能,這就從技術手段上加強了對人們網絡行為的監(jiān)督。對高校而言,建立自己學校的局域網,保留大學生上網用戶日志記錄留存制度和電子公告服務信息巡查制度,通過監(jiān)控來規(guī)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也是減少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行為出現的有效舉措。
從學校層面來講,提高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yǎng),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判斷能力?;ヂ摼W上的信息紛繁復雜,不乏一些落后腐朽以及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影響的信息,因此高校應重點教會學生如何辨別有害信息,提高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yǎng)。
從自身層面來講,大學生必須加強自我約束,在互聯網這個虛擬世界中有一種慎獨的意識。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可能會因為他人的眼光或者在輿論的壓力不得不遵守社會公德,成為一個文明的社會人。但是一旦處在相對私密和自由的網絡社會,有部分人就會放松對自我的要求和期待,不能像現實社會中那樣做一個文明的社會人。因此,大學生要時刻提高自律意識,使之具備網絡道德和責任意識,不管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網絡世界里,我們都能夠做一個高素質的網絡青年。
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盵2]當網絡道德觀念還沒有深入大學生內心時,我們就必須要充分發(fā)揮社會輿論引導人心的作用,推動社會層面對大學生積極健康上網的要求,正確的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比如防沉迷游戲機制的建立,社會上各相關部門也應該建立相應的機制,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yǎng)。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對個體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基礎的定型化作用。”[3]部分大學生離家較遠,家長可能無法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但是假期在家的時間,要積極的跟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狀態(tài),要對自己孩子的網絡行為進行指導和監(jiān)督。
法律不應該只停留在紙上,要想真正加強學生的法制觀念就必須要進一步推進法治宣傳教育,讓與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走進大學校園,走進學生耳中眼中和心中。網絡法治教育的宣傳工作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宣傳工作不到位不及時使學生對有關法律不了解;二是宣傳方法因循守舊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互聯網相關法律宣傳教育工作應該緊跟大學生生活,可以利用大學生經常使用的社交軟件,如利用微博或者微信公眾號形式向同學們普及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