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哲 高 鶴
(1.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2.呼和浩特市商貿旅游職業(yè)學校,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隨著我國社會進步加速轉型時期,社會結構日漸呈現(xiàn)出復雜化、多元化、碎片化的發(fā)展趨勢。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也應關注當下的新變化和面臨的新問題從而更好地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在新時代下,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路徑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始終緊密結合時代要求和社會發(fā)展需要,與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無論是何種理論,均需要契合社會和民眾的現(xiàn)實需要,才能在實踐中煥發(fā)出其思想活力。同時,理論也需要不斷地與實踐進行緊密的結合。其任何構成部分均必須在不斷地滿足人民大眾的需要,最終并為人民大眾所接受和認可。如果無法做到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人民群眾的具體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最終將會導致馬克思主義哲學淪為理論教條,無法達到其作為思想武器的應有效果。因此,必須認真思考其滿足社會實際需求的根本屬性,將其普遍性意義與人民大眾的根本需要和不斷改變的實際情況密切結合,推進馬克思哲學大眾化的深入,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
本文中將主要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路徑相關問題進行探索和思考。具體如下:
馬克思主義哲學含義和積極作用,必須從改善民生視角來充分體現(xiàn)出來。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會人們用辯證的方法看待世界,促使人們不斷改造世界,促進世界的進步。一個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問題是如何讓大眾充分感受到其偉大所在。這就需要我們從人民大眾的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切實維護廣大人民大眾的利益,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城市改造、土地占用、下崗失業(yè)、務工等社會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制度保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領導人提出了“以人為本”和“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社會觀和價值觀,堅持黨政策方針,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夠充分地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具體實際相結合開辟新的發(fā)展道路。所以,要從民生視角出發(fā),真正關注和解決民生問題,得到更廣泛地人民群眾的支持,推進其大眾化的進程。
應重視對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可以促進其大眾化傳播效果。具體可嘗試如下:一是科學合理的制定傳播方案。傳播方案的制定必須要遵從人民大眾的實際情況,選擇喜聞樂見的形式,擴大傳播的實效性和涉及面。二是,拓展傳播途徑。充分運用各種傳播載體進行傳播,可以開展理論專題片、理論講壇、理論報刊等,讓其內容變得豐富有趣起來,吸引更多的人民大眾觀看。發(fā)揮不同載體的作用,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起來,使人民大眾更易理解和接受。再次,改變傳統(tǒng)的傳播模式,適應時代需求,推出多位互動協(xié)同傳播模式。要充分利用理論內容分析和研究社會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比如社會分層、矛盾沖突等。如果理論發(fā)表不正確,必然會在實踐中引起人民群眾不滿。要建立與社會實踐相適應的科學理論,從而使實踐者和人民群眾看到其產生的巨大力量。因此,要構建“雙向流動”、“多位協(xié)同”、“溝通”和“互動”的新型傳播模式,形成良好的傳播效果。
時代在不斷進步,人們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宣傳方式。因此,必須從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入手,利用多種形式的宣傳,結合不同群體之間的接受范圍和實際情況差異,采用不同的宣傳形式,從而得到理想的宣傳效果。具體如下:
一是,可以分析各個群體的社會背景、接受能力和生活方式等,選擇科學有效的方式開展宣傳工作。宣傳內容要言簡意賅,且具有趣味性,讓大眾看到后能在最短時間內消化吸收,從而被大眾廣泛接受,從而最大程度的提升宣傳的實際效果。
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媒體渠道、自媒體渠道以及微信公眾號等各種途徑,以網(wǎng)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得到明顯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隨時提高,為更大范圍的推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中華民族豐富且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應當注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結合。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面臨著轉型時期,要充分應對人民群眾多元化的思潮,堅持自我,豐富時代賦予的理論內涵,創(chuàng)新理論內容,更好地指導人民群眾在新時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總之,我們必須始終堅定信念,始終關注人民的需求和社會的需要,并通過采用各種形式的傳播途徑,豐富傳播內容,改進現(xiàn)階段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進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更好地發(fā)揮各種優(yōu)勢的條件和資源,進一步推進其大眾化進程,更好的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