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喜 董德紅
(1.長沙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湖南 長沙 410100;2.湖南省長沙市第六中學,湖南 長沙 410001)
在素質(zhì)課改背景下,古箏作為藝術領域一門重點學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審美素質(zhì)建設。因此,在古箏選修課上,教師需要將美育教育合理滲透到課堂上。讓學生通過深入鑒賞古箏文化,深入了解古典藝術文化內(nèi)涵,全面提高學生民族音樂文化鑒賞能力。
在古箏選修課教學中,合理滲透審美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十分顯著[1]。通過審美教育,能夠讓學生對作品內(nèi)涵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對古箏作品背后蘊含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形成深刻認知與理解,從而豐富學生古箏文化知識基礎。其次,教師依托于古箏選修課展開審美教育,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古箏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從而更加自主的參與到古箏學習當中。同時,教師在組織古箏選修課教學時,能夠切實滿足新時期素質(zhì)教育標準,從而保證美育教育更加有效。因此,教師需要在思想上重視審美教育,并且將選修課與審美教育建立有效聯(lián)系,全面提高古箏課堂教學質(zhì)量。
在古箏演奏過程中,演奏者的姿態(tài),以及演奏技巧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演奏者對情感內(nèi)涵的解讀。因此,在古箏選修課上,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演奏示范,促使學生通過掌握正確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對古箏作品中的文化內(nèi)涵加以理解。在選修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演奏節(jié)奏、勾弦力度等方面技巧滲透。讓學生注重古箏演奏期間自身姿態(tài)的調(diào)整,保證舉止優(yōu)雅,身體放松,從而保證古箏演奏節(jié)奏精準,所詮釋的情感內(nèi)涵也更加深刻。如此一來,在正確的演奏技巧支撐下,學生能夠準確體會古箏作品情感內(nèi)涵,從而提高學生古箏文化鑒賞能力。
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學生經(jīng)過反復、不斷的練習,鞏固自身古箏技術基礎,從而有效地提高審美能力。因此,在古箏選修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加強藝術實踐。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深入體會古箏文化內(nèi)涵,提高學生藝術鑒賞能力。比如說,教師在講解《昭君怨》時,可以根據(jù)古箏作品所具有的文化內(nèi)涵,構建藝術情境。將《昭君怨》背后所蘊含的時代背景,所具有的歷史內(nèi)涵,滲透給學生。讓學生深入體會文化背景之后,再進行古箏作品文學鑒賞,從而全面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教師在組織古箏公共選修課教學時,為保證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古箏文化,需要引導學生對古箏文化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古箏作為一種重點的藝術形式,起源和發(fā)展歷程比較久遠[2]。因此,教師可以將與古箏文化有關的文化資料、歷史背景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對古箏文化特征、藝術背景,加以了解和感悟。
在古箏選修課教學活動當中,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美學鑒賞力有效培養(yǎng)[3]。在古箏選修課上,教師可以從整體出發(fā),展開古箏意識鑒賞活動。讓學生對古箏文化形成深刻認知與理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古箏與繪畫、舞蹈、戲劇等各個學科建立有效聯(lián)系,從而夯實學生古箏文化的認知基礎。比如說,《箜篌引》是經(jīng)典古箏作品,其主要取材于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情境,將古箏作品中蘊含的藝術特征,呈現(xiàn)給學生。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古箏作品,設計古典舞,或者相關的戲劇表演。讓學生在實踐表演的過程中,對古箏文化加深理解。
教師在古箏文化教學活動時,需要重視情感的學習。讓學生在情感上與古箏作品產(chǎn)生情感共鳴,從而更加深入的理解古箏文化內(nèi)涵,提高學生對古箏文化的藝術鑒賞能力。比如說,教師在進行《廣陵散》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從情感層面,對聶政的情緒變化,形成正確感知與理解。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分析《秦桑女》古箏作品中所詮釋的,采桑女對情郎的無比思念。通過情感教育,能夠夯實學生認知基礎,同時也能夠顯著提高學生藝術鑒賞能力。
綜上,在高校古箏教學領域,審美教育占據(jù)重要組成。因此,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需要立足于學生審美需求考慮,就古箏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合理為學生提供古箏演奏示范,加強藝術實踐,深入理解古箏文化,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等,讓學生對古箏音樂內(nèi)涵形成正確理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古箏音樂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