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 琰 劉穎伸
(1.華東理工大學,上海 201412;2.昆明理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大學有著自身的特點和氛圍,大學生有著自己的話語體系。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要有的放矢正確引導學生思想行為的方向,就要準確把握大學生所思所想,準確把握大學生活規(guī)律和思想規(guī)律。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信息多元的世界,個性突出、思想獨立,具有很強的可塑造性,但其世界觀沒有完全形成固定,會受到多方面干擾影響。掌握大學生的行為形成根源以及研究其規(guī)律,對我們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強有力保障作用
迅速發(fā)展的新媒體使得社會的交流方式和表達方式產(chǎn)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作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群體,大學生通過網(wǎng)絡演繹出很多新的交流內容和方式。比如,層出不窮的網(wǎng)絡新詞匯令人眼花繚亂;五花八門的戀愛觀、情感觀、交友觀令人瞠目結舌;由于冷暴力、軟暴力等導致的惡性危機事件令人扼腕嘆息……
我們一直都承認,大學生精神世界和行為世界具有其獨特性,或者說,有些事情、有些現(xiàn)象、有些行為,只能(或者大多數(shù))會在大學生活的這個圈子或者氛圍中表現(xiàn)出來。比如,大學生中關于戀愛情感、學業(yè)壓力、自我認知而引起的危機行為的幾率要遠比社會上的青年高出很多。按照一般理解,處在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的群體會顯出其區(qū)別于其他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說,在大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中,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秩序,這個秩序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這就是大學生的話語秩序。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遵循”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我們必須準確了解和把握大學生生活世界話語秩序的形成過程、作用規(guī)律,了解大學生主體化的效果以及行為選擇傾向,這對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減少大學生危機行為,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具有實際意義。
針對這個青年群體的典型特征,結合大學生交流方式、表達方式特點,運用??吕碚撽U明話語、知識與權力的邏輯關系,對大學生話語秩序進行研究,理清大學生群體的秩序邏輯、行為選擇動機和規(guī)律,精準把握大學生行為特征,減少危機事件的發(fā)生,正是本研究的理論方向和研究意義之所在。
??聦τ谠捳Z的研究主要從知識考古學和譜系學兩個方向進行展開,其知識理論和權力理論對研究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提供了極為有效的視角,其中,話語概念承擔了聯(lián)系融合這些理論的橋梁功能。
所謂話語,就是“說出所是”,話語是能夠展示出一定外在功能的符號體系。??抡f,“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為話語所標記、所交織的世界中,這種話語就是談論被說出的物,談論斷言與命令,以及談論已出現(xiàn)的話語的言說”。到此,我們可以認為,“??滤^的話語的基本含義就是展現(xiàn)秩序的符號系統(tǒng)?!雹?/p>
所謂的知識,實際上是一種論述,這種論述一方面作為科學的論述而發(fā)生作用,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制度化進行存在。也就是說,當話語所論述的“說出所是”成為一種系統(tǒng)的、得到廣泛認同的體系的時候,則會將以一種知識論的形式存在,這樣就把所謂“符號系統(tǒng)”進行了制度化的固化,從而形成了一種所謂的“真理”。對于“真理”,??轮赋?,其實不存在什么真正的所謂“真理”,而只不過是一系列人為制定出來的規(guī)則,社會上的個體,都會按照這個規(guī)則,對于自身和他人的說話辦事的方式進行規(guī)范,以便于成為一種“正?!薄昂戏ā钡纳?。
知識可以成為維持社會運作、標志秩序特征的重要支柱,但知識本身并不能作為一種行動驅動力進行行為操控。也就是說,知識作為整合各種秩序的綜合力量在發(fā)揮著影響作用的同時,也需要各種力量按照其所標志的秩序系統(tǒng)不斷的進行行動,并反過來同時強化其所標志的秩序,這個角色就需要權力來進行承擔。
福柯認為,當代社會的權力,已經(jīng)不是統(tǒng)治階級壓迫被統(tǒng)治階級的傳統(tǒng)權力,而是彌散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微觀的權力,這種權力的影響無處不在,每一個個體都是權力的釋放體和接受體。當彌散的權力在發(fā)生作用的時候,就會使知識成為其作用的策略,同時,也會回過頭來強化這種秩序策略。
之所以上述分別闡明了話語、知識和權力的機制和特征,是因為我們需要從這三者的關系中抽出一條能夠解釋實際問題的邏輯,即:當特定群體的具有明顯特征的話語論述被廣泛接受和流傳,并以秩序的形式成為廣泛接受的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就會成為所謂的“真理”;在這個特定群體中,這個“真理”就會以一定的游戲規(guī)則存在;這個規(guī)則通過微觀權力的作用,會使在這個群體中的“不合規(guī)矩”或者“不認同規(guī)則”的人感到壓力,面臨著行動的選擇;進而,在這個群體中的主體行為隨之被塑造。
在《瘋癲與文明》一書中,??旅枋隽睡側撕驼H说膮^(qū)分。既然說到瘋癲,那就必須有一種人來接受“瘋癲”這種所謂的話語符號的“稱號”,那么這個接受“稱號”的對象,就是“瘋人”。既然瘋人和一般人不一樣,那就應該把他們關到禁閉室或者醫(yī)院。由此,由“非瘋人”將“瘋人”關了起來,一個完美的二元對立的環(huán)境出現(xiàn)了,直到“瘋人”被認為不再是“瘋人”。這里的話語,就是對外部世界進行整理,并且對于外部世界展示出其強大秩序能力的知識。類似于此,大學生中也會以某種習慣或者行為類別來進行個體區(qū)分,比如,當某個學生回避參加共同認可的某種活動的時候,就會被孤立甚至抵制。
話語之所以能成為表達秩序的知識,關鍵不是話語表達或者陳述了什么,而是通過話語的實踐來體現(xiàn)的。話語的形成包括了對象、闡述方式、概念和主題四個方面,但是,這四個方面只是話語本身內部的形成規(guī)律,它只能作為話語形成的物理標準,需要形成知識的話語,一定是通過話語與話語之間的實踐互動而形成的。話語的實踐可以從外部界定、內部控制和使用條件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話語的外部界定的規(guī)則被??鲁蔀椤芭懦狻钡囊?guī)則,這種排斥可以分為禁止、分類和拒絕、正確和謬誤。當話語在描述某一秩序或者內容的時候,自然會出現(xiàn)一定的排他性,也就是說,談論某一話題自然會本命題優(yōu)先并且排斥其他話題;當為了能夠劃分出所陳述對象的時候,必然會對這個對象進行特點描述并鮮明的拒絕其他特點的影響,比如上述區(qū)分瘋癲與正常的話語;最后,當話語完成了分類和拒絕的自我保護和完善之后,與其相悖的話語即被認為是謬誤的了,此時正確和謬誤的對立便形成。以大學生的社團群體為例,社團內部成員與其他學生的話語外部界定形勢就會形成,社團成員會通過與其他學生的話語實踐互動對于他人進行分類排斥以及拒絕。
話語的內部控制就是話語對于內部規(guī)律進行規(guī)范的過程,主要有注釋、作者和學科等三種形式。當一種新的話語出現(xiàn)的時候,如果沒有符合原來話語的內部規(guī)律、沒有融入原來的話語秩序、沒有統(tǒng)一到原來話語的統(tǒng)一原則,那么,這種話語就會因為沒有遵從內部規(guī)律而被遺棄,而希望進入話語系統(tǒng)的新的話語必須要遵從原有秩序才會被接受。還以大學生社團群體為例,如果社團內部成員對社團活動有新的想法或者建議,或者為了更好的融入,就必須要遵從大家共同遵守的社團的特點、方向或者活動傳統(tǒng)。
最后,話語的秩序還有一個話語運用的條件,也就是說將話語的主體更加精準化、稀少化和特定化?!斑@就等于將說話的主體稀少化:如果一個人沒有滿足一定的條件,或者從一開始他就沒有資格這樣做,他就無法進入關于一個特定主體的話語?!雹谌绱苏f來,當作為一個可以參與話語實踐的話語者希望被接受,他就必須要具備大家所共同認可的資格,比如詞語的意義、伴隨話語出現(xiàn)的行為和姿勢、所用的詞語的效力范圍等,這就是一個相對固定和具有特定特征的話語團體,限定了說話者的身份。在這樣的團體中的個體,就必須要接受團體進行的教育,這種所謂的教育進一步反過來強化了團體的限定。
這樣一來,話語的秩序基本形成,話語個體組成的團體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知識邏輯,接下來,將會按照權力運作的規(guī)律進一步的建構個體。
前面說過,因為知識的作用,處在知識社會中的人,都無時無刻不面臨著一種所謂的“真理游戲”的規(guī)則,在這個規(guī)則中,一方面要達到自身的自由并適當約束自己以便恰當處理人際關系,另一方面,又要適應這種所謂的規(guī)則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權力和道德的運作、策略的實施以及知識真理論述的形成,并最終實現(xiàn)社會成員的主體化過程。③
在這里,要解釋一下所謂的“真理”。當知識已經(jīng)成為一種秩序的時候,“真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為了構建和維持這個秩序而人為地規(guī)定出來的游戲規(guī)則。在這個規(guī)則中,每個人以他為判斷準備,并對自身進行自我規(guī)訓和自我熏陶,并想辦法把自己訓練成符合這個規(guī)則的所謂的主體,同時,也以這個規(guī)則來衡量他人是否是合格的“主體”。這樣一來,“真理”游戲的規(guī)則就很明顯了:所有的個體都被卷進了所謂的游戲規(guī)則之中,并且在人為的所謂的真理的競爭和斗爭的過程中不自覺的把自己當成合理化的主體,陶醉于自身的主體化過程,但是忽略了自身被他人宰割的過程,忽略知識、權力和道德對自身的客體化的過程。
權力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概念。在微觀權力理論看來,現(xiàn)代的權力已經(jīng)不再是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懲罰與被懲罰的傳統(tǒng)權力,已經(jīng)成為彌散在社會個體之間的微觀的權力,每個個體都是權力的施放者和接受者。在真理游戲的規(guī)則之中,當參與的個體受到微觀權力的監(jiān)視的時候,便會不自覺的按照權力的結果來進行行動。層出不窮的校園欺凌事件,多是眾多個體面對某一個個體進行欺凌行為,而眾多個體中的參與者,便是受到這種所謂的權力的影響進行的行動選擇,以便通過行動來證明或者表達自己遵從這種規(guī)則的意識。
當個體遵從話語到知識到權力的邏輯秩序的時候,他便接受了這其中的一套“價值”和“行為準則”,這些貫穿于連貫的清晰的理論或者清晰的教育功能中的“準則”,將處在這個群體中的個體塑造成了道德實踐的主體。與此同時,作為道德主體的個體在實踐中完成了“自我塑造”的過程。對此,??抡f:所謂的自我塑造,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個體規(guī)定自己身上需要進行道德實踐的那一部分,明確自己對所要遵從的戒律的態(tài)度,并且確定作為自己道德目標的某一存在模式。④
“我覺得平時大家都是一起的,他(主謀)要去,我不去那就是沒有道義,榮辱與共才算是哥們呢”——這是一個參與校園欺凌事件的學生對于為什么要參加而做的解釋。在這樣的解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作為參與個體所處的自我塑造的狀態(tài)。
自我塑造的過程是一個認知固化的過程,當主體完成自我塑造之后,認知隨之固化。這種自我認知固化有兩個關鍵的過程,一個是塑造積累,另一個是反饋強化。所謂的塑造積累,就是在社會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所接受到的規(guī)則秩序轉化在內心積累成為其自我塑造的基礎,并不斷積累,比如,某一群體內形成的規(guī)矩使得個體不自覺中積累著對于群體的歸屬感和不斷遵從塑造;所謂的反饋強化,就是當這種固化的塑造形成之后,在不斷地執(zhí)行秩序規(guī)則并得到強化反饋之后,會進一步強化個體對于規(guī)則的接納和自我的塑造,比如,當參與欺凌之后得到群體的認可之后,會進一步強化欺凌參與者的自我塑造。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認為,美學不是脫離生活實踐的抽象的美,而是應該表現(xiàn)在社會人的生活實踐中的,是生活化實踐化的概念。對福柯來說,美學首先是自身的生存實踐,是以“關懷自身”為核心的。在“關懷自身”的核心思想基礎上,社會人的行為和社會的現(xiàn)實交錯互動、與他人交互關系,從而使自己的生存活動轉變?yōu)榫哂兴囆g價值的生活。⑤大學生由于其年齡特征和思想階段,決定其必然會具有追求自由、追求實踐、追求關懷的動力和傾向,這正是生存美學所形容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
按照上述主體塑造論述,會存在一個矛盾:既然生存美學是要以“關懷自身”為核心思想,也就是說個體要追求的是有價值有藝術的美好生活;同時,由于話語知識權力邏輯所產(chǎn)生的真理游戲規(guī)則使得社會個體完成了主體的建構和塑造,主體不得不遵從這些所謂的“真理”。這個“被塑造”和“追求自由”的矛盾,就意味著個體需要通過行為的選擇和實踐的藝術來進行“反主體化”的過程,從而達到滿足自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行為選擇的不同方向。
大學生群體是一個追求生活多樣化、藝術化的群體,可以說,對于生活美學的追求,正是這個年紀群體的典型特征。對于統(tǒng)一的、典型的、強制的所謂社會約束,他們往往持有否定拒絕的心態(tài),更多的是從個性出發(fā)進行標新立異的創(chuàng)造性生活,以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和生活追求。
任何一個社會個體,都處在一個微觀權力編織成的權力網(wǎng)絡之中,微觀權力的直接作用效應是要改造不合規(guī)矩的人,而個體在規(guī)訓社會中有逐漸產(chǎn)生“自我教育”的效應,從而形成主體化效應。在這樣的微觀權力的規(guī)訓效果下,每一個個體都難免受到規(guī)訓的影響。在??滤枋龅娜俺ㄒ曋髁x監(jiān)獄模型中,一個中央監(jiān)視塔的周邊是環(huán)狀監(jiān)室,每個犯人都被要求向監(jiān)視塔中的衛(wèi)兵行禮,否則將會受到懲罰,當有一天衛(wèi)兵不在塔中,犯人還是會向監(jiān)視塔頂禮膜拜。這種規(guī)訓就是前面所述權力對于主體的塑造過程。主體塑造之后,必然會按照這樣的規(guī)訓結果行為,以便能夠成為“符合規(guī)矩”的人。
仍然以學生的群體欺凌事件為例,當欺凌事件發(fā)生的時候,處于其中的參與者面臨著兩個典型境遇,一是平時積累的所謂的真理秩序,這已經(jīng)是其自主體化之后的自覺遵從,另一個便是彌散在群體中的無時無刻不存在的監(jiān)視效應—如果不選擇順從,便會被認為是不合規(guī)矩的人被改造和拒絕。在這樣兩種境遇下,個體不得不順從于共同認可的行動選擇,參與欺凌行為。這種情況下,并不是說被認為的是非觀點和社會道德觀念沒有作用,而是個體在長期積累的規(guī)訓效應下進行的主體塑造之后的順從性行為選擇。這也是為什么常常校園欺凌事件會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后果,因為參與個體要通過實踐行為來進行對所謂真理規(guī)則的反饋性強化。簡而言之,無論是參與者為了取悅他人還是為了證明自己符合規(guī)矩,這種順從就是個體在作為主體實踐規(guī)訓結果的行為過程中反過來將自身作為客體進行了進一步的強化。
按照上面的說法,既然個體受到話語知識權力邏輯的影響成為了被塑造的主體,那么他就會不斷地用自己的行為來解釋說明自己符合規(guī)矩,并且在行動過程中不斷地反響強化這種規(guī)矩。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非常閉合的怪圈,照這樣下來,脫離這種怪圈的可能性是沒有的,必將會無限循環(huán)并強大下去。但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上述的關懷自身的生存美學正是這種抗爭的源泉。抗爭規(guī)訓是一個反主體化的過程,這種抗爭也會有系列的行為實踐表現(xiàn)。
以大學生中的貧困學生為例,對于家庭經(jīng)濟狀況處于溫飽型貧困或發(fā)展型貧困水平的學生,他們承受的心理壓力和生活壓力是可想而知的。進入大學之后,他們受到了各種角度傳遞過來的關心、支持信息,這些信息自然以“全景監(jiān)視”的狀態(tài)存在于貧困學生之中,因為貧困,他們的身份被固化,因為需要被關心被支持,他們完成了主體的塑造。在認同了自己貧困生的現(xiàn)實,很容易由此引發(fā)系列的心理壓力,比如牽掛家中父母辛勤勞作卻又捉襟見肘的經(jīng)濟壓力,學習基礎薄弱導致的大學的學業(yè)困難等等。部分人急于想反抗這種固化的符號,不少人因害怕被別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閉,不與同學交流,不參加集體活動。甚至還有一些同學為自己是貧困生而感到羞恥,進而生怨,從怨恨父母、怨恨家庭,發(fā)展到怨恨他人和社會……
當然,無論是順從行為還是抗爭性行為,都是經(jīng)過話語知識權力邏輯作用之后,以“關懷自身”為基礎的生存美學的生活實踐。上述舉例說明的一些順從或者抗爭性行為,都屬于危機性行為。另一方面,順從和抗爭性行為也有帶來積極性后果的,比如,大學中的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凝聚了共同興趣和共同話語的學生,使得生活更為藝術化;在眾多花前月下體驗青春戀情的環(huán)境中獨自在感興趣學科中不斷鉆研獲得成果的……
在論述了話語的實質、知識的秩序、權力的規(guī)則以及生存美學背景下的行動選擇的邏輯之后,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決定大學生行動選擇的重要力量是話語權力所規(guī)范出來的所謂“真理游戲”的規(guī)則。運用西方理論解釋現(xiàn)象的目的只是在于闡明大學生生活邏輯的特點,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控制和營造出一個積極健康的話語環(huán)境和規(guī)則,從而找出引導大學生正確行為方向、避免校園危機事件的發(fā)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教會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讓學生樹立為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珍惜韶華、腳踏實地,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這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幫助學生教育學生構建的話語秩序。只有充分結合大學生群體的典型特點,不斷地構建和完善積極健康的知識系統(tǒng),才能有效地對大學生的行為進行控制和引導,有效地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
[ 注 釋 ]
①吳猛.??略捳Z理論探要[M].九州出版社,2010,3:21-22.
②吳猛.??略捳Z理論探要[M].九州出版社,2010,3:68.
③高宣揚.??碌纳婷缹W[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7:94-99.
④吳猛.??略捳Z理論探要[M].九州出版社,2010,3:104.
⑤高宣揚.??碌纳婷缹W[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7: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