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萍,宋子恒,王晶晶,張巧月,李書領
2018 年年末,微信公眾號“丁香醫(yī)生”發(fā)布了一篇題為《百億保健帝國權健,和它陰影下的中國家庭》[1]的文章,講述了罹患骶尾部惡性生殖細胞瘤的名叫周洋的小女孩,因父母誤信權健公司網絡宣傳進而終止正規(guī)臨床治療并服用該公司的“高效抗癌”產品三個月后,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惡化最終不治身亡的經歷。小女孩治療無效過早離世讓人扼腕嘆息,而在其奄奄一息、苦苦掙扎在死亡線上的時候,鋪天蓋地的關于“周洋生殖細胞瘤被權健秘方治愈”的網絡宣傳與接踵而至的大量求證、質詢電話,給陷入女兒重病陰霾中的周洋父母帶來巨大困擾,也讓其悲痛雪上加霜。在與權健公司多次溝通要求更正并撤回網絡不實宣傳的努力失敗后,無奈的周洋父母只得將權健公司告上法庭,然而終因無法證實這些互聯(lián)網上的侵權行為(虛假宣傳周洋病情,擅自使用周洋的肖像和姓名)出自權健公司官方而敗訴。新媒體在為健康傳播帶來效能革命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特別是生命倫理問題。對這些問題的關注與思考有利于揚長避短,促進新媒體健康傳播良性發(fā)展。
健康傳播承擔著傳播健康知識,提升公眾健康素養(yǎng)與健康水平。并引導大眾形成正確健康觀念和健康行為的社會責任,公益性是其根本屬性,也是其應該始終堅持的方向。但是,在新媒體為健康傳播帶來效能革命的同時,也讓許多人看中了其中巨大的商業(yè)利益,于是打著“健康傳播”的幌子,行商業(yè)逐利之實,新媒體傳播健康科學知識、防病治病能力提升的神圣使命被偷換成保健品、藥品推銷的商業(yè)秀,形形色色以健康科普形式出現特別是標題極度吸睛的“科普”小文,最終被發(fā)現是某些機構的商業(yè)廣告;微信平臺上各種健康公眾號所推送的健康類信息更像是企業(yè)產品的營銷;更有甚者將瘋狂逐利作為自身黃金律令,無底線包裝、宣傳自己的健康產品或健康理念,甚至“以公益之名行詐騙傳銷之實”。
以權健公司為例,其在官網上明確宣稱以“濟世救人”為己任,以“治癌”為核心產業(yè),以“中醫(yī)藥秘方”為主打特色療法,而且從專門的產品生產基地、專用的秘方藥,再到專業(yè)的腫瘤醫(yī)院,已然構筑起一套完整的產業(yè)鏈。公司老板束某某,更是懷著“悲天憫人之心”,歷經千辛萬苦搜集了600 余副對癥各類疑難雜癥的中醫(yī)藥秘方,致力于為罹患包含腦癌、肺癌、子宮頸癌、骨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的病人解除病痛。事實上據媒體報道,宣稱已于2014 年取得二級腫瘤??漆t(yī)院醫(yī)療執(zhí)業(yè)許可證的權健腫瘤醫(yī)院,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網站收錄的相關醫(yī)院中,竟然找不到任何信息。號稱幾服藥就可以徹底治愈腫瘤的秘方驗方,除腸癌專用方標明內含黃酒外,所有秘方均無具體配方[2]。此外,大名鼎鼎據稱可以“排毒”售價千元的“本草清液”,有效成分竟然和果汁無異;包治百病的火療,不但不能治病反而頻頻致?。▏乐責齻贿€有對O型腿、心臟病、前列腺炎都有奇效售價千元的鞋墊,可以治療各種男女生理疾病的負離子磁衛(wèi)生巾等等更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縱觀權健公司的所謂“健康傳播”活動只不過是其為了利潤最大化所進行的虛假宣傳。這樣的做法將巨額的經濟回報和營建龐大的“商業(yè)帝國”凌駕于公眾健康和社會公益之上,不但模糊了公共信息和商業(yè)信息的邊界,也嚴重消減和踐踏了健康傳播服務公眾的真實性及其社會公益本性。
健康傳播意味著健康知識、信念、模式、價值觀等的傳播和擴散,健康信息的權威性、科學性、專業(yè)性是健康傳播的最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新媒體的自由開放特性,信息傳播零門檻,導致傳播主體泛化,無論是專業(yè)的健康傳播學者、機構,一線的醫(yī)學健康科學家或醫(yī)務人員,還是以健康傳播為主要工作的新媒體網站、公眾號、小編,以及各類營銷健康產品的企業(yè),亦或大量對健康信息感興趣的普通公眾,即自媒體,都成為健康傳播的主體。在這種“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情況下,公共服務機構、專家和主流媒體的信息控制和意見壟斷被打破,但是“多主體”并未自然形成理性建設性的“多中心”,反而給高度倚重專業(yè)權威的健康傳播帶來了“無中心”的災難[3]。
各種低質、低效甚至偏差謬誤的所謂健康信息、聳人聽聞的健康傳言、引起健康恐慌的小道消息充斥在新媒體上,一批又一批如“張悟本”般的“偽神醫(yī)”“假權威”也在不遺余力地傳播偽科學。在這樣復雜的健康傳播形勢下,以我國公眾普遍偏低的健康素養(yǎng)(據2017 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yǎng)監(jiān)測結果顯示,中國居民健康素養(yǎng)水平只有14.18%[4]),無法與其迅速增長的健康需求相匹配,進而當他們面對類似權健公司的所謂“幾副藥即可治愈惡性腫瘤的抗癌神藥”“包治百病的神奇鞋墊”“男女通用的負離子衛(wèi)生巾”這樣明顯存在問題的消息時,不免偏聽誤信,給自身即家人健康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
傳播主體的泛化,帶來了健康信息的泛濫和污染,也給了大量假權威、偽科學甚至健康謠言填補去中心化后空白的機會。這樣的新媒體健康傳播不但愚弄了公眾,也褻瀆了健康科學的神圣性。
醫(yī)學、健康科學注重尊重人、保護人、不傷害人、保障公平正義、保護患者隱私,然而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音、像、圖、文并茂的形式讓患者信息更詳盡更清晰地呈現在新媒體端,信息安全本就存在隱患。目前,我國互聯(lián)網信息管理相關立法滯后,如果傳播主體生命倫理意識淡薄,竭力追求最大化的宣傳效果,那么極易造成個人健康信息泄露。
以周洋父母訴權健案來看,權健公司在未經周洋監(jiān)護人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將患者的照片、身份相關信息、病史、甚至聯(lián)系方法等詳盡資料在網絡上公布,并謊稱該患者已被治愈。一時間讓類似《4歲患癌女孩小周洋在權健自然醫(yī)學重獲新生!》這樣的文章大量出現在其他的一些網頁、博客和論壇里。該行為不但歪曲了事實,而且未經患者及其監(jiān)護人的知情同意,嚴重忽視并侵犯了患者的人格權、肖像權、知情權與隱私權等。患兒病危期間其家庭還頻繁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話、短信、微信等各種形式的問詢,不堪其擾,身心俱痛。
健康信息不但關涉?zhèn)€體隱私也直接涉及生命安全,信息泄露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5]。近年來,類似周洋與權健公司這類新型醫(yī)療糾紛越來越多,但是由于新媒體主體眾多,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追責困難,加之傳播主體有意識地規(guī)避、轉嫁風險,很難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更加劇了維權的難度,也進一步加深了對受眾健康權益的損害。
媒體公信力是指媒體被社會公眾所信賴的內在力量,是由媒體長期向受眾提供真實、可信、權威、有價值的信息產品,逐漸在受眾心目中建立起來的信任度和影響力[6]。大量低質、低效甚至錯誤導向、偏頗不實的健康信息充斥媒體、長期流傳,很容易讓公眾陷入迷惑、不確定、無助的情緒中,進而逆向選擇進入健康誤區(qū)或陷入健康欺詐與健康傳銷的陷阱之中。
久之,受眾一旦識破了這樣的把戲,他們首先會對新媒體健康傳播產生懷疑和厭惡,對新媒體上的健康信息信任度也必然打折扣,這樣不但進一步加劇了無效傳播,還會破壞新媒體的公信力,甚至引發(fā)對新媒體、健康、醫(yī)療行業(yè)等更大范圍的社會信任危機。
赫赫有名的權健公司一夜之間坍塌,曾經無限風光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最終被證實是“偽神醫(yī)”,其吹噓的神乎其神的保健、治療效果根本就是鏡花水月,這些都在侵蝕新媒體健康傳播的公信力。 新媒體健康傳播的公信力直接關乎健康傳播效能,關注并積極維護和提升新媒體的公信力,重塑受者對傳者的信任、信心和信念才能帶來受眾在情感、思想、態(tài)度、行為等方面切實的變化,也才能切實提升新媒體健康傳播效能,促進大眾健康和健康中國事業(yè)的良性有序發(fā)展。
據2019 年2 月28 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43 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 年12 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8.29 億,普及率達59.6%,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8.17 億,使用比例為98.6%[7]。
新媒體的自由開放特性,超過8 億的龐大主體、每分每秒都在被生產和飛速傳播的海量信息,都大大提高了新媒體健康傳播的審核與監(jiān)管難度。而且,健康信息有區(qū)別于一般信息的專業(yè)性與科學性特點,這更加劇了新媒體健康傳播的監(jiān)管難度。我國對形形色色的新媒體健康傳播活動缺乏明確的法律界定,對虛假醫(yī)藥廣告的管理無論在監(jiān)管權限、范圍、責任等方面都規(guī)定得不夠明確具體,也未形成綜合高效的把關人機制,導致騙子們總能以打擦邊球的方法來規(guī)避法律的制裁,低質低效信息也難以徹底淡出公眾視線。
如果監(jiān)管審查持續(xù)無力,那么大量如權健公司這樣的不正規(guī)機構和偽健康信息更會大行其道,使盡渾身解數讓更多處于疾病困厄中的人們墜入他們預設的陷阱中,給國民健康帶來巨大威脅和傷害。
綜上所述,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它為健康傳播帶來了長足的發(fā)展,當然也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但總體而言畢竟利大于弊。如果要更好地應用新媒體傳播技術進行有效的健康傳播,則必須認清挑戰(zhàn),不斷優(yōu)化健康信息的傳播和接受過程,確保健康促進、干預的順利進行,最終成功說服公眾采取合理的健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