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留旗,羅巧燕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zhèn)烏沙醫(yī)院兒科,廣東東莞 523858)
近年來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很多家庭選擇繼續(xù)生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生兒出生率。但是與此同時也要看到,隨著新生兒出生,受到妊娠年齡、環(huán)境以及自身內在因素等影響,新生兒出生疾病發(fā)生率也在不斷提升。新生兒濕肺癥屬于臨床比較常見的一類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綜合征,是新生兒呼吸窘迫癥發(fā)病誘導因素之一,主要和患兒出生時肺部功能異常導致肺部液體量、離子轉運功能下降等相關,從而導致新生兒出生時肺部積液較多,引發(fā)該病癥[1]。如果不采取及時的措施加以治療,就會導致濕肺癥狀越來越明顯,嚴重時還會直接威脅患兒的生命健康。新生兒濕肺癥主要臨床表現有較為嚴重的呼吸困難、持續(xù)時間較長等,嚴重時還會引發(fā)呼吸窘迫綜合征、持續(xù)性肺動脈高壓等病癥[2]。通常需要采用機械通氣、無創(chuàng)呼吸支持療法或者一氧化氮支持方法進行治療。本研究旨在探究β2受體激動劑治療新生兒濕肺癥的臨床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兒科病房收治的新生兒濕肺癥患兒中隨機抽取11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資料時間段為2015年3月-2017年8月。110例新生兒濕肺癥患兒全部經過臨床診斷和分析,符合診斷標準,主要表現包括:呼吸急促,出現呻吟、青紫、三凹征、嘔吐、黃疸等,進一步進行胸片檢查,發(fā)現患兒胸腔肺部有大量積液,肺門血管出現血瘀擴張以及紋理增粗等情況,同時將先天性發(fā)育不良、原發(fā)性肺部疾病以及其他持續(xù)性低血糖等非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情形排除在外。按照治療方法、入院時間等不同,結合患兒家屬意愿,將110例新生兒濕肺癥患兒均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其中研究組,男患兒、女患兒分別為31例、24例,產婦平均胎齡為(38.6±0.9)周,新生兒出生平均體質量為(3,271±442)g,剖宮產產婦39例,新生兒出生Apgar評分(5 min)平均值為(9.7±0.6)分,氧飽和度平均檢測指標為(86.5±8.9)%。對照組中,男患兒、女患兒分別為30例、25例,產婦平均胎齡為(38.9±1.0)周,新生兒出生平均體質量為(3,454±543)g、剖宮產產婦28例,新生兒出生Apgar評分(5min)平均值為(9.8±0.5)分,氧飽和度平均檢測指標為(84.1±9.6)%。兩組患兒及產婦一般資料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檢測各項指標變化情況比較(Mean±SD)
1.2 治療方法 所有新生兒濕肺癥患兒入院后全部進行全面檢查,確定病癥程度以及個體情況,隨后以此為基礎制定綜合診療方案。結合家屬的醫(yī)院以及個體差異,由同一個醫(yī)療小組進行治療。對照組患兒根據臨床檢驗結果,對患兒實施經皮飽和度檢測、心電圖監(jiān)測、氧療,如果常規(guī)治療方法未起效,持續(xù)增加氧濃度,如果經鼻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nCPAP)方法仍然不能改善臨床病癥,給予增加機械通氣方法進行治療,同時給予新生兒濕肺癥患兒抗生素抗感染治療、改善肺循環(huán)治療(多巴胺靜脈滴注法)等。
研究組新生兒濕肺癥患兒按照上述方法進行基礎治療,同時給予舒喘靈噴霧吸入療法治療,根據患兒個體差異、病癥程度以及體質量等合理確定藥劑量,共進行兩劑注射,入院后1 h治療1次,6 h后再次給予第二次治療。按照吸入療法操作規(guī)程,注意調整相關設備參數,加強藥物推送力度、控制間隔時間等,切實提高操作治療規(guī)范化程度。
1.3 觀察測評指標 對所有新生兒濕肺癥患兒臨床各項指標進行全面檢查,觀察并記錄有關數據,主要監(jiān)測項目涉及:24 h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血壓監(jiān)測、氧飽和度監(jiān)測、血常規(guī)檢查、胸片X線檢查等。對血氣分析結果、胸片X線影像檢查情況、血常規(guī)檢測值、pH值等進行全面分析。對治療前后情況均進行記錄。同時對抗生素使用周期進行記錄研究。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進行匯總統(tǒng)計、檢驗比對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各項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院接受治療12 h后,在PaO2、PaCO2、pH值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呼吸頻率、pH值治療前后差異更為顯著。在心率方面治療前后兩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對兩組患兒開展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治療后沒有發(fā)現心率異常情形發(fā)生,也沒有出現嘔吐、腹瀉、煩躁或者肌肉震顫等不良癥狀。對照組和研究組用藥平均周期分別為(7.3±2.4)d、(13.8±4.2)d,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新生兒濕肺癥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新生兒肺部疾病,也稱之為新生兒暫時性呼吸困難癥,病程短,且X線征象變化迅速,對于該病癥的治療,臨床上主要通過氧療、抗生素藥物治療等方法[3,4]。隨著醫(yī)療技術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新型藥物應用于病癥治療中,目前臨床均在探索和初步應用階段,關于相關的治療效果方面的文獻較少。我們對β2受體激動劑治療新生兒濕肺癥的臨床安全性進行了深入分析。
作為一種選擇性激動支氣管平滑肌上的β2受體,舒喘靈藥物主要用于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方面的治療,不斷促使支氣管平滑肌松弛,進而改善支氣管擴張功能,同時由于對心臟β1受體影響較小,所以具有較高的安全性[5,6]。此前有學者在新生大鼠肺功能影響方面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可以有效提升肺組織CAMP水平和Na+、K+-ATP酶活性,將其應用于新生兒濕肺癥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新生兒肺部功能,減少肺部積液,從而促進離子運轉。借助β2受體激動劑,會進一步增強新生兒氣道上皮細胞鈉離子通道活性,關于安全性方面,研究表明,考慮到新生兒肺泡內液體較多的情形,為了鞏固治療效果,針對不同患兒個體差異針對性確定藥劑量,此次應用的藥劑量為0.4 mg,每4 h多增加了0.2 mg,但未發(fā)現不良情況,同時還表明,應用β2受體激動劑治療,有助于減少抗生素用藥周期,提升康復進度。
總之,β2受體激動劑用于治療新生兒濕肺癥,安全有效,在臨床值得進一步探索和應用。當然此次樣本量較少,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還需要進行臨床實踐總結,從而更好地提高用藥安全性,起到有效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