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淵
【摘要】初中數(shù)學教學應該勇于也敢于對數(shù)學教材進行重新組合與增、刪、補,以此為教學提供新的可能、新的素材和新的資源.教師應該在具體情境中、自主自悟中、同伴互糾中進行整體把握,以此進行整體性回籠和結構性把握.
【關鍵詞】整體把握;具體情境;自主自悟;同伴互糾
【基金項目】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一般自籌課題《初中數(shù)學單元整體模塊教學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3434.
一年前,曾經(jīng)聽過市級骨干教師李子赤執(zhí)教的“分式及其基本性質(zhì)”公開課,時隔一年,近日,又有幸聆聽了他執(zhí)教的這一課.如何勇于也敢于對數(shù)學教材進行重新組合與增、刪、補,以此為教學提供新的可能、新的素材和新的資源方面,這一次,李老師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鮮活的經(jīng)驗.
一、在具體情境中進行“整體把握”
對初中生而言,“數(shù)與代數(shù)”“數(shù)與式”“分數(shù)與分式”并不陌生,但對其間的相對獨立性和相互聯(lián)系性并非知根知底.面對其中諸多知識點的由此及彼、前后關聯(lián)和整體把握,教師是直接列一個框架圖告訴學生呢?還是通過一些鮮活的、別樣的、有效的方式,讓其自然而然地介入孩子們的認知系統(tǒng)中呢?
以下是李子赤老師前后一年中的兩次教學伊始的環(huán)節(jié):
【一年前】我們在初一的時候就學習過有關整式的知識,比如,單項式、多項式和整式,并且一再給大家強調(diào),只要分母中出現(xiàn)字母就不是整式,那么,分母中有字母的究竟是什么呢?
【一年后】設計游戲:請你從寫有“5,8,f,k,c+y,e-6”的六張卡片任選其中的兩張,分別運用“+、-、×、÷”四種運算,合成幾個新的代數(shù)式.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回憶舊知:什么是整式,其基本特點是什么,什么是分數(shù),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是什么?剛剛大家合成的一個新式子中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哪些是分數(shù)?哪些不是?然后追問: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
一年前的李老師也有意無意地陷入這樣的急躁和尷尬中.而在一年后,我們發(fā)現(xiàn),李老師改變了策略,變得不急不躁,變得生動有趣.瞧,一個簡單的游戲,讓孩子們紛紛上場“抽簽”,不一會兒,新式子紛紛“出籠”.面對著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代數(shù)式,孩子們探究的欲望一漲再漲.自然,在此基礎上的“舊知回憶、前后聯(lián)系、整體把握”也就顯得水到渠成.
二、在自主自悟中進行“整體把握”
接下來,熟知“分式及其基本性質(zhì)”課型的老師,都以為李老師會在此基礎上出示“分式”的基本概念.畢竟,剛剛的游戲中,沒有字母的整式出現(xiàn)了,陌生的帶有字母的代數(shù)式也“登臺亮相”了,此時此刻歸納“分式”的定義也到了“瓜熟蒂落”的階段.然而,李老師并沒有這樣做,而是直接拋給孩子們一系列的問題讓孩子們自主自悟:“這些新的、陌生的式子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分數(shù)類似嗎?”“它們有什么相同與不同點?”“你能不能把具有最本質(zhì)區(qū)別的代數(shù)式分成兩類?”“你如何把兩者之間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用簡單的語言自己歸納出來?自己歸納分式的概念?”
這一下,聽課的老師都有些擔心:如果不先引領孩子們歸納“分式”的基本定義,直接讓孩子們思考任意兩個代數(shù)式的異同點是不是有點早,有點困難啊?這李老師還真有點大膽呀!然而,當老師們聽到學生嘰嘰喳喳的回答后便也釋然或者輕松了,當老師們想到李子赤老師的教學功底和善于創(chuàng)新的個性時,又都放心了不少,畢竟孩子們哪怕不知道何為“分式”,但僅僅從外觀上找一些“不同”還是可以做到的吧.而這些“不同”說不定就是歸納“分式”定義所不可或缺的.更何況,李老師給人更多的是驚喜、是精彩、是出人意料后的“果然如此”,這一次應該也不例外吧?
果然,李老師沒有讓我們失望,更沒有讓學生失望.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放權,這樣的自主自悟讓孩子們從具體的數(shù)字中厘清了分式和分數(shù)的區(qū)別,而不是從晦澀的理論中進行分辨.聽著孩子們的你一言,我一語,聽課的老師慢慢有了信心:既然孩子們可以理解“有一類代數(shù)式都有字母”這樣的數(shù)學概念,那么,我們是否也應有足夠的信心,相信學生是可以基于原有的數(shù)學經(jīng)驗來建構出以下概念:“如果A,B都表示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稱為分式.”事實上,學生的表達雖稍有錯差,但已經(jīng)無限地接近標準定義了:“如果兩個都表示整式,而且其中一個中含有字母就是分式.”“B≠0是已知條件中的隱含條件,在解題過程中一般不需要強調(diào),A≠0這個條件千萬不能忽略.”
三、在同伴互糾中進行整體把握
教學進行到這兒,該進行課末的總結了.這一次,李老師沒有走老路;這一次,李老師不再像以前那樣給孩子們出示一些問答題讓其回答,而是讓孩子們自己出題讓同桌解答,充分發(fā)揮同伴互助的作用,讓教學體現(xiàn)出一種真正的“增量”.
孩子們互相出題考查對方,特別強調(diào),當x取什么值時,分式的值為零?可以出幾個填空題,讓學生填空;可以互相討論,最好能設計能讓對方輕易就出錯的試題,讓個別學生“出錯”,然后師生一起訂正,在此基礎上,設計一個讓學生知道分式的值也可能永遠不會為零的試題,之后一起來總結分式值為零的條件.如果兩個同桌出的題沒有意義,教師可以從中幫忙,從事先備用的題庫中拿出來隨時備用.
可以預見,學生互相出題或有較難的,或有簡單的,或是從未見過的,或是以前分數(shù)的題型,其間的隨性、偶然性和不可捉摸是自然存在的,然而,恰恰是這樣的隨性和“前后交錯”中,才是對“分數(shù)”和“分式”進行整體把握和前后統(tǒng)整的極好契機——如果你恰恰忘了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忘了整式,甚至忘了多項式,那么此時此刻,不正是對相關知識的一次整體性回籠和結構性把握嗎?而那些逾越本課的超前性試題,不正好為學生對“分式方程和反比例函數(shù)”有最基本的了解和“觸摸”埋下伏筆嗎?更何況,就算所有學生都拿不出有分量的試題來考究對方,不是還有老師的“壓軸之作”嗎?不是還有老師運用“助產(chǎn)術”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