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十師北屯中學,新疆 北屯 836099)
歷史,是指過去事實的記載。歷史學科,也就是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學科。從內(nèi)容上看,歷史知識具有多樣性和綜合性,涵蓋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及社會生活、民俗風情等。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可以提供令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jù),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法只強調(diào)教師的講授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缺乏活力。這種僅僅把學生當作教育對象和客體,重教師而不重學生,重傳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覺,重統(tǒng)一而不重多樣,抹殺了學生能動的教學,壓抑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束縛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筆者結(jié)合多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對歷史課堂教學的模式和方法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究。
歷史故事是歷史教學中的常見內(nèi)容,巧妙地運用歷史故事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很多的歷史知識和人生哲理。如何巧妙運用歷史故事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是一線工作的歷史老師常常探討的問題。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有無數(shù)歷史故事,如何從中選擇對教學有用的歷史故事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首先,歷史故事必須要基本忠于客觀歷史,因此在選擇故事時必須要謹慎。其次,選擇與課本知識相關的故事;因此在教學中,筆者經(jīng)常選擇一些與課本知識相關的故事。如在講左宗棠帶兵收復新疆內(nèi)容時,介紹了左宗棠少年時就有大志,他在15歲時寫的對聯(lián)”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書萬卷,神交古人”。正體現(xiàn)了這一點。左宗棠出兵收復新疆時,已年近70歲,為了收復被俄國占領的伊犁地區(qū),他帶著棺材出關,表示誓與俄國決一死戰(zhàn),為曾紀澤的外交談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軍事與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終于收回了伊犁地區(qū)。通過這樣的講解,能像磁石一般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左宗棠的理解,也深化了愛國主義教育。第三,故事要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導向性。第四,要對歷史故事及時加以點撥。如在講述五四運動的導火線——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插入一段關于”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巧妙用計,表達中國對日本盜取中國的山東的強烈憤怒”的故事,學生聽后紛紛拍手稱快,隨即再講到”最后巴黎和會仍打算將德國在山東的利益轉(zhuǎn)交給日本”,然后及時點評”盡管中國有這樣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但是由于弱國無外交,最終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主權的喪失”。通過這樣引導學生去理解歷史故事,比平鋪直敘的講解效果好得多。
精講就是教師在講授時,突出一個”精”字,即學生通覽教材,經(jīng)過一番思索后,教師”精講”。其主要目的是用精煉的語言,講清教材的重點、難點與疑點,把書本上的知識結(jié)構轉(zhuǎn)化為學生的認知結(jié)構,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會出現(xiàn)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既不接受,也不厭煩,但是,由于對教師的教法摸得很透,就會產(chǎn)生”他一定會用老一套方法來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靜地在那里等待,這也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這時,教師應當采用學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這種平靜狀態(tài),使學生的學習心理活躍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奔ぐl(fā)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興趣是學習的開始,是成功的秘訣。這生動地說明了興趣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nèi)驅(qū)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史興趣是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想千方、設百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把沉悶的歷史課堂變成鮮活的課堂呢?
學生自編自演歷史短劇,提高知識運用和表達交流能力,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點燃知識的火藥。
學生經(jīng)過讀、講、議幾個過程,獲得了新知識、新概念。為了鞏固這些知識,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練習題(包括課外練習題),要求學生及時完成,一般以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題為宜。這些練習,一方面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克服求同思維定勢,突破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界限,創(chuàng)造出新辦法、新概念和新觀點。另一方面,為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課堂上可以師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開放性的例題,讓學生從多個層面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的教學為學生的課后練習掃除了障礙,并通過”練”發(fā)現(xiàn)和及時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當堂掌握、當堂鞏固和當堂理解知識的目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總之,歷史教學方法應多角度、寬領域,要因材施教。要根據(jù)教者的水平和擅長的方法、學識、授課方式和特點。教師一定要從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出發(fā),適當延伸,充分擴展,使歷史教學方法更豐富多彩、生動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