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輝
(天津市武清區(qū)融媒體中心,天津 301700)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diào)、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的指導思想以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成為各行業(yè)的基本工作理念,新聞媒體也不例外。2008年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注定是一個不平靜的年份,北京奧運會的成功召開傳播了中華文明,展示了中國的實力,正是在對這次重大活動的報道過程中,我國各類媒體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從而贏得了世界的矚目。《人民日報》作為我國主流媒體和權威新聞機構,在北京奧運會報道中樹立以人為本的報道理念,在新聞實踐活動中起到了帶頭作用,彰顯了榜樣的力量。
胡錦濤同志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謀發(fā)展、促發(fā)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zhì)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fā)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边@是一種黨的執(zhí)政理念,同樣適用于新聞媒體行業(yè)。
新聞傳播活動不同與其他社會活動,就新聞傳播的構成環(huán)節(jié)而言,無論是報道者、讀者或是信息源,均為人類或人類引發(fā)的活動,因此,“以人為本”的理念對于新聞報道活動有著格外重要的意義。同時新聞傳播活動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要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理念,需要媒體從業(yè)人員的共同努力。
“新聞觀中的人文精神是無形的,新聞傳播過程中傳播者的人文精神卻是可以感知的?!睆男侣劵顒又猩婕暗闹黧w來說,新聞報道中“以人為本”理念是指新聞從業(yè)工作人員首先要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塑造人,在進行新聞傳播行為時充分尊重被采訪者或其他人的利益,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最終所呈現(xiàn)的新聞作品要滿足受眾的基本需求和審美情趣;從新聞傳播活動的過程來說,傳播者要樹立“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所采得信息要以基本滿足人民需求為目的,不斷改進報道方式及手段,選擇最適合的媒介傳播信息,讓讀者接受并達到滿意,另外要滿足不同層次的讀者需求,以達到傳播的最佳目的。
黨報是我國新聞媒體的核心,在引導輿論導向、反映人民意愿等諸多方面占據(jù)著主導作用,而“以人為本”理念的注入更使得其擔負的責任更加重大,面臨的挑戰(zhàn)也更多。黨報在新聞報道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讀者的需求為本,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利益和創(chuàng)造;選擇新聞的角度要與讀者聯(lián)系緊密,內(nèi)容上堅持“三貼近”原則;在報道活動中彰顯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人文關懷精神,報道形式豐富多樣,做到形式與內(nèi)容的和諧統(tǒng)一。
隨著北京奧運會大幕的拉開,百年夢圓的時刻到來了,中國不懈的努力將要呈現(xiàn)在世界的面前。在《人民日報》的相關報道中,不僅展示了北京奧運會的精彩,同時帶給世界一個不一樣的北京奧運,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媒體同行的一致好評。誠然,《人民日報》成功報道北京奧運,堪稱是新聞工作者理論和實踐操作上堅持“以人為本”的成果。筆者將主要通過該報在奧運會期間的業(yè)務層面進行分析。
首先,《人民日報》版面編排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特色。報紙版面是連接媒體和讀者的橋梁,所以其版面內(nèi)容安排、版面設計等要更加注重關注讀者的心理需求,體現(xiàn)人文關懷。在北京奧運會期間,《人民日報》從第5版到第15版都改成了“奧運特刊”,從不同的角度來報道奧運會,注重利用有限的版面最大限度地報道奧運會情況,滿足了受眾的意愿。另外在其圖片的選擇上能夠抓住報道的核心,諸如8月9日奧運特刊中第5版運用紅色的醒目標題《五洲共閱中國畫卷》,圖片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卷軸圖形,包含了北京奧運會的點火儀式、文藝表演、中國體育代表團入場的畫面,在傳遞信息的同時,給人以極強的震撼力和美感。即使是商業(yè)氣息比較濃重的廣告版利于對北京奧運會的抒寫。諸如2008年8月8日的第17版是蒙牛乳業(yè)集團所做的廣告,題為《十三億人的喝彩》,無疑表達著中國人民對盛事到來的期盼與喜悅。
其次,《人民日報》對北京奧運會的報道視角也一改以往黨報對領導的關注更多,對人民群眾的關注相對較少的模式,積極調(diào)整報道視角,充分考慮到受眾的心理和要求,并且選擇最佳的主題與角度,使其報道能更多地體現(xiàn)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諸如從8月10日開始,《人民日報》在第一版設立了“奧運之星”的欄目,專門報道在比賽中表現(xiàn)出色的運動員,并配以運動員的圖片和其精彩語錄,凸顯其個人魅力,詮釋奧林匹克的精神。8月10日的“奧運之星”欄目報道了《奧運首金——冷靜沉穩(wěn)埃蒙斯》和《中國首金——舉重若輕陳燮霞》,8月14日則報道了《五朝元老八獲獎牌——薩烏丁摘銀也開心》等等。這些作品既報道了受眾最想知曉的金牌得主,同時也報道了沒有取得金牌但具有濃厚奧運情結的運動員,使得欄目充分地詮釋了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給受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和意義。
同時,《人民日報》的奧運特刊也十分注重從不同角度全面報道賽事的進程和背后的故事。諸如8月15日的奧運特刊在其第5版報道了中國運動員歷史性突破的一瞬間,作品分別為《射場老將一箭風流》、《泳壇新秀雙鳳齊飛》——前者報道了射箭運動員張娟娟打破韓國神話獲得冠軍的歷史性輝煌;后者則報道了中國處于弱勢的游泳項目上劉子歌、焦劉洋包攬女子二百米金銀牌的歷史性一幕。同時,在同一版面上還及時刊發(fā)了對劉子歌教練的專訪,生動地突顯出劉子歌不懈奮斗的人物形象;而特刊第13版的視野則投向賽場外的風云:《北京奧運會觀眾熱情、成熟、文明——“這就是奧林匹克的舞臺”》則展示了運動會不可或缺的一個群體和首都北京的良好風貌,更展示了中國人民的友好;《古老北京“上演”中國故事》的報道展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同時在第16版《奧運開幕式文化解讀》敘述了“篆刻”、“青花瓷”、“大碗茶”等中國元素,多層面地為讀者解讀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第15版《“功夫福娃”的志愿者生活》、《學會微笑著說“不”》記錄了志愿者的生活和無私為奧運會服務的熱情,使人們了解了這個龐大的、樂于奉獻的群體。顯然,這種將報道焦點落在奧運參賽者、觀看者和志愿者身上,充分體現(xiàn)著《人民日報》堅持以人為本的報道理念和實踐。
以往《人民日報》的報道大多聚焦于國內(nèi)選手,對于外國選手的優(yōu)異表現(xiàn)不夠關注,今年的報道理念注重突出奧運會的世界性,表現(xiàn)出東道主的大國氣度和風范。在8月15日奧運特刊的第8版整版中集中報道了外國選手的賽場表現(xiàn),《無聞未必真英雄》肯定了人口小國的運動員的精彩表現(xiàn),實現(xiàn)零的突破的創(chuàng)舉;《卡拉諾布:多一重驚喜》記錄了法國體操選手的比賽情況及其參加北京奧運會的感受。
報道視角的多維性給讀者帶來了多方面的信息,對同一事實的多個角度挖掘使讀者在自己的解讀中品味豐富精彩的奧運盛事。同時報道視角切合最恰當?shù)男畔Ⅻc,更利于受讀者的接受和理解,在北京奧運期間,讀者并不是隔離于奧運會之外的群體,他們在自己的國家享受著奧運帶來的激動、振奮和快樂,所以報道的任何一個角度都能引發(fā)讀者的興趣點。
其三,《人民日報》北京奧運報道語言也實踐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黨報雖然具有權威性、嚴肅性和引導性的顯著特征,報道內(nèi)容追求廣度和深度,但并不意味著黨報語言的干巴枯燥和“不近人情”。實際上,近年來中央強調(diào)的新聞宣傳“三貼近”的原則,不僅要求內(nèi)容上要貼近群眾,作為表達內(nèi)容的載體,新聞語言也要具有親和力?!坝H和力的‘親’,就是與群眾親近、貼近,報道群眾想知欲知之事,說群眾想說欲說之話?!汀褪恰皖亹偵汀褪恰惋L細雨’,而不是疾風暴雨,使新聞輿論起到潤‘心’細無聲的作用?!汀褪腔{(diào)平和,細水長流,保持輿論常態(tài),不大起大落,讓受眾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p>
時下的讀者是一個復雜的群體,由于地域、文化水平等條件的限制,讀者的層次分化比較明顯,但讀者具有自主意愿,自主選擇媒體、自主選擇所接受的信息的權利。而“報刊是人民思想和感情的表達者,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1在北京奧運會期間,讀者獲取信息的愿望較之以往明顯增強,各類媒體之間的新聞競爭必然隨之加劇?!度嗣袢請蟆冯S著對北京奧運報道的內(nèi)容的調(diào)整,新聞語言也變得更加具有親和力,更加通俗易懂。
生動而具有感染力的標題——8月16日刊登的《“鳥巢”為“眼鏡俠”沸騰》、《那些溫暖的擁抱》、《左撇子選手和逆時針跑道》等充滿了激情與溫情色彩,使讀者拿到報紙首先被標題所吸引,進而激發(fā)起閱讀作品的強烈欲望;
寫作語言更加簡潔明快明,文體風格也更加平民化——《人民日報》8月20日第8版《“夢幻搭檔”舞碧波》中寫到:“俄羅斯花樣游泳選手阿納斯塔西亞·達維多娃/阿納斯塔西亞·葉爾馬科娃,同名同齡,外貌和愛好相似,在水中優(yōu)雅一致的舞蹈,讓整個“水立方”為之陶醉?!B她們的教練也忍不住說,選到兩個阿納斯塔西婭是上帝的安排!否則,怎么會有如此多的巧合呢——首先是她們起了同樣的名字;其次,她倆不僅個頭兒差不多,長相也十分相似,都有一雙修長的美腿,同樣栗色的頭發(fā),都生長在莫斯科。可以說,除了雙胞胎外,似乎再也找不出像她們這樣有這么多共同點的花樣游泳雙人搭檔了。為了分清她倆,教練用小名來加以區(qū)別:達維多娃叫阿西婭,葉爾馬科娃叫納斯佳”2采用這樣的文字描述,既生動形象地表達了運動員之間的深厚情誼,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其四,報道形式上堅持以人為本。當今的讀者早已不再滿足于知道發(fā)生了什么,更想知道為什么發(fā)生,其結果及影響如何?!度嗣袢請蟆纷鳛樽x者高度信賴的媒體,必然要采取組合式、互動式等多種報道形式來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諸如北京奧運期間,我國著名田徑選手劉翔中途退賽,一時間在社會上引起了各種反響和猜測。為了是人們了解事實真相,《人民日報》在8月19日的第5版集中報道了一系列有關劉翔的具體情況,引導讀者正確看待此事——《今日傷別離明朝再奮起》首先運用圖片展示了劉翔受傷的嚴重情況;在文字報道中用四個環(huán)節(jié)給人以真相和信心:“直擊——傷病——臨戰(zhàn)——未來”;另外在同一版面還刊發(fā)了《依然是心目中的英雄》的時評,表達了媒體對此事的看法和評價:也是在這一版面設置的欄目《網(wǎng)民看劉翔》中還發(fā)布了各大網(wǎng)站網(wǎng)民的觀點與看法,這種組合互動的報道方式有點有面,有敘有議,既有事件也有分析,使讀者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充分滿足了讀者的信息需求。
《人民日報》在北京奧運會報道中實踐“以人為本”的理念,贏得了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也贏得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作為權威黨報,堅持把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運用到新聞實踐中去,成為其改善報道水平提高報道質(zhì)量的切入點,不僅促進了自身的改革與發(fā)展,也為我國各類新聞媒體提供了可以借鑒的優(yōu)秀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