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星
(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第二中學,河北 張家口 076450)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學習特點,創(chuàng)造一定的教學情境,再現(xiàn)或還原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主動探究,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具體到初中體育教學中,體驗式教學提倡以學生的體育活動為基礎,以學生的自主體驗為核心,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旨在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實現(xiàn)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一直是沿用先定內容后定教學任務的模式,受其影響,教師的教學往往會側重于教學內容,疏忽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xiàn)。體驗式教學完全扭轉了這一局面,它要求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發(fā)展,并以此為目標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不僅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進來,更有效幫助學生在體驗中掌握了知識,提升了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實踐是體驗的源泉。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實踐,從實踐出發(fā),通過感悟、反思、體驗、總結等步驟,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自身素質。具體來講,教師主要應從兩方面入手。其一,拓展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限于一種運動項目,而要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將知識與技能結合在一起。其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要引導學生立足于生活,深入理解和體驗生活,從中獲得感悟,樹立正確的體育學習觀。
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中教師一直都處于主導地位,師生之間根本沒有進行互動與交流。體驗式教學則要求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設計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案,而學生之間或多或少存在著個體差異,所有教師必須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對話交流平臺,收集足夠的學習體驗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以便更好地提升課堂實效。
在實施體驗式教學前,必要的課前準備很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與學生進行談話和交流,深刻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體驗狀況,并以此為基礎深入分析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再結合教學內容確立教學目標,找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與關鍵點,進一步明確本節(jié)課學生要掌握和加強哪方面的素質,提高哪種能力。比如,教學“障礙跑”時,教師先要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并事先準備好各種器材,要求學生自行設計和擺放障礙物,然后鼓勵他們去嘗試、去體驗、去修改,去反思,如此便能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內化知識,提升能力。
一般情況下,體育課都是在室外開展的,這就為“邊玩邊學”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在教學中完全可以此方式開展體驗式教學。比如,在訓練學生的奔跑能力時,教師可以把一個班的學生分成幾個組,通過“接力賽”的形式展開訓練。在接力比賽的過程中配合講解相關的注意事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又如,在講解“注意正確的呼吸方法”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公園或者郊區(qū)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地方,讓學生在這種舒適的環(huán)境中玩耍,并教給他們調整呼吸的方法,這樣做反而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學生是教學的核心,所以在體驗式教學中一直強調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主體地位。鑒于每一個初中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的學習能力與學習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時,分層對待已是必然選擇。比如,在“接力賽”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進行分層對待,即讓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分組,適當增減難度。對于身體素質好的學生,要嚴格要求,給他們更大提升空間;對于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要降低練習難度,以鍛煉身體為主。又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目標,同時鼓勵他們向各自的目標挑戰(zhàn)。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對完成出色的學生給予肯定,并激勵他們向更高的目標挑戰(zhàn)。在以上兩種體驗活動中,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體驗,有所收獲,從而有效調動了全體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還要結合自己學校的現(xiàn)實情況和教學資源,選擇和設計適合學生心理以及生理特點需求的教學內容,以便學生在每堂課中都能獲取新的體驗和收獲。比如,有的學校周圍山地資源豐富,教師就可以設計耐久跑或定向運動的情境教學;有的學校硬件條件好,教師就可以利用各種體育器材開展相關活動……總之,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開展體驗式教學,十分有利于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
擁有強健的體魄是從事一切學習工作的基礎。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這個階段正是他們提高身體素質,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的關鍵時期。廣大體育教師要引起重視,在課堂中積極推行體驗式教學,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體驗,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