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娥
(陜西省榆林市榆林中學,陜西 榆林 719000)
首先,語文是傳統(tǒng)教學科目,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語言基礎(chǔ)。語文的知識面較廣且很零碎,需要進行較多的詞匯積累和大量的文章閱讀,學生在面對如此數(shù)量巨大的詞匯積累及背誦課文時難免在心理上產(chǎn)生抵觸,對學習語文也失去耐心。另外有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也會花費較多時間,但卻收效甚微,進而失去信心,導致成績下滑。因此,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要認識到,語文的學習并不是立竿見影的,急功近利是達不到學習的效果的,但能堅持不懈的學習就一定會有所提升。
其次,偏科現(xiàn)象在高中階段尤為顯著,而且學生普遍不重視語文的學習。在數(shù)學學科的學習中,數(shù)學題目不具彈性且高度透明,而且其答案也是唯一的,更容易得分,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時極易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而語文則截然相反,題目彈性強透明度低且答案不唯一,它的學科性質(zhì)也就導致學生費盡心思的完成題目,但結(jié)果可能不盡人意,會因為不符題意等原因而丟分。因此,學生在學科學習時,就會更加偏向于數(shù)學學科的學習,對于語文的學習則是消極對待。
學生普遍認為語文的學習很單一,對學習語文的重視性也不夠,在學習時間上也安排的較少,尤其高三時期,在學習語文方面花費的精力更少。
面臨高考以及教師在日常學習中的不斷監(jiān)督,學生才開始利用一部分時間學習語文,但這也僅僅是一種表面應(yīng)付學習,實際上則認為語文題目隨便答答也能得分,就算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也可能會成績下降,因此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缺乏主動性。
部分學生意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在學習語文時也非??炭?,但成績依然毫無起色,一次次的打擊促使他們失去學習的信心,導致心理焦慮,思維中斷,進而產(chǎn)生消極心理。
語文的知識點很多,知識面更廣,一張試卷很難涵蓋所有知識,因此,學生就會認為課本上很多知識考試不會考,投機取巧,摒棄課本知識,沒有計劃的進行各種試題的練習,以此來想象會遇到考試題目。
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要認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tài)度,消除對語文學習的偏見。學生對學習語文產(chǎn)生消極心理,主要是因為語文是從入學開始,一直在學習的科目,通過九年義務(wù)教育的學習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語文知識,具備一定語文功底,卻忽略了其自身的發(fā)展離不開語文。因此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要刻意帶著偏見的想法去分配科目學習時間。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但并不是要求學生必須把語文的學習放在首位且必須花費大量時間,而是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擺正學習心態(tài),平等對待所有學科,各科學習可以穿插進行,避免對某一科目的疲憊學習,也能使大腦適時休息,換換學習思路,學習的效果更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會集中注意力,進行高效率的自主學習,對語文的學習持之以恒,進而提升學習效果。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設(shè)趣味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學習熱情,并進一步挖掘?qū)W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更強。
有些學生因為語文成績不理想,在日常學習中又覺得無從下手,同時迫于高考的現(xiàn)實壓力又不得不學習,進而對語文的學習就產(chǎn)生了畏懼心理,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精力不集中,這也是導致付出的精力得不到相應(yīng)回報的主要原因。此時,就需要對自己做積極的心理暗示,將消極的心理壓力積極的排解出去。在學習中,可以先從簡單的開始,詞匯也可以每天少量學習,慢慢積累,逐漸重拾自信。
高中階段的學生普遍都存在浮躁心理,不單存在于語文學習中。浮躁心理使學生在學習時效率較低、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零效果。而克服浮躁心理首先需要學生學會傾訴壓力并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把心中的負面情緒傾訴出來,并在傾訴過程中通過他人的開導和自身的自我調(diào)節(jié),重拾信心。另外在學習語文中發(fā)現(xiàn)樂趣,進而幫助學生克服浮躁心理。
語文是最基本的語言學科,學好語文也更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因為學習方式和心理問題等因素導致產(chǎn)生倦怠的學習心態(tài),針對這種消極心理,要積極尋找解決方法,在課堂學習中可以通過教師的教學引導,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在課下學生也要積極進行學習方式的調(diào)整,排解自己的消極情緒,建立學習的自信心,進而在語文學習中有所進步甚至是實現(xiàn)自我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