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才慧
(三穗縣城關第二小學,貴州 三穗 556500)
意象是詩歌基本構成要素,沒有意象就沒有詩。余光中《論意象》:“意象是構成詩歌最基本條件之一,我們很難想象一首沒有意象的詩,正如我們很難想象一首沒有節(jié)奏的詩一樣?!币庀蠓譃椤耙狻焙汀跋蟆保耙狻笔侵饔^感情,“象”是客觀“物象”。意象就是作者的物我融合。禹克昆按意象構成方式將其分為五大類:鋪陳意象、比興意象、情韻意象、理趣意象、擬代意象。在小學階段,考慮到學生生理年齡特征,生活體驗不足,詩歌中涉及意象豐富且貼近生活,主要為:鋪陳意象、比興意象兩種?!颁侁愐庀笾钢苯用枋鼍拔?、人事,抒發(fā)感情的意象。比興意象是意象超出題材本身含義,或隱喻或象征另外一層社會意義?!?。
無意境不詩歌,有詩歌必意境。教師應當借助詩的意境促進學生的想象,讓學生雖處“教室”而游“詩中”?!耙饩场钡摹耙狻笔乔橐猓楦?,“境”是“環(huán)境”。因此,教師應當關注“這一首詩”的所處之境,作者“所發(fā)之情”。詩歌短小精湛,三言兩語就能表達自己的感情,態(tài)度和觀點。借助詩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需要學生的“代入感”,即讓學生跨越時空限制,從第三者變?yōu)橹魅斯?。根?jù)學生代入詩歌角色意象的特征,分為“移人”“移物”和“移景”。第一,“移人”?!耙迫恕笔且龑W生代入詩歌情境中的人物角色,不僅僅是跟著詩人游覽,跟著詩人經(jīng)歷,而是自己就是“詩人”,見“詩人”之所見,感“詩人”之所感。第二,“移景”。“移景”類似于寫作中的“地點轉移”,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讓學生真正身臨其境,想象自己就在現(xiàn)場。
在小學生階段,主要是在第三學段,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讀”來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韻腳、高低起伏,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第一,聽范讀。范讀主要有多媒體語音范讀和教師范讀,范讀有利于學生把握詩歌整體感情基調,激發(fā)誦讀的熱情。聽范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邊聽邊想象。第二,品讀。品讀是在品味詩歌的基礎上朗讀,再進行想象。品味要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的妙處,不是機械地為“品讀”而“品讀”。第三,誦讀。小學階段最重要的就是誦讀。誦讀是有感情地朗讀。范讀和品讀都有教師或者外物幫助。而誦讀的主體主要是學生,學生的感情會更加充沛,體會更加深刻,想象力會更加豐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營造活潑課堂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師有效教學。教師要營造活潑課堂氛圍,應做到:第一,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樹立教師權威,展示個人魅力和詩歌魅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第二,將學生在能維持正常課堂秩序的同時,不必過于關注學生坐姿是否端正,而是關注學生是否真正融入課堂學習,給予學生適度的課堂活動空間,讓學生精神集中而不緊張,處于輕松的學習狀態(tài)。第三,語文教師課上態(tài)度和藹,語言親切,是一位老師,但更像一位大朋友。多鼓勵學生,讓學生不要擔心自己說錯,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面前丟臉??洫劮e極發(fā)言的同學,鼓勵躍躍欲試的同學,調動安靜沉默的同學。
根據(jù)想象有無目的性將想象分為有意想象和無意想象。小學生階段,學生注意力難分散,在課上容易想入非非。如:學習一年級的《詠鵝》,教師一旦不引導學生在詩歌內容上進行想象,學生會從“鵝”想到“鵝肉”,甚至想到“雞”“鴨”“魚”等等,脫離詩歌文本。在課堂上有任務的想象和一些課堂活動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小學生的有意想象。教師讓學生朗誦詩歌促進學生邊讀邊想,或者疏通詩意后讓學生畫出詩中描寫“鵝”的詩句,讓學生邊畫邊想,可有效促進學生想象的有意性。
想象的現(xiàn)實性是想象受到現(xiàn)實性的限制和制約,小學階段,高年級的學生由于生活體驗更加充分,頭腦表象更加豐富、具體,他們想象的現(xiàn)實性比低年級的學生更強。同樣是對《敕勒川》的大草原展開聯(lián)想進行繪畫,三年級學生的“牛、羊”結構,構圖比例會比一、二年級學生畫得更加合理。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閱歷不足,已有圖示簡單,雖然不容易受到“普遍真理的限制”,但是由于大腦里表象缺乏,限制了自身的想象力,使想象空洞而脫離實際。因此平時老師應該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善于觀察,豐富大腦表象。
創(chuàng)造性想象是根據(jù)一定的目的和任務,憑借已有表象,在頭腦中獨立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小學階段的詩歌教學,教師應當循循善誘,巧妙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擴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想象創(chuàng)造性。這里有以下幾種方法:第一,巧用詩歌“字眼”創(chuàng)設問題。第二,巧用詩歌“留白”創(chuàng)設問題。留白本是書畫中常用技法,為使作品更加協(xié)調精美,而留下相應的空白,讓人留下想象的空間。詩歌語言含蓄,多有留白。第三,巧用詩歌“修辭手法”創(chuàng)設問題。在詩歌中,詩人常用比喻、擬人、夸張、對比等修辭手法來增強語言效果。
綜上所述,在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我們要立足于詩歌文本和學生實際來開展教學,進而科學地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使得詩歌在教學中發(fā)揮應然的育人效應,同時也使教學能夠不斷趨于最優(yōu)化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