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遠琴
(重慶市黔江區(qū)育才小學校,重慶 黔江 409000)
當老師們學習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薄耙湟晫W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焙?,于是乎,課堂中原來教師的一言堂變成了學生的一言堂。一堂課,學生讀、學生議、學生評、學生演,而教師卻冠冕堂皇地光榮退居二線,或一個勁地拍手叫好,或一個勁地點頭微笑,偶爾也穿針引線,但只是個過渡連接作用的破折號。在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根本不能或不敢及時做出應(yīng)有的反映,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意見,也無法給出自己的評價,更不用說什么引導點撥了。這對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是一個顛覆,但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教師在教學中到底是什么角色,應(yīng)發(fā)揮什么作用?估且不談,但有一點值得肯定,就是要讓學生真正地與文本對話,教師就必須充分發(fā)揮其主導作用、調(diào)控作用。該出手時就出手,及時給學生評價、指導、點撥。
首先,教師必須先與文本對話。對文本進行個性的閱讀、理解、提出富有個性的創(chuàng)見。事實上,許多教師不能對學生進行評價,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個性解讀基礎(chǔ)。
其次,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因為語文教材很精彩:或文字優(yōu)美,瑯瑯上口;或形象生動,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發(fā)人深思……語文教科書中一篇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個敞開的文本,具有生命的靈性。古人說,讀書就是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打破年齡和階層的區(qū)別,與作者進行精神上的交流。這句話形象地告訴我們:讀書要把書看成動態(tài)的,有靈性的東西,要調(diào)動自身的經(jīng)驗去進行心靈的交流。而閱讀教學不正是把課堂作為學生讀書的場所而讀書嗎?那么教師怎樣保證學生能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本對話呢?
(一)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
讓學生多讀文本,是落實自主的,獨立的,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的基本條件,也是對話、交流的基礎(chǔ)。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應(yīng)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則,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循序漸進,提出明確學習要求:⑴預讀。通常用于課前預習,學生通過讀書,查字典,基本掃除字詞障礙,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印象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⑵精讀。一般在課堂上進行,即在老師講解點撥的基礎(chǔ)上,學生進一步思考,抓住重點詞句,突破難點,了解課文的寫作方法;⑶感情朗讀。一般用于課后,感情朗讀部分課文或全文,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和思想感情。這樣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二)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在讀課文時,主要靠自覺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各種因素。他們接觸到一篇文章,總是迫不及待地把它一口氣讀完,然后產(chǎn)生一種朦朧的、散亂的,卻是學生閱讀思維激流中的閃光的浪花。這時教師要教學生學會思考。
課本選文是經(jīng)典之作,凝聚著人類共同的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質(zhì),它既是作者的,又是屬于每一個讀者的。讀者只有與作者、作品水乳交融,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我們要想讓學生真正與文本對話,就要讓他們走近作者,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就應(yīng)該引導學生與背景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現(xiàn)實對話,讓學生在課堂中走進文本、讀文悟意、感受體驗,又要能跳出文本、引入生活、讀出生活、讀出自己。
(一)引導學生走近作者,心靈碰撞
任何作品,都帶有作家自傳的性質(zhì),即所謂“文如其人”。但由于作家生活的時空與讀者有距離,讀者必然會對作品中所表述的社會生活、思想情感、文化背景產(chǎn)生疏離感。因此,只有讓學生在閱讀作品之前先走近作家的時代,走進作家的生活,走進作家的靈魂,才能使學生對其作品產(chǎn)生強烈的閱讀動機,也才能使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主動與作家心靈碰撞,真正觸摸到作品活的靈魂。
(二)引導學生穿越時空,再現(xiàn)自我。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是特定歷史時期下的精神產(chǎn)物,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世事的變遷,我們對它的理解、感悟也會隨之變化,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同時應(yīng)該讓學生擺脫作者的束縛,穿越時空,給作品賦予現(xiàn)實意義。
語文教學是活的,因為教師是活的,學生是活的,同樣文本也是活的?!缎抡n標》強調(diào)“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對話”一詞本身就表明文本是活的,它也能說話。
首先,文本的“空白”召喚著我們?nèi)ヌ钛a。所謂“空白”那是指文本未實寫出來的或未明確寫出來的部分,是文本已經(jīng)實寫出來的部分對讀者所暗示的東西,它存在于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細節(jié)描寫等方面。那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許許多多的“空白”,等待著讀者去發(fā)現(xiàn),去填補和闡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yīng)該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空白”進行個性填補,激活他們的思維,調(diào)動他們的想象,建立起文本和讀者溝通的橋梁,使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
其次,文本中的“疑點”召喚著我們?nèi)ジ形?。文本之所以能吸引讀者,就是因為它留下了許多疑點讓我們?nèi)ニ妓?。學生作為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提供質(zhì)疑的契機,教給質(zhì)疑的方法,如抓住課文的重難點,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質(zhì)疑,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等。例如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有的學生問:課文最后一句是“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這句話里用了兩個“鳥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呢?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弄清了帶引號的“鳥的天堂”是指人們對大榕樹的贊美,不帶引號的“鳥的天堂”則是作者身臨其境后對這種贊美的認可??梢娡ㄟ^對課文的質(zhì)疑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讓學生體驗到各種句式的用處。這些疑點都在文本深處,發(fā)現(xiàn)了它們,才能有效地直接與其對話。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發(fā)現(xiàn)疑點的慧眼,并能有機指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
總之,我們在備課時要能聽到文本的召喚,并以此作為一個重要因素來設(shè)計教案,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聽到文本的召喚,在文本的召喚下與其進行直接的對話。讓“文本對話”在語文教學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