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強
(文安縣大圍河鄉(xiāng)東橋中心小學,河北 文安 065800)
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人就使用小學數學學具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所起的作用談幾點看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guī)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guī)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誘發(fā)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
研究數學問題時,把數形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數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進行抽象思維,從形的方面進行形象思維。通過學具的操作,可促進這一過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級學生學習一位數除法,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十位上除后出現有余數的情況,如:32÷2,學生難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幾個十要和個位上的數結合起來繼續(xù)除。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可采用擺小棒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會:先拿出2捆(2個10)平均分2份,每份是1捆(l個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個10,要繼續(xù)平均分只能拆開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2份,每份是6根(6個1),個位商6。通過擺小棒體會剩下一捆繼續(xù)平均分,怎么分,使學生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繼續(xù)除的算理,以此讓學生把動手操作活動和豎式相對照,數形結合,在操作中從形的方面進行具體思考后逐步過渡到數的方面進行思維,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算理。
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突出數學本質,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具,可有助于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教學“同樣多”時,讓學生先擺5朵紅花,然后讓學生在下面一個對一個的整齊地擺,就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通過學生剪、拼等操作活動,把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就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通過學具的操作,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就滲透了等積變換的思想,等等。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小學階段是特別重要的。它是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的手段。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之間團結、協調、合作共事的群體協作精神,日益顯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分組合作操作學具,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如:教學《厘米和米》這課時,我就讓同學們相互幫助來量課桌的邊長,他們在合作中來量,融洽了學生之間的氣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數學教學應強調“數學問題解決”,使學生達到能從日常生活中和數學內部找出數學問題;能發(fā)展和應用各種策略去解決各種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再學具,可促進學生“數學問題解決”。如:教學“乘法分配律”,可讓學生根據學具卡自己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提出很多的問題,其中包括推導乘法分配律用到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抽出教學新知所需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自己解決問題,從而發(fā)現乘法分配律。
小學生思維處于具體形象為主的發(fā)展階段,小學生具有愛玩、愛動的思維特點,創(chuàng)設合理的適時的動手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動的機會,會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
如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自己活動,把三根長短不等的小棒圍成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并在擺弄過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個角、三條邊和三個頂點組成的。然后,可讓學生來回拉動三角形學具,從“手感”的比較中發(fā)現三角形有固定不變的特點,這樣,使教學活動在動態(tài)中進行,使兒童把外顯的動作與內隱思維活動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集中了兒童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兒童學習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運用各種學具,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具操作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有趣的七巧板》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豐富想象力,擺出自己所喜歡的各種圖形。七巧板是學具,同時又是玩具,而“玩”是兒童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盡情地玩,在玩中想,在玩中悟。最后,在拼拼擺擺的過程中,學生們擺出了各種各樣的圖案,無形之中就啟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綜合分析能力,也激發(fā)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做數學的興趣。通過學具的操作,學生的思維經歷了由“想不出”,到“想得出”的過程,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無形中提高了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