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坤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明太祖朱元璋稱其為“開國文臣之首”。然而就是如此地位的一位長者,竟然為一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學生作下一篇贈序,這件事本身就值得深思熟慮,更何況在序中他還盡顯名師風采,從點點滴滴當中透露著勸學的藝術,讓后人敬佩不已。
一般來說,勸學勵志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成名的大家,總是下筆高調,以鴻鵠之志、家國情懷來填補自己的治學動力,用先賢經典、古圣名言來激勵他人學習勤勉,以德高望重、居高臨下來面對求學的后輩,看上去恢宏壯觀,然而實際上只能讓人景仰,可遠觀而不可細品也。
宋濂的這篇贈序卻與眾不同。他作為當朝元老,位居“五經師”,為太子講經授課,并且已經年近“耄耋”,無論從地位上還是年齡上,都遠遠不是“在太學已二年”的馬君則所能接近的“大人物”。然而,令所有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不僅接待了這位學生的求教,并且作下贈序,全文質樸簡介,文風淳厚,從字里行間都體現(xiàn)著他的平易近人、虛懷若谷,讓人立刻浮現(xiàn)出一幅他和馬君則平等交流的畫面。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文章剛開始,宋濂就說出了自己的讀書經歷,并且毫不畏懼透露自己出身貧寒的事實,這讓求學之人倍感親切。隨后講述自己幼時讀書和求學的艱苦過程,也展現(xiàn)出他立足于親身體驗的事實說話,不講空話、大話、假話、套話,更不會用圣賢和家國作為要求后輩學子治學的理由,僅僅通過簡單地、平等地訴說自己的往事,就能讓馬君則深切感受到讀書和學習的重要性。這也恰恰在警示后人,在勸學的過程中,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來要求,而是要以平等謙和的態(tài)度來交流,讓學子自己感受學習的魅力。
“勸學”貴在一個“勸”字,有說服和勉勵的意思。要想說服一個人,那必須要先講清道理,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而講道理就必須要通過論證,來證明自己的道理是正確的,才能讓人信服。宋濂采用了“講道理擺事實”的藝術手法,讓學生馬君則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了讀書與學習的關鍵所在。
宋濂讀書時“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而如今卻是“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宋濂求學時“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而如今的太學學生“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宋濂借自己早年艱苦學習、虛心求教的經歷,與當今太學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作對比,通過事實論證了“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的論點,以此告誡馬君則,學習的成就是來自于主觀的努力,而不是客觀的條件和環(huán)境,要想學有所成,要珍惜現(xiàn)在的學習環(huán)境,勤勉用功,專心致志。
此外,宋濂還設置了兩個隱性對比,通過自己和同窗的對比,來證實自己是通過專心讀書、艱苦求學獲得了今天的成就;通過當年的“德隆望尊”與如今的自己作對比,讓馬君則體會如今的求學環(huán)境得之不易,一定要珍惜。
宋濂的勸學手法值得我們學習,他從自身出發(fā),以事實論證道理,讓后輩學子通過對比,接受他勸學的觀點,并且激勵他們要自主學習,而不是被動學習。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這是宋濂在陳述完自己的觀點之后,對馬君則的贊揚之詞。但是從真實的角度來分析,宋濂身居高官,地位崇高,況且年紀還很大了,平日里一般不會接觸到太學的學生,也就不可能聽說過“流輩甚稱其賢”的傳聞,更何況宋濂和馬君則存在巨大的身份差距,這只能是一種可能,宋濂在鼓勵馬君則。
宋濂在自己的求學過程中,深知求學之難,“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這是宋濂自己親身體會過的經歷,正因為他知道自己遭遇過的經歷對他來說有多么的艱難,所以他才能放平自己的地位和輩分,和馬君則平等交流,并且給予積極的鼓勵,他不愿意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再出現(xiàn)在后輩學子身上。
宋濂深知鼓勵對于學生的激勵作用,而我們也應該銘記這個道理,在勸學的過程中,善用鼓勵的形式,讓學生擁有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綜上所述,在《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宋濂分別采用了平等交流的態(tài)度,講道理擺事實的論證手法,以及積極鼓勵的勸學形式來達到勸學的目的,這也是我們從這篇贈序當中學習到的內容,讓我們對勸學的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