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華
大慶市大同區(qū)林源小學,黑龍江大慶 163813
在當前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其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忽視,導致了整堂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代替了學生而成為了課堂的主導者,該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作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無法發(fā)揮學習的自主性,致使學生漸漸地失去閱讀興致。
站在實際角度分析,一些小學學校的語文課程教師在課堂授課期間,為了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通常會首先幫助學生擁有自主表述能力,繼而強化課程教學效果。然而,考慮到小學階段的學生,生性好動、貪玩,容易被新穎的事物所吸引,而且不論是身體方面還是心理方面都不夠成熟 ,這些情況都會影響到小學生形成自我表述能力。為此,小學語文課程教師應該深度剖析自主討論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效用,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自主討論的環(huán)境中,感知到閱讀學習的益處與樂趣,進而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實力,促使學生具備語文閱讀素養(yǎng)。
一般狀況下,在小學階段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 學生的閱讀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對閱讀內容的分析情況、理解程度反饋出來。但是,考慮到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比較小,很難深度剖析與理解閱讀內容,所以在學習語文課程知識時,通常會尋求課程教師或者家長的幫助,以此掌握閱讀學習方法與技巧,繼而得知閱讀內容的大致主旨,如此便很難增強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這對于學生語文綜合實力的提升無疑也會起到阻礙的作用。
在語文閱讀實踐中,課程教師通過運用自主討論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經(jīng)過在課堂教學期間在自主討論環(huán)境中自由表述個人想法,可以在強化學生語言表述能力的同時,使學生感知到學習閱讀課程知識的興致。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運用自主討論模式期間,為學生設計討論問題時,應該在參照課程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向課外擴展閱讀材料,以此提起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主動性,用以保障自主討論的實質性效用被體現(xiàn)出來。
對于小學語文閱讀課程而言,倘若想要提升課堂質量,強化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就應在運用自主討論這種教學方法的同時 ,通過為學生設計開展新穎有趣閱讀活動的方式,為學生設計開展課程情境,以此匯集小學生的關注力,使學生可以主動地融入到自主討論的環(huán)境之中,用以幫助學生具備閱讀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實力。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教師的認可可以有效的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促進其學習的質量與效果。在學校教育背景下,為了保障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的改善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注重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通過與學生間有效的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對于教師的認同感。在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上,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針對于閱讀教學中的自主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該環(huán)節(jié)的組織以設計過程中,要把握好學生主體地位的基本教學原則,通過在教學背景下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積極的引導學生主動的參與自主討論。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受限于應試教育以及老舊授課模式的影響,致使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被忽略,所以大部分學生便漸漸地失去了學習興致,加之課程教師沒有看重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性,所以在課堂上沒有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自己學習時間,這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課改視域下,要求課程教師除了需要向學生教授課本教材內容之外,還應幫助學生形成語文素養(yǎng),在這種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師就應認識到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性,通過擴展閱讀材料、設計開展新穎有趣閱讀活動以及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習慣等策略,提起小學生的閱讀興致,繼而助力于小學語文教育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