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中學 賀姣妮
作業(yè)批改作為教師的一項常規(guī)工作,也是師生信息交流和反饋的一個重要窗口。近幾年來,隨著小班化的發(fā)展,很多教師開始嘗試采用作業(yè)分層次面批這種方式,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對于高中生來講,我們教師該選用什么方式進行面批呢?在學生本身課余時間就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如何把握面批的“度”呢?本文將以數學學科為例,闡述高中教師們作業(yè)面批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我關注到這樣一個現象:幾乎半數以上的老師在每天的課余時間需要對本班大量學生的作業(yè)進行當面批改。很多時候,學生的課間休息都被耗在老師的辦公室中,時間一長,不僅學生疲乏,老師自己也有點不堪重負,缺乏課間休息。我不禁懷疑,我們真的必須進行如此高覆蓋率的“面批”嗎?
“面批”是隨著小班化的發(fā)展而逐步深入的一種分層次批改方式。學生人數較少的時候,教師便有充足的時間去和學生交流,有更多的精力幫助學生分析作業(yè)中的錯誤之處,從而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和理解程度,引起學生與教師“學與教”過程中的雙向反思,提高教學效果,對于構建和諧師生關系起到重要作用。
根據我校班級容量,每班學生人數介于45至55之間,高一、高二數學教師任教兩個班級,學生每天至少有一個小時的數學作業(yè),外加中午30分鐘專項訓練,數學教師作業(yè)的批改量較大。由于學生需要學習九門功課,課余時間較為緊張,大面積的“面批”實施較為困難。首先,學生的課間十分鐘需要進行必要的休息和調整,準備下一堂課。其次,語文、英語、歷史等文科本身需要課后花時間記憶,甚至需要進一步反復和鞏固。因此,從學生的角度講,數學作業(yè)的面批已成為一項負擔。
對數學老師而言,高中數學的教學需要大量備課和做題,同時,作業(yè)的批改量較大,如果再加上課間學生的“輪番轟炸”,老師無法得到適度休息。加上課間時間有限,僅能輔導兩至三題。如此算來,哪怕課間“門庭若市”,也不一定有顯著效果。倘若耽誤學生正常午休,還容易影響下午的聽課效果,長此下去容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那么,針對高中數學作業(yè),我們應該如何適當調整面批策略呢?
太多學生排隊等待面批,容易造成時間浪費,還會對別的老師造成干擾,因此需要控制面批人數。建議教師每次批完作業(yè)后,遵循“學困生優(yōu)先,重視典型”的原則選取四五位學生,利用空余時間指點后,學生可以自行訂正完畢再呈給老師。
由于高中數學題目難度高,數量多,教師在面批的時候要對題目進行適當選擇。比如說一份數學作業(yè)15道題左右,對于學生普遍未理解的題型,應當在課上集中講解,暫時不需要一一面批;部分題型只有少數同學答錯,可以幫學生用紅筆圈出,單獨面批講解,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消化。如果有的只是粗心算錯或題目條件抄錯,則在一旁進行批示,無需多次講評。如此酌情選擇面批的題目,便可減輕師生的負擔。
作業(yè)面批其實也有不同方式,我曾在一次面批過程中,前面一位學生在理解了解題方法后,便主動將這一方法講給另外幾位同學聽。其實我們是否可以考慮選取一個合適的時間進行小組面批呢?讓需要面批的幾位學生一起,互相學習、指點,教師適當補充,從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掌握知識,同時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當然也可以利用教室的實物投影,將學生典型的錯誤投影出來,讓全班同學一起糾錯,引發(fā)全班思考,相當于是給所有同學“面批”。學生互相討論指明錯誤的原因,以他人的“前車之鑒”來警醒自己,提高面批效率。
在充分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通過小組面批與實物投影面批,節(jié)約了師生的時間和精力。在探索試驗的過程中,也發(fā)現了不少的優(yōu)點。
學生無需耗費大量時間排隊,教師避免了大量重復講解。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教師也能節(jié)省出更多時間用于備課、教科研。
信息反饋變得更為通暢,學生作業(yè)中反映的問題可以得到及時修正,有效避免差生掉隊的現象。
通過面批中的互動交流,師生有更多機會進行知識的討論,促進師生相互了解和信任,使教學上的配合更加默契,同時利于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同學之間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有利于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學風。
總之,數學作業(yè)的面批,適度是前提,同時也要面批得法。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特點及學科特點,選擇真正適合學生、切實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而非流于形式,加重彼此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