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梅 黃曉梅 ( 遼寧省沈陽醫(yī)學院社科部 沈陽 0034; 2 遼寧省沈陽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院 沈陽 0034)
2018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發(fā)布了一條令全球震驚的消息,在他的科研小組幫助下,一對基因被修改過的雙胞胎女嬰已經(jīng)誕生。由于女嬰的父親是HIV感染者,他們利用CRISPR/Cas9技術,在胚胎植入母體前,對雙胞胎的CCR5基因進行了修改,據(jù)稱這樣可以使她們能夠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由于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的潛在風險極具復雜性與特殊性,如果運用不當,極易造成失控的嚴重后果,甚至將人類陷入難以拯救的危險境地[1]。因此,這起事件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和爭議。
基因編輯技術是指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xiàn)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技術。目前已知的技術有三種,即鋅指核酸內切酶(ZFN)、類轉錄激活因子效應物核酸酶(TALEN)和基因組定點編輯技術(CRISPR/Cas9)。CRISPR/Cas9技術被認為是能夠在活細胞中進行最便捷、最有效地“編輯”任何基因的技術。近年來,CRISPR/Cas9技術在醫(yī)學基礎研究、免疫細胞治療、遺傳缺陷修復、腫瘤防治、藥物制備、動植物基因改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環(huán)境保護等領域均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其蘊含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巨大[2]。
2.1 醫(yī)學層面 ①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仍有感染HIV的風險。因為HIV存在變異體及多種亞型,其中R5/X4、 X4型的HIV并非通過CCR5感染細胞而是CXCR4。所以,即使賀建奎的基因編輯使CCR5的功能喪失,CCR5基因缺陷的嬰兒也只能對通過CCR5感染的HIV病毒產(chǎn)生“免疫”,而對X4、 R5/X4等類型的HIV是無效的。目前,醫(yī)生已經(jīng)掌握讓HIV患者生出健康后代的技術,且母嬰阻斷治療屬于免費范疇,其他相關費用合計也不會超過1萬元。②存在脫靶或鑲嵌風險。由于CRISPR/Cas9技術能夠識別的基因位點不是很長,使得該技術切割非靶標位點基因的可能性較大,其后果有可能在基因編輯嬰兒出生之后或其后代中顯現(xiàn)出來。③罹患癌癥幾率很高。研究表明,p53基因是功能最強大的一種抑癌基因,如果p53能夠正常發(fā)揮作用,那么大多數(shù)腫瘤就不能形成。但p53對于CRISPR/Cas9產(chǎn)生的基因組變化有著天然的抵御作用。當科研人員使用CRISPR/Cas9編輯時,p53也會有反應,也就是說,p53基因很可能背離預期的運作形式而導致自身功能失調,這又是許多癌癥的前兆。
2.2 倫理學層面 第一,倫理審查存在問題。相關網(wǎng)站公布的信息顯示,賀建奎的試驗通過了深圳和美婦兒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查,且在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完成注冊登記。但后查實倫理審查申請書的規(guī)范性本身就不符合醫(yī)學倫理審查的要求,且從申請書上標注的日期來看,實驗在倫理申請之前就進行很長時間了。在倫理申請書中,賀建奎只是描述了前期在鼠、猴等動物模型身上進行相關實驗的過程,但是沒有對實驗結果及實驗后期對實驗動物的觀察進行描述。和美醫(yī)院也否認與賀建奎有過合作,深圳市衛(wèi)生計生委醫(y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也表示,這個項目沒有在他們那里報備。
第二,受試者的知情權并不明確。當生物科學研究涉及到招募一些志愿者時,研究人員應該自始至終特別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夫妻雙方是以何種方式獲悉此項目的研究內容,是否完全了解此項目給他們帶來的利弊;什么情況下,夫妻雙方同意參加此項研究;項目研究的全部過程中,他們會得到怎樣的幫助與照顧;他們是否被允許隨時退出研究過程。但據(jù)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賀建奎有故意隱蔽地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于人類胚胎的嫌疑,事后才將研究成果作為既成事實公開,此種做法對這項技術的未來發(fā)展有弊而無利,還有可能對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造成隔閡,有損我國在國際科學界的聲譽,也可能使基因編輯這個珍貴療法的發(fā)展停滯不前。
第三,保護個體權利與維護人類基因庫純潔問題。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未來將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那就是維護基因編輯嬰兒的個體權利與保障人類基因庫安全之間的兩難選擇問題。盡管基因編輯嬰兒的出生不符合醫(yī)學倫理原則,但這并不是基因編輯嬰兒的錯誤,基因編輯嬰兒本身是無辜的,不應受到歧視,應擁有同其他嬰孩兒一樣的權利: 上學、參加工作、結婚及生育子女。但問題是,由于其基因已經(jīng)被人為修改、編輯,而且這種修改與編輯的后果很難預料,如果基因編輯嬰兒婚后孕育后代,那么其基因就會永久地進入到人類基因庫中,人類基因庫將面臨被污染的風險。
3.1 制定相應的倫理規(guī)范 科學技術歷來就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享受科學技術帶來福祉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它的負面作用。為避免開展沒有意義的研究項目,倫理審查委員會、衛(wèi)生監(jiān)管部門及政府管理部門應明確管理職責,全面評估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的各種風險,盡早制定能夠得到各界人士認同的倫理規(guī)范。
3.2 鼓勵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源頭的創(chuàng)新研究 鑒于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臨床應用仍存在諸多技術與倫理問題,科研人員應該將重點放在技術本身的研究上,尋找技術源頭的創(chuàng)新點,力爭創(chuàng)建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技術系統(tǒng),進而實現(xiàn)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原始創(chuàng)新與系統(tǒng)升華。
3.3 嚴格界定臨床應用標準 將CRISPR/Cas9技術應用于臨床中,應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①除了CRISPR/Cas9技術以外,沒有其他可替代的臨床治療方法;②通過省級衛(wèi)生行政部門的審批;③全程接受監(jiān)督與管理;④體細胞基因治療的安全有效性得到了臨床的驗證[3];⑤建立了安全可靠的動物模型和公眾廣泛認可[3]。
3.4 成立獨立的倫理審查部門,明確責任主體 應設立由多學科專業(yè)人士、社群代表組成的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倫理審查機構,依據(jù)相關的倫理審查制度、章程或法律法規(guī),對轄區(qū)內的CRISPR/Cas9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方案進行獨立審核,并在倫理審批之后進行跟蹤、監(jiān)督,使基礎研究及后續(xù)的技術應用始終在倫理規(guī)范的約束下有序進行。
總之,過度編輯人類生殖系基因,會使人類基因的完整性受到影響,進而可能對人類種系繁育帶來一系列不穩(wěn)定的未知后果[4]。因此,在對人類基因庫進行永久性改變之前,我們一定要持萬分謹慎的態(tài)度[5],既要全面評估潛在的各種風險,也要制定警示性規(guī)制;既要開展負責任的創(chuàng)新研究,也要守住科學道德底線;既要思考技術層面的問題,也要重視人文倫理層面的問題;既要考慮當前利益,也要顧及人類的長遠利益。
(*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