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冰
“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敝袊鴤鹘y(tǒng)審美情趣有“詩畫同源”之說,蘇東坡評王維詩畫,就說他“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三首詩都是寫景的絕句。一首唐詩,兩首宋詩。一首五絕,兩首七絕。一首寫初夏,兩首寫春季。一首是題畫詩,兩首是作者親歷的即景詩。
古詩的學習,基本步驟是:誦讀—字句—篇章。這個步驟基本反映在課后練習題中——背誦、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畫面。古人讀詩多在誦讀上下功夫, 通過誦讀中抑揚頓挫的平仄聲調(diào),來體會詩韻優(yōu)美與意境悠遠?,F(xiàn)在我們不這么強調(diào),平仄、押韻基本不講了,正確的“誦讀”也就做不到了——只是“朗讀”或“有感情地朗讀”。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直接進入字句與篇章的理解。
杜甫的《絕句》用了4 個形容詞、2 個動詞,剩下的14 個字都是名詞。詩中名詞有:“遲日”“江山”“春風”“花草”“泥”“沙”“燕子”“鴛鴦”?!霸娛怯新暜嫛?, 這個20 字構(gòu)成的畫面中出現(xiàn)了8 個名詞,也就是8 種形象符號。用詩歌評論慣用的說法,可以稱得上“意象”密集,小小的篇幅中放進了這么多“東西”。教學時,先要引導學生看得見,重點要做的是解析詩人是怎么“放”的——怎么“放”得這么巧妙。
春日遲遲,春天白晝漸長,故稱“遲日”。在詩中,“遲日”不是泛指,而是特指“春天的白晝”。“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币馑紲\顯——春日景明,江山錦繡。春風駘蕩,草木飄香。在畫面布局上,這是大景,是遠景,也是背景。春光明媚,山水亮麗,綠草鮮花,暖風徐徐,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香味。這一聯(lián)出現(xiàn)了2 個形容詞,第一句“麗”字,第二句“香”字:前者是視覺上的,遠山近水,一派明麗;后者是嗅覺上的,春風拂面,沁人心脾。在此,我們不妨設身處地地想象一下:不論是實景還是畫面, 人的觀賞習慣一般是順著從大到小、從遠而近的次序,如同銀幕鏡頭的廣角緩緩切換成對焦——“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我們的視線中出現(xiàn)了兩組生物——燕子與鴛鴦。細看之,燕子銜泥飛翔,鴛鴦臥沙而眠。在畫面布局上,這是小景,是近景,也是前景。這樣,詩中景物在我們的視野里,已經(jīng)通過遠近、前后、大小的安排呈現(xiàn)出有序的布置與安頓。當然,“詩是有聲畫”,詩中的畫面不只是靜態(tài)的。
這首詩的動靜關(guān)系如何?如果淺顯地看,“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主要寫靜態(tài),“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主要寫動態(tài)——沒錯,詩中的2個動詞都在后一聯(lián)。但細細琢磨下就會發(fā)現(xiàn),前一聯(lián)中“春風”“花香”也有動態(tài),后一聯(lián)中的“鴛鴦”臥沙而眠也有靜態(tài)??梢?,前一聯(lián)是“靜中有動”,后一聯(lián)是“動中有靜”,前后兩聯(lián)合在一起又是“靜中有動”。后一聯(lián)中的“燕子忙”“鴛鴦睡”動靜對比,既是生物的特點,也是季節(jié)的特點。詩中的動靜關(guān)系可以分出若干層次。再則,前一聯(lián)出現(xiàn)的2 個形容詞是“麗”與“香”,是視覺和嗅覺上的,而后一聯(lián)出現(xiàn)的形容詞是“融”與“暖”,這2個是觸覺上的。也就是說,詩中運用的這4 個形容詞,已經(jīng)分別從視覺、嗅覺、觸覺上對春天的景物進行了描寫,詩句也由此充分調(diào)動了讀者的感官 (習作也是如此, 需要充分地調(diào)動我們的感官)。另外,詩中的前后聯(lián)照應也值得注意:“泥融”“沙暖”對應“遲日”“春風”,日照長,氣溫升,泥融沙暖。教學時要稍加點撥。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題畫詩。什么是題畫詩?顧名思義,題在畫上的詩歌。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多在留白處題詩,或畫家本人,或他人——“畫之不足,題以發(fā)之”,詩畫互補,相得益彰,成為中國山水畫重要的傳統(tǒng)章法。蘇軾的這首詩就是題在畫家惠崇創(chuàng)作的《春江晚景》這幅山水畫上的?,F(xiàn)在,惠崇的原畫已經(jīng)失傳,我們只能通過蘇軾的這首詩來想象他畫了什么,即由詩句帶入畫面的聯(lián)想。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比姵霈F(xiàn)的名詞有“竹”“桃花”“江”“水”“鴨”“蔞蒿”“蘆芽”“河豚”等,除了“河豚”系作者的想象之物,其他都出現(xiàn)在畫面上。這些名詞的對應物(名物)在畫面上布局如何呢? 也就是說景物的遠近、大小關(guān)系反映在畫中筆墨濃淡的關(guān)系如何呢? 我想這些都是容易解釋的。值得注意的,一是畫家的“視點”(也就是畫面選取的角度)——江邊,“視點”確定了構(gòu)圖中的遠近、大小關(guān)系,也由此突出了畫面的“焦點”落在鴨子上,所以前人也稱詩中的畫面為“戲鴨圖”。二是色彩的想象,惠崇的原畫是水墨畫(不是水彩畫),蘇軾看到的畫面也只有水墨濃淡的關(guān)系,但是反映在詩句上則不然,也就是說不論原來的畫作還是蘇軾的詩帶給觀者或者讀者的感受都是有“顏色”的——翠的竹林,艷的桃花,藍的江水,黃的蔞蒿,白的蘆芽,還有雜色的鴨子……春意盎然,生機勃勃。教學時,要發(fā)揮朗讀想象的作用,由文字想象畫面,由畫面吟詠文字。三是感情,作者想到了鮮美的河豚……這個稍后一并來講。
曾幾的《三衢道中》也是寫景,寫的是詩人一次旅途中的風景?!懊纷狱S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我們很容易讀出時間、地點、人物,分別是初夏、旅途、作者。說具體些,農(nóng)歷四五月之交,作者有一次遠行。古人受交通工具所限,一次遠行的行程,往往要持續(xù)數(shù)日甚而數(shù)月,旅途的辛苦勞累是現(xiàn)代人很難體會的。而作者此次出行的時節(jié)又是梅雨季節(jié), 按往常的經(jīng)驗和心理預期,多半會遇上陰雨綿綿的天氣,那旅途的顛簸勞頓是可想而知的??沙鋈艘饬系氖?,這幾天一路下來連續(xù)晴天,當作者寫下詩歌的這一天,他的行程已經(jīng)順利地到達三衢山——“小溪泛盡卻山行”,先乘船泛溪,后登山步行?!皡s”,課文注釋為“再,又”。“卻”,說明行程很順。讀到這里,我們已然很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這種心情是什么樣子的? 我們可以感受一下——欣喜,歡暢。
這是一首寫景詩,詩題《三衢道中》,點出作者寫的是三衢山的景色。那么,詩的前兩句交代了時間、空間的背景——“日日晴”和“山行”,后兩句該是景物的著墨點?!熬G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边@兩句詩簡潔明了如口語白話,換句話說,就是“來時之路,綠蔭不減;黃鸝之鳴,時在耳邊”??磥碜髡咧皇墙厝∷谌樯街械囊粋€印象——幽靜。濃濃綠蔭,非常幽靜。這是非常典型的“靜中有動”“以動襯靜”的筆法,也就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道理。教學時,可以拿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進行參照對讀?,F(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再”(“卻”)體會下作者當時的心情,這不是又一層“以靜襯動”的寫法嗎? 幽美的山景,歡快的心情,作者心中的歡欣暢快是不是愈發(fā)鮮明起來了? 全詩筆觸清新輕快,不正是作者此行的心情寫照嗎?
“一切景語皆情語”, 好風景往往伴隨好心情,反之亦然。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一詩透露出作者什么感情呢?傳統(tǒng)詩文評論有個重要的傳統(tǒng)是“知人論世”,知其人,論其世,就是在閱讀作品時要把握作者當時的經(jīng)歷與思想。蘇軾的詩是題在他好朋友惠崇和尚一幅《春江晚景》畫上的。惠崇的畫留給蘇軾“春江水暖”“春意盎然”的觀感印象,還讓他想象到時令美味“河豚”。一可見畫面生動,二可見友情真摯,三可見蘇軾性情。何以見得? 因為惠崇是個畫僧,在和尚的畫作上暗示“口舌之欲”的美味原本是一種“犯忌”。而蘇軾竟不避“諱”,說明他跟惠崇很熟。再則,以蘇軾的文化素養(yǎng)與鑒賞水平, 惠崇的畫能讓其 “食指大動”,足見筆墨生動深得其心,而一本正經(jīng)地去贊揚一個好朋友的作品也絕不是“樂天派”蘇軾的性格。正是惠崇畫技、東坡性情以及二人關(guān)系之好,才能讓蘇軾似戲似謔地這般下筆,其性其情,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同理,理解杜甫《絕句》的感情,我們也要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督^句》描寫的景物是成都杜甫草堂的春色風光,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剛剛經(jīng)過了一段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涯, 生活初步安頓下來??梢哉f,詩人剛剛經(jīng)歷的那段生涯一如度過了生命中一段漫長的嚴冬。冬天終于過去了,春天到了。這個“春天”,已經(jīng)不僅僅是季節(jié)時令上的意義,還有生活和生命上的意義。教學時, 要聯(lián)系杜甫當時的經(jīng)歷, 讀出這一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