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路凝
【摘 要】培養(yǎng)翻譯能力是翻譯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翻譯能力的缺失是翻譯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文從翻譯能力缺失的主要方面入手,指出了翻譯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翻譯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翻譯能力;缺失;對策
中圖分類號: H31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6-015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6.071
The Lack of Learners Translation Ability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SHI Lu-ning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Russ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enyang, Shenyang Liaoning 110035, China)
【Abstract】Cultivating translation ability is the main goal and task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The lack of translation ability is the main problem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Starting from the main aspects of the lack of transl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raises useful methods of improving translation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Translation ability; Deficiency; Countermeasures
翻譯教學研究分為傳統(tǒng)研究和創(chuàng)新研究兩個階段。隨著對外語教學和描述翻譯學相關成果研究的深入,對翻譯教學研究的結論也有了新的認識和飛越。從注重語言轉換的基本功訓練轉換到以結果為導向的翻譯教學實踐中,嘗試將理論融入實際教學中,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1 翻譯能力的缺失
隨著翻譯教學理念和過程教學法的深入研究,翻譯教學的改變首先是對翻譯主體即學生的改變,即對翻譯教學主體的翻譯能力提高的認知的改變。培養(yǎng)翻譯能力和研究翻譯教學都應該以翻譯的主體為切入點。翻譯能力是一個成功的譯者所具有的綜合能力,是以轉換能力為核心的包括譯者掌握的各種知識、能力和策略,尤其是由交際能力、非語言能力、心理生理因素、專業(yè)操作能力、轉換能力和策略能力一系列相關的可變化的成分能力構成。傳統(tǒng)翻譯教學中重視對內容,即翻譯產品的研究,而輕視對主體人的研究造成了主體翻譯能力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1)認知思維能力缺失:這種能力有別于其他的通過反復操練就能獲得的其他專業(yè)能力,是大腦通過復雜的操作后最終得出的一個結論,此種能力需要建立在一定天賦基礎上的不斷地摸索、不斷總結經驗的過程來獲得,是主體憑借自己對世界的感知來理解原文、重構原文、根據翻譯目的來選擇正確的翻譯策略來反映原文的世界的能力。目前的翻譯教學對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明顯不足。首先在教材上,雖然已經從注重語言基本功轉換過渡到對翻譯能力的理論闡述兼顧,注重實用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教材缺乏系統(tǒng)性和語篇宏觀的構建,也就是對文本整體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不足,通常是以句子為核心的直譯和意譯,語法對比與句式轉換的翻譯技巧為主,注重詞義的詞典解析及其選擇,忽視對翻譯文本的整體語篇認知和認知過程的研究,其次在譯者的認知水平上,譯者在以現(xiàn)實體驗為背景的基礎上,在透徹理解原文語篇所表達的各類意義的基礎上,努力將其在目標語言中表達出來,勾畫出作者所描寫的現(xiàn)實世界和認知世界。這就要求譯者有豐富的體驗和閱歷,但是往往由于對文本整體的認知思維能力欠缺和譯者認知能力的不足導致作為翻譯主體的學生在了解詞義的基礎上也無法選擇一個符合對譯文整體適合的詞義進行表述。
(2)語言轉換能力缺失:語言能力表現(xiàn)為對兩種語言在轉換機制、語際間的調節(jié)和整理,對語言的選擇和表達的掌握和熟練度,更高層次表現(xiàn)在對修辭、風格和文化意識的把握。語言轉換能力是譯者最基本的專業(yè)操作,也是各種翻譯能力協(xié)同作戰(zhàn)的成果體現(xiàn)。雖然此種轉換活動是可見或者不可見的方式存在,但是此種轉換的過程是否順利和能否達到翻譯效果跟翻譯主體的母語的語言駕馭能力有直接的關系。在翻譯教學中反映出的問題就是語言能力的不足,對轉換機制、對語言的選擇和表達熟練度不夠,對原文和目標語的對應概念,從多種選擇中進行比較、選擇對應信息做出決定時,雖然了解翻譯方法和技巧但是也不能順暢翻譯原文的學生不乏其人。
(3)實踐交際能力缺失:實踐交際能力指譯者在跨文化交際的活動中運用知識和技能成功交際的能力。通常交際活動中所具備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表述知識,它主要指對研究對象的理解認識,例如了解和掌握具體的信息、數(shù)據和規(guī)則。另一種為操作知識,這種知識是逐漸形成的,是譯者在實踐中獲取的知識的具體運用,即具體操作。就培養(yǎng)翻譯能力而言,這兩種能力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也就是如何把所了解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方法策略運用到實踐交際的活動中去。這也是提高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翻譯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對知識的了解和認知可以通過閱讀練習等具體手段來實現(xiàn),但是具體運用能力,即采用何種方法去解決問題,去整合和融會貫通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2 翻譯教學的對策
目前的翻譯教學中由于以上三方面的不足,影響了翻譯教學的效果和翻譯能力的提高,翻譯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知識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知識重構,技能純熟的過程,是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知識體系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從初級階段、入門階段、發(fā)展階段到純熟階段的跨越,它包括獲取不具備的能力、重建已有能力,輔助轉換能力、獲取策略能力三個過程。故此翻譯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動態(tài)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漸進的動態(tài)的過程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1)豐富課程設置:翻譯能力的習得是一個動態(tài)、螺旋上升的過程,是通過不斷獲取新知識來豐富自己進而不斷在原有知識基礎上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發(fā)展和綜合運用翻譯策略、解決實踐問題從而提高翻譯能力的過程。首先要針對學生知識體系的不足,改進課程設置種類,可以開設文學課程、翻譯理論課程、語言課程等加大學生知識儲備,不斷完善和豐富已有知識體系,在量的積累基礎上達到質的飛越。
(2)拓展知識結構:正確理解翻譯過程,樹立自信心。翻譯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翻譯轉換能力,但是翻譯轉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語言轉換能力可以通過培養(yǎng)和逐漸完善知識體系來獲得,主要途徑是通過大量閱讀理解原文和熟練掌握語言知識,兼顧背景知識及其各種影響因素,既要從語言詞匯的表達手段上去思考,從詞匯文字類型,詞匯表達的修辭風格,句法結構之間的異同出發(fā),有要從語篇角度去考慮,從文本類型、語境、包括語篇連貫表達等方面仔細推敲斟酌,開發(fā)學生的各方面潛在能力,樹立自信心,增強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翻譯課堂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達到了提高語言能力的目的。
(3)增加實踐機會:翻譯課堂教學是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教學過程應該是轉換能力不斷完善的提升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對翻譯過程的思考和解讀,反思和回顧,因此,在翻譯教學中要以發(fā)揮主體主人翁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機會為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思考、勇于試錯,不要以標準譯文來局限學生的表達,鼓勵學生對自己采取的翻譯策略進行解讀和完善,修改和充實,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關系和教師肯定的回答會激勵學生的現(xiàn)象力,以問題的形式進行課后作業(yè)的布置,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把決定權選擇權交給學生。課余時間通過主題新穎,內容翔實和具有時代感的講座,研討會和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來豐富課堂教學,通過課外實踐活動真正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和生活中去,進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
總之,在翻譯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增加課程設置來豐富主體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以提高轉換能力為主要目標,并通過各種課內外實踐機會和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通過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參與度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思維,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Alves, F.&J. L. V. R. Gon alves. A Relevance T heory Approach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Inferential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A]. In F. Alves(ed.)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C]. Amsterdam:John Benj amins,2003:3-24
[2]吳波.論譯者的主體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3]苗菊.翻譯教學與翻譯能力發(fā)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