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袁倫高
2019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Ⅲ完形填空講的是,挪威的一個大山當中的小鎮(zhèn)如何利用一套安裝在山頂上的、靈活可控的反光鏡,解決小鎮(zhèn)半年無法被陽光照射的問題。材料選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北部皮德蒙特三角區(qū)一家電臺的官網(wǎng)https://www.wfdd.org,為該網(wǎng)站科技新聞專欄中2013 年11 月3 日發(fā)表的一則科技新聞。語篇長度為307 詞,其原文及改編過程大致如下(括號內(nèi)為新增或替換部分):
As Mirrors Beam Light To Town,
Norwegians Share Patch Of Sun
The small town of Rjukan has long had to make do without sunlight during the cold Norwegian winters.
But that changed Wednesday,when the town debuteda system of high-tech mirrors (was introduced) to reflect sunlight from neighboring peaks(山峰)into the valley below.
Rjukan,originally founded 100 years ago as an industrial outpost for the energy company Norsk Hydro,is nestled between several mountains(in Norway is situated between several mountains)and does not receive(get)direct sunlight from late September to mid-March — nearly six months out of the year.
“Of course,we notice it when the sun is shining,”says Karin Ro,who works for the town’s tourism office.“We see the sky is blue,and then we see that(but)down in the valley it’s darker — it’s like on a cloudy day.”
Wednesday,residents(居 民)of Rjukan received their(very) first dose (ray) of winter sun (sunshine) down in the valley:A series (row) of reflective panels(boards) on a nearby mountainside were put to use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The mirrors are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 that directs them to shift (turn) along with the sun throughout the day (and to pivot closed (close) during windy weather).They refelct a concentrated beam(束)of light onto the town’s central square,creating an elliptical patch(area) of sunlight roughly 600 square meters.When the light appeared,Rjukan residents flocked (gathered)together.
“People have been sitting there and standing there and taking pictures of each other,”Ro tells (says) NPR’s Arun Rath.“The town square was totally full.We are not that big of a town,so I think almost all the people in the town were on the town square (there).”
The 3,500 residents cannot all bask in the sun (enjoy the sunshine) at the same time.Nevertheless (However),Ro says,the new light supplied by these mirrorsfeels like more than enough for the town’s sun-starved residents.
“It’s not very big,”she says,“but it is enough when we are sharing.”
通過以上對其材料來源的追溯和改編過程的還原,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1.國外的這種小型網(wǎng)站為命題素材的選擇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好的語言素材是英語命題的基礎,也是命題工作的難點。很多嘗試過英語原創(chuàng)命題的老師都發(fā)現(xiàn),要找到合適的命題素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英語原創(chuàng)命題要求盡量采用真實、地道、典型的當代英語素材,而且素材內(nèi)容要健康,主題不超出《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主題范圍,國外英文網(wǎng)站是能滿足這一要求的重要來源之一。但很多老師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國外英文網(wǎng)站,特別是那些大牌門戶網(wǎng)站,并不容易進入。其實,與那些大牌網(wǎng)站相比,這種小眾網(wǎng)站不僅更容易進入,在百度中輸入英文關鍵詞就能找到,而且其收錄的文章內(nèi)容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符合命題要求。比如,2019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Ⅲ完形填空這篇文章,無論是從內(nèi)容還是篇幅上來看都比較符合命題要求,改編的難度也不大。
2.選擇命題材料一般會考慮四個因素:文體、主題、長度與難度。如果這四者均合適,就可以進入改編程序。本文是一篇記敘文,是高考英語完形填空的常用體裁;話題屬于考綱24 個話題中的“科普知識與現(xiàn)代技術”(Popular science and modern technology);長 度300 詞多一點,基本上符合《考試說明》中“高考英語完形填空文章約250 詞左右”的要求;其閱讀難易度指數(shù)(Flesch Reading Ease)為61.0,處于高考英語閱讀材料的平均水平(近年來,高考英語全國卷閱讀材料的平均難度在55~65 之間),稍作改編便可滿足完形填空的難度要求(65~70)。所以,這是一篇比較理想的完形填空原始材料。
3.材料的改編是命題中重要的一步。由于命題對材料的主題、長度、難度均有特殊要求,找到一篇不經(jīng)改編就能用的材料絕對是小概率事件。改編的基本形式有3 種:刪除、替換與添加。刪除主要解決長度問題,替換主要解決詞匯問題,添加必要時用來解決銜接問題(比如2019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Ⅲ完形填空中的“in Norway is situated between several mountains”)。
在命題實踐中,材料改編不僅僅是簡單的增刪與替換,有時還需要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從新的角度對材料進行跨段合并。比如,在2019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Ⅲ完形填空改編的過程中,原文的第一段與第三段合并,第二段與第五段合并,原文的結構因此被改變。關鍵是,結構改變后的文章仍然自然、流暢,邏輯清晰,前兩段講安裝反光鏡之前的事,后三段講安裝反光鏡之后的事。
為了讓考生在文段的開頭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完形填空的首句一般不挖空。2019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Ⅲ完形填空雖然首句挖了空,但其意義仍然相對完整,挖空的部分實際位于破折號之后。
完形填空的實質(zhì)是補全文本缺失的信息,補全的依據(jù)是挖空后的文本所能提供的信息以及考生已有的有關話題知識。為此,完形填空的挖空一般要求空距不少于7詞(2019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Ⅲ完形填空平均空距約為10.4 詞,最小空距為3 詞,最大空距21 詞,其中空距為3 詞的地方跨了段),其背后真正的意圖是“必須保證挖掉的信息能夠從文本的其他部分推斷出來”。比如:在文本“Patrick used to be a teacher.”中,不能挖掉“teacher”,因為挖掉“teacher”后,在剩下的文本中找不到提示這一信息的任何線索。但如果將文本擴充為“Patrick used to be a teacher.He once taught in a primary school in the countryside.”,就可以挖掉“teacher”了,因為第二句中的“taught”為挖掉的信息提供了足夠的線索。2019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Ⅲ完形填空第41 題的“nearly”之所以可以挖空,是因為前面的“from late September to mid-March”包含了這個詞的全部信息。從9 月下旬到次年的3 月中旬,正好是“將近6 個月”。
選項由試題的正確答案和干擾項組成,是完形填空題的核心構件。干擾項的編寫與設置不僅直接決定了題的難度、效度和信度,而且還能折射出命題者在語言測試方面的價值取向。2019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Ⅲ完形填空的干擾項設置至少傳達出以下信息:
1.語言意義而非語言形式
20 世紀初,符號學把語言的研究分為語形學、語義學、語用學三個部分。語形學研究符形之間的關系,而不涉及意義問題;語義學研究符形與符號對象之間的關系,也就是研究符號的意義問題,或者說,研究符號通過符形所傳達的關于符號對象的訊息;語用學研究符形、對象以及符號情境之間的關系。這里的“語言形式”指語形學研究的內(nèi)容,即語言的語法形式與結構,“語言意義”指語義學研究的內(nèi)容。
在高考英語試題的四個部分中,“完形填空”被納入“語言知識運用”,與過去的“單項填空”和現(xiàn)在的“語法填空”同屬一個類別,所以不少人認為“完形填空”也是考語言形式(語法),或者說可以考語法。2019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Ⅲ完形填空的選項設置再次表明,高考英語完形填空考查語言意義而非語言形式。
判斷一個題的考點是什么,主要看選對這個題的依據(jù)是什么。2019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Ⅲ完形填空20 道題的正確答案都只能依據(jù)上下文里的相關信息和行文邏輯得出,而這些都是語言意義,與語言形式(或者說語法)沒有任何關系。第41 題選“nearly”,是因為只有它準確描述了“從9 月下旬到次年的3 月中旬”與“6 個月”之間的關系;第42 題選“notice”,是因為其他3 個選項填進去都與常識及邏輯不符。如此一以貫之,沒有例外。
2.選項編寫的“雙同”原則
編寫干擾項的目的是將試題的正確答案有效隱藏于具有共同特征的其他選項當中,以實現(xiàn)預設的測試目標。要使隱藏“有效”,“共同特征”是關鍵,所以才有了“雙同”原則。
選項的共同特征包括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兩個方面。首先,為了排除語言形式對選擇的干擾,保證測試聚焦于語言意義,完形填空選項的編寫在語言形式上有“同形”的要求,即每道題的4 個選項都只能是同一語法形式的4 個不同的詞,而不能是同一個詞的4 種不同形式(如“A.make B.makes C.making D.made”),這樣就完全排除了語言形式在考生選擇時的區(qū)分作用。比如第51 題的4 個選項全是名詞,第52 題的4 個選項全是動詞過去式,第58 題的4 個選項全是由名詞加分詞構成的形容詞。不僅如此,每個選項與其前后的搭配無論在形式還是意義上就其本身而言都是成立的,比如第48 題的4 個選項“repair,risk,rest,use”都可以和前面的“put to”搭配,將第43 題的4 個選項代入文中就其本身而言都不違背常識。除此以外,“同形”還要求每題4 個選項的長度(詞數(shù))相同,結構相同(特別是短語,比如A.calmed down B.stood up C.rolled over D.run off 都是“動詞+副詞”結構)。
其次,每個題的4 個選項在語言意義上要求“同場”,即同屬一個語義場。語義場是個語言學概念,指在同一個語義系統(tǒng)中在共時條件下若干個具有共同義素的義位聚合起來的聚合體。比如第42 題(fear,believe,hear,notice)都是人的動作行為,第43 題(empty,blue,high,wide)都可以描述天空的某個屬性,如果把“heavy”代入文中就不“同場”了。跟“同形”一樣,“同場”的目的也是為了隱藏更有效。
3.既考語言知識,也考非語言知識
解答完形填空題的前提是認識選項中的詞,這屬于語言知識當中的詞匯知識。但有時候僅有詞匯知識是不夠的,比如第43 題,如果你認識所有的詞,但不知道“艷陽高照時天空是藍色的”這一常識,你也選不對;第51 題,如果你沒有光照的基本常識,你有可能會選擇“hall”“l(fā)ibrary”。這一點在2019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Ⅲ完形填空中并不突出,但實踐中這種因為缺乏話題知識而誤選的例子很多,所以學生平時應盡量擴大知識面、多食人間煙火,這對其快速準確解答完形填空題至關重要。
4.語用—語義測試的新高度
2019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Ⅲ完形填空第54 題的4 個選項分別是“拍照、做筆記、照顧、抓緊”。為什么答案只能是“拍照”?為什么“互相照顧”(taking care of each other)或者“彼此抓住對方”(taking hold of each other)不對?這里涉及的就是語言的得體性?!暗皿w性”指某個詞的運用是否符合特定交際環(huán)境、交際目的以及交際文化的要求。本小題所在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表達小鎮(zhèn)居民在廣場上享受好不容易得來的陽光的快樂心情,因此段落內(nèi)的每個詞、句子都需要服務于這一交際目的?!芭恼铡笔乾F(xiàn)代人表達愉悅心情的慣常行為,因而能很好地服務于這一交際目的,“照顧”或者“抓住”則不能,因為二者都暗示環(huán)境中有某種潛在的危險,而這一暗示無助于本段所致力于渲染的祥和氛圍。
完形填空是英語測試中的常用題型,但無論是教師命題還是學生復習備考,人們對這一題型仍存在很多的誤解。打開時下林林總總的英語復習資料,像“A.make B.makes C.making D.made”這樣的完形填空選項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說明不少人仍然認為完形填空是考語法的。很多研究試題的專家仍熱衷于按詞性統(tǒng)計選項,比如某個完形填空題考查了多少個名詞、動詞等,這種所謂的研究無論對教師命題還是學生備考都毫無意義。很多考生在做完形填空題時,不按做題要求“先通讀全文”,不重視對文章內(nèi)容的宏觀把握與理解,把太多的時間花在了選項的比選上。本文以2019 年高考英語全國卷Ⅲ完形填空為例,通過“解剖麻雀”的方式全景式地揭示了完形填空的成題過程和設題玄機,對澄清認識誤解、矯正命題以及精準備考應該有所幫助。
根據(jù)完形填空的挖空原則,完形填空的答案實際上隱藏于原文的上下文中,完形填空考查的關鍵能力是根據(jù)上下文推斷缺失信息的能力。為了訓練考生的這種能力,建議教師回歸完形填空的“初心”,采用“填空法”來強化考生的這種能力。具體做法:去掉完形填空的選項部分,讓學生根據(jù)上下文真正地填空。由于沒有選項可以依賴,學生只能通過上下文揣摩挖空處所缺失的信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學生會逐步養(yǎng)成重視上下文和對文章的整體理解的習慣,慢慢改掉對選項的過度依賴。如果學生覺得難度太大,開始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降低難度;而且填空不僅限于英語,漢語也可以。經(jīng)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后,教師再把選項發(fā)給學生。這時學生會發(fā)現(xiàn),完形填空比他們想象得要容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