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樂遠
“語言的基礎是詞匯?!保◤堉竟皬臄盗可峡?,在九百個古漢語常用詞中,虛詞僅有三十來個,絕大多數都是實詞;從在句中的地位來看,一句話的主干成分,都由實詞充當;從掌握的難度上看,虛詞的特點和用法固然不易了解,但反映復雜事物概念的實詞,變化更多,更不易弄懂記住。因此,幫助學生掌握實詞是提高他們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也是文言文詞匯教學首先要抓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保ɡ畋3酢段难晕慕虒W法》)。
文言文實詞的考查不僅直接體現在推斷詞義題上,還間接體現在文言翻譯題中。對于即將步入高考考場的同學們來說,文言實詞的復習著實是一項繁重的任務。因為從歷年的高考真題來看,考查的范圍比較廣,要求考生除了熟悉課標規(guī)定的120 個常用實詞的具體含義外,還需拓寬視野,擴大詞匯量,并在復雜多變的語境中,努力探尋文實詞詞義推斷的基本規(guī)律。我們以歷年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和中國古代文獻經典名篇為例,講解高考文言文實詞詞義推斷的基本策略。
一、借助同義詞語推斷法。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兩個(或兩個以上)詞連用,表達同一個意思??忌梢越柚S脤嵲~的詞義來推斷另一個較為生疏實詞的詞義。
二、借助反義詞語推斷法。在文言文中,還經常出現意思相反或相對的兩個詞連用,表達相反或相對的意思??忌梢越柚粋€實詞的詞義來推斷另一個實詞的詞義。
三、借助成語推斷法。成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代漢語,保留著文言文的古雅。在文言文閱讀中,我們可以借助成語——這個現代社會的活化石來推斷文言實詞的詞義。
四、借助現代漢語推斷法。“現代漢語是通曉古代漢語的一個關鍵……古語與今語是相聯系著的,不知今就不能知古,惟其能相互比較,才能由今語以通古語。”(周祖漠)
五、借助古代文化推斷法。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一個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里。德國語言學家威廉·洪堡特早就說過:“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象?!蔽难晕淖鳛橹袊糯鐣畹妮d體,文言和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集中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習俗和社會風貌。不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就不能真正理解文言文。
“親炙”是個古語詞?!掇o?!罚河H炙謂親身受到教益?!睹献印けM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況于親炙之者乎?”朱熹注:“親近而熏炙之也?!薄都t樓夢》第一百十五回:“久仰芳名,無由親炙?!薄冬F代漢語詞典》釋“親炙”:直接受到教誨和傳授。“炙”屬會意字,小篆字形為肉在火上烤。作名詞為烤熟的肉。成語有膾炙人口、殘羹冷炙。由烤肉推廣為一般的烤。由炙烤比喻受熏陶、影響。
趨庭:袖手低頭,碎步疾行,恭敬地快步走過庭前,以示敬畏。語出《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 ’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說話沒有依據)?!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立身沒有準則)。’鯉退而學禮?!焙笫缹⒆映懈附谭Q為“趨庭”。作為典故,“趨庭”“鯉對”“庭對”都指子女接受父親的教誨。王勃的《滕王閣序》里說“他日趨庭,叨陪鯉對”。
黔首:百姓?!墩f文解字·黑部》說:“黔,黎也。從黑今聲。秦謂民為黔首,謂黑色也?!鼻卦t令稱百姓為“黔首”,是由于秦為水德,水德尚黑。平民以黑巾裹頭,故名。
丁憂: 遭遇父母的喪事?!稜栄拧め屧b》:“丁,當也?!笔窃夥?、遇到的意思。據《尚書·說命上》:“憂,居喪也?!彼?,古代的“丁憂”,就是遭逢居喪的意思。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薄抖Y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p>
黥,古代在人臉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罰。城旦是秦漢時的一種刑罰名。秦服四年兵役,漢確定其刑期為五年,夜里筑長城,白天防敵寇(站崗)。
六、借助鄰詞推斷法。就是運用同義復詞偏義復詞知識,借助鄰近詞語含義推斷,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七、借助具體語境推斷法?!耙黄难晕氖且粋€整體組織,字、詞、句、段是其中的個體成員,處于整體中而發(fā)揮應有功能作用。在構成一篇文言文的字、詞、句、段中,句、段相對于字、詞而言可以成為具體的語境。其中,句是文言文中最基礎的語境?!保ɡ钫墩摳咧形难晕牡恼Z言學習》)推斷文言實詞詞義,要求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
八、借助已學課文驗證法??季V都以課本為依據,文言文知識點大多來源于教材,考試時,可以借助學過的課文例句加以驗證。同時根據所在語境,就很容易推斷出文言詞的意義。
聯系學過《六國論》“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與:結交。
3.遂受而籍之以歸(2013年北京卷)
當然,文言文實詞推斷的方法還有:字形推斷法(依據字形判斷意義)、語音推斷法(以聲求義)、句子成分分析法(依據詞語在句子中的成分判斷詞性和意義)、句式結構分析法(根據文言句式特點判斷詞性和意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