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 琳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82)
乳腺癌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屬于惡性腫瘤的一種,相關調查研究表明,乳腺癌在女性惡性腫瘤中的發(fā)生率為22.8%左右,病死率在癌癥總病死率的14.1%[1]。目前,全身化療是對TNBC患者實施治療的主要方法,其中最常用的藥物為紫杉類和蒽環(huán)類藥物,但是較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耐藥性以及疾病復發(fā)的情況[2]。本文主要對轉移性三陰乳腺癌患者接受吉西他濱與鉑類藥物聯(lián)合治療的價值作分析,報道如下。
1.1 基本資料:選取轉移性三陰乳腺癌患者6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時間為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根據(jù)其就診時間差異分組,30例為一組。所有轉移性TNBC患者均為女性,且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本次研究。實驗組中,年齡均值為(53.69±2.10)歲,病程均值為(4.85±1.56)年。對照組中,年齡均值為(53.71±2.03)歲,病程均值為(4.86±1.60)年。轉移性TNBC均接受穿刺細胞學檢查確診,兩組轉移性TNBC患者進行基本資料的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化療方案治療,即在患者化療的第1、8天,以靜脈滴注的方式,持續(xù)給予患者4 h 500 mg/m2的治療;吡柔比星在化療第1天,以靜脈滴注的方式用藥,劑量為50 mg/m2;環(huán)磷酰胺,在化療第1、8天,以靜脈滴注的方式給藥,劑量為500 mg/m2。實驗組:實施吉西他濱與鉑類藥物聯(lián)合治療,在化療的第1、8天,給予患者吉西他濱靜脈滴注干預,劑量為1000 mg/m2,在30 min內完成滴注;鉑類藥物采用奈達鉑,在化療第1天,以靜脈滴注的方式給藥,藥物使用量為80 mg/m2。兩組轉移性TNBC患者均以21 d作為1個治療的周期,其均接受2個周期以上的化療。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治療的療效、不良反應進行觀察分析,療效主要包括CR(完全緩解)、PR(部分緩解)、SD(穩(wěn)定)、PD(進展),疾病緩解率=CR率+PR率,治療有效率=CR率+PR率+SD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軟件,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實驗組疾病緩解率、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轉移性TNBC患者療效對比
2.2 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概率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均在可耐受的范圍內,在實施化療的過程中,未有患者出現(xiàn)死亡的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轉移性TNBC患者不良反應對比[n(%)]
乳腺癌在分子生物學、病理學以及臨床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異質性,為不同乳腺癌患者實施不同方法進行治療,其反應性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若乳腺癌患者的激素受體為陽性,且腫瘤分化較好,則為其實施內分泌治療,即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若患者的激素受體為陰性,則其乳腺癌分化較差,患者的腫瘤細胞較易出現(xiàn)轉移的情況,為其實施內分泌治療難以的較好的效果。TNBC是乳腺癌的一種,患者無Her-2、PR、ER表達,TNBC患者與其他乳腺癌患者相比,其預后較差,且患者在短時間內即存在較高的復發(fā)率,容易在患者的內臟中發(fā)生轉移[3]。
NBC患者,其DNA損壞修復機制較差,為患者實施內分泌治療以及靶向治療,難以獲得較好的效果。臨床為TNBC患者實施疾病治療中,應用紫杉類和蒽環(huán)類藥物進行治療,雖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患者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較易出現(xiàn)耐藥的情況。大量研究顯示,TNBC患者接受鉑類藥物和烷化劑進行治療,具有較高的敏感性。
吉西他濱屬于抗代謝藥物的一種,其是阿糖胞苷類似物,是一種細胞周期抗腫瘤藥物,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其能夠以嘧啶核苷酸磷酸化酶的相關作用,對處于DNA合成期的腫瘤細胞進行殺傷,同時可對細胞增殖中G1期過渡至DNA合成期的過程進行阻斷,與DNA末端進行結合,使得DNA停止合成,起到腫瘤抑制的作用[4]。奈達鉑是鉑類藥物的一種,其與雙功能烷化劑較為相似,能夠對DNA復制進行抑制和干擾,且可與胞質蛋白以及核蛋白進行結合,促進細胞的凋亡,損傷細胞膜上的相關結構,起到抗癌的作用。
綜上所述,吉西他濱與鉑類藥物聯(lián)合在轉移性TNBC患者治療中應用,可以提高患者治療的療效,且不會增加TNBC患者的不良反應概率,安全有效,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