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娟
(丹東市振安區(qū)醫(yī)院手術室,遼寧 丹東 118001)
乳腺癌是一種常見的女性腫瘤類型,手術是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方式,由于擔心術后外形的改變及對手術效果的憂慮,大多患者在手術前均會存在焦慮等負面情緒,這種負性情緒會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從而影響手術的效果[1]。傳統的術前訪視是由麻醉醫(yī)師完成,主要評估患者對麻醉方案的耐受程度。本研究旨在探討術前訪視護理干預對乳腺癌切除術患者術前焦慮的影響,以期為行乳腺癌切除術患者的護理提供臨床實踐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行乳腺癌切除術的106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原則及隨機數字表法將10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53例)和觀察組(n=53例)。對照組年齡30~60歲,平均年齡(51.36±3.32)歲。觀察組年齡30~60歲,平均年齡(51.38±3.34)歲。對照組及觀察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手術方式、病情等臨床資料通過統計學軟件分析,統計結果均顯示P>0.05,表示兩組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對照組施以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做好術前準備、健康宣教等。觀察組施以術前訪視護理干預,具體如下:首先查看手術通知單,并將患者的姓名、床位、病房號、住院號、麻醉方式、手術名稱填在術前訪視單上。在手術前一天下午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干預。訪視的內容主要有核對患者的月經史、藥物過敏史、傳染病史、各項生化指標檢測結果等。同時與手術醫(yī)師溝通,了解患者的麻醉方式及手術方式,與手術醫(yī)師共同討論手術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并制定相應的護理應對方案,從而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同時與患者的責任護士進行溝通,以了解患者的理解接受能力、認知能力及心理狀態(tài),以采取更為有效的溝通交流方式。在病房進行訪視時,首先向患者進行自我介紹,告知患者自己在手術過程中充當的角色,并將手術醫(yī)師、麻醉方式、手術所需的時間等詳細的告知患者。然后將術前訪視單發(fā)放給患者,訪視單上包含了手術室的介紹、手術儀器設備、術前準備事項及術中、術后注意事項等。在訪視過程中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對擔心手術風險及麻醉風險的患者,耐心的向患者解釋手術的優(yōu)越性,并詳細解釋患者手術后可能出現的不適,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恐懼,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機制。
1.3 觀察指標: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量表)比較兩組研究對象干預前后焦慮狀態(tài)改變情況。SAS量表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狀態(tài)越嚴重。
1.4 統計學處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數據處理以及數據分析均使用統計軟件SPSS20.0進行,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的統計方法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的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P<0.05則表示統計結果有意義。
護理干預前,對照組及觀察組的SAS量表評分分別為(63.53±4.41)分、(63.59±4.46)分,經t檢驗,護理干預前,對照組及觀察組的SAS量表評分統計結果顯示無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對照組及觀察組的SAS量表評分分別為(52.18±3.64)分、(40.24±3.11)分,經t檢驗,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SAS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手術前,大多患者均存在焦慮心理,且這種焦慮心理會隨著手術時間的推進而加重。行乳腺癌切除術的患者,由于擔心手術會對女性外觀造成影響,更容易出現焦慮心理,部分焦慮癥狀較重的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后由于緊張會出現血壓持續(xù)增高現象,甚至會導致手術的中止,嚴重影響手術的效果[2]。因此做好乳腺癌手術患者的術前訪視,實施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顯得尤為必要。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前,兩組研究對象的SAS量表評分均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SAS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結果表明,術前訪視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狀態(tài)。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手術對于患者而言屬于一種強烈的應激,因此會通過交感神經的作用,使患者出現焦慮情緒[3]。而通過術前訪視護理干預,可建立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信任感,同時通過訪視過程中對手術環(huán)境、手術醫(yī)師、手術器械設備等的介紹,降低了患者的陌生感,使患者的心情得以放松,從而以一個最佳的狀態(tài)接受手術治療。
綜上所述,在乳腺癌切除術患者中施以術前訪視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前焦慮狀態(tài),對提高手術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