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
(渤海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職工醫(yī)院,遼寧 葫蘆島 12500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近10年來,我國與歐洲國家患病率相同,均為0.4%左右。AMI死亡患者,2/3死于院外。因此,對AMI患者進行及時、準確的院前救護,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1-3]。本文著重闡述對43例AMI院前救護的經驗和體會。
1.1 一般資料:43例中男性41例,女性2例,年齡最小50歲,最大78歲;60歲能上能下43例,部隊離退休干部36例,在職和地方人員7例。
1.2 誘發(fā)原因:43例AMI中,過勞誘發(fā)24例,情緒激動和精神緊張11例,飲酒飽餐3例,不明原因3例,發(fā)病后自含硝酸甘油、消心痛、心痛定片、救心丸等其中一種藥者39例。
1.3 搶救地點與技術操作:①搶救地點:臥室、衛(wèi)生間、廚房、客廳、菜地、池塘邊等地。②技術操作:肌內注射、靜脈穿刺、靜脈切開、心電監(jiān)護、導尿、氣管插管、給氧等。
1.4 治療:①迅速解除心前區(qū)疼痛:用杜冷丁或罌粟堿肌內注射,無效再含硝酸甘油一片;②持續(xù)低流量給氧;③迅速建立靜脈通道:用擴張血管和疏通微循環(huán)藥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參注射液或硝酸甘油加5%葡萄液;④糾正休克,可適當補充血容量;用阿拉明加多巴胺于10%葡萄糖中靜滴,并酌情調整滴速,嚴重休克患者加5%碳酸氫鈉;⑤遇有高血壓可用硝普鈉或加多巴胺于葡萄糖鹽水中慢滴;⑥改善心肌代謝用G-I-K;⑦為防心率失常,不論有無室性早搏,一般用利多卡因肌內注射或利多卡因加5%葡萄糖液靜滴;⑧心力衰竭者取半臥位,間歇吸入通過70%酒精的氧氣;⑨及時進行心電監(jiān)護,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1.5 發(fā)病搶救時間:我們在接到呼救電話5~7 min緊急出動,外出搶救路程從1~20 km。院前搶救持續(xù)時間最短10 h,最長82 h,平均22 h,待病情穩(wěn)定后運回本院住院治療,結果是39例痊愈,2例在院前猝死,2例入院后24 h突然心跳呼吸驟停,搶救無效死亡。
院前搶救AMI患者的成功率不僅與患者的病情、醫(yī)師的業(yè)務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也于急診護士牢固的急救意識、嫻熟的搶救技術和忙而不亂的應變能力以及醫(yī)護間密切的配合有著重要關系。
2.1 院前搶救:搶救箱中的一切急救藥品、器材要做到定品種、定數量、定位置、定期檢查,使之保持性能良好,時刻處于“臨戰(zhàn)”的備用狀態(tài)。急診護士除必須樹立牢固的急救意識外,還要做到嫻熟地使用搶救器材,并掌握搶救藥物的性能、用法、劑量、名稱及別稱,對搶救藥物和器材的放置位置了如指掌,以便能在緊急情況下不貽誤搶救時機[4-5]。
2.2 搶救中要技術嫻熟、密切配合:院外搶救受到條件和環(huán)境的限制,醫(yī)護人員往往是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進行搶救。例如我們在2016年10月的一天晚上7點左右搶救了一位78歲高齡的老紅軍。當急診護士趕到患者家中時,老人在床上不能平臥,依靠在警衛(wèi)員身上大口喘氣,干休所醫(yī)師、護士對建立靜脈通道束手無策,患者的血管無法穿刺,僅有的一、二條也硬如鋼索,經驗告訴護士,這樣的血管是無法保證搶救的,那么只有行靜脈切開,因患者強迫體位,兩腳下垂于床沿,護士就在昏暗的燈光下,跪在地上為患者行內踝前靜脈切開術,嫻熟的技術贏得了搶救時間,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同時,院外搶救一般只有一個醫(yī)師,一個護士,因搶救緊急,護士執(zhí)行的多是口頭醫(yī)囑,有時,一次搶救的口頭醫(yī)囑就多達幾十條,這就要求急診護士在搶救中能夠迅速、沉著而準確地執(zhí)行口頭醫(yī)囑,密切配合醫(yī)師進行搶救,這也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重要條件[6-7]。
2.3 注意搶救后的護送: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要安全護送進醫(yī)院,對進一步提高搶救成功率十分重要,因此,轉送醫(yī)院途中的護理,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某些情況下,在現(xiàn)場病情穩(wěn)定,但轉送途中不注意,也往往會前功盡棄,因而轉送全過程中要始終讓患者處在嚴密監(jiān)護下進行,注意觀察示波器上的波形、血壓、呼吸、脈搏及意識等,觀察輸液情況,如針頭是否阻塞、針管是否折疊、輸液靜脈近心端有無受壓等都值得注意[8-10]。
我院院前搶救AMI 43例,并發(fā)癥為20.9%,較文獻報道的老年組66.8%要少;本組院前猝死率為4.6%,住院病死率為4.6%,較之文獻報道的院前猝死率75%和住院病死率11.2%~13.7%要低,說明及時、準確的院前救護,對進一步提高AMI的搶救成功率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