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倩
金秋9月,收獲的季節(jié),首都德育工作也迎來了豐碩的成果。
21日上午8點,北師大二附中篤志會堂座無虛席,來自首都大中小幼學校的校長、園長及教師代表共26人,現(xiàn)場講述“我/我們的育人故事”。溫暖感人的故事,鏗鏘有力的聲音,直擊現(xiàn)場300余位聽眾的內心。
帶著感動、震撼,記者走進幕后,發(fā)現(xiàn)活動背后更多的故事。
與時代共進,發(fā)出首都德育之聲
此次活動是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成立后首次開展的全市層面的活動。這是一次“普通”的活動,講的都是發(fā)生在學校和教師身邊的真實故事,甚至是日常教育教學中的小事;但又是一次“不普通”的活動,既有高度——深入貫徹全國和北京市教育大會精神,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德育講話精神,同時又有溫度——通過講述學校集體和教師個人在“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教育實踐中的鮮活生動的育人案例和故事,回應一線育人工作者的呼聲,滿足學校教師在思想政治引領和專業(yè)化發(fā)展方面的需求,使德育工作更接地氣。
2019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北京市教育大會精神的一年,同時又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樣重大的歷史時刻,首都教師發(fā)出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獨特聲音,是表達首都教師隊伍的政治覺悟、誠摯愛國熱情和育人見解,為新中國70華誕奉獻的‘德育賀禮。同時也是對總書記‘構建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工作指示的深切回應?!北本┦袑W校德育研究會會長關國珍說。在北京市教育系統(tǒng)共同營造“我和我的祖國”愛國主義教育的濃厚氛圍的背景下,研究會成立之初就把這次活動作為年度重點工作之一,在市教工委和市教委領導的支持下,積極謀劃實施。
研究會將此次活動的主題確定為“甘當引路人,為國育人才”,以57所基地校(園)為主體,深挖學校的育人故事,聚焦育人目標,凝練育人經驗,展示立德樹人成果,推出新時代育人楷模。
深入一線調研,幫助學校講好故事
此次活動為首都不同學段的德育工作者搭建了一個展示和分享的平臺,活動共收到來自北京市16個區(qū)及燕山地區(qū)的征文260余篇,參與學校80余所,涉及大中小幼各個學段。教師們精彩展示的背后,離不開研究會的深入調研和精耕細作。
談到為什么采取講故事的形式,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副會長、北師大二附中黨委書記申敬紅說:“我們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每所學校都積累了行之有效的育人經驗,很多學校都有類似的教師講述育人故事的活動,所以這種形式具有廣泛的基礎?!?/p>
有了基礎,選擇什么樣的故事、怎樣講好、展示好,就成為關鍵問題。為了讓這些故事能在更大程度上發(fā)揮感染力,為了讓活動能在時空上持續(xù)產生影響力,研究會在做好頂層謀劃的同時,積極走進基地校(園)進行調研,并聽取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分管副會長的建議,在內容的挖掘、主題的延伸和展示環(huán)節(jié)的落實等方面,都進行了反復調研和不斷調整,力求達到完美的呈現(xiàn)效果。
明確講什么樣的故事。關國珍會長多次在基地校(園)調研中強調,要講好育德的故事;要重點講育人落地的故事,即育人行為產生影響力的故事;要講與時俱進的故事,側重于新時代教師潛心育人、匠心育人的故事。
明確怎樣講故事。針對走訪中發(fā)現(xiàn)的共性問題,即故事偏碎片化,缺乏系統(tǒng)的梳理和深度的提煉,關會長提出建議,要精耕細作,挖掘故事背后的深意,把單個的案例講厚,使其感染人、影響人,并體現(xiàn)學段的特點。在幫助學校和教師完善故事內容的同時,研究會還不斷優(yōu)化演講主題。最初擬定的主題是“講述我的育人故事”,然而研究會在走訪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校育人故事的主角并非只是某一個教師,其成功實踐折射出的是一個團隊的努力和付出。于是,在師大二附中召開的育人故事演講預備會上,研究會成員經過討論后形成共識:將“我”的內涵擴大,由點及面,變“我”為“我們”,既有體現(xiàn)教師個體的“我”的育人故事,也有聚焦學校團隊的“我們”的育人故事。
確保將故事展示好。為保障此次活動的高質量完成,在半年多的籌備期內,研究會召開了多次協(xié)調會議,反復討論活動方案,敲定每一個細節(jié)。此次活動的承辦方之一——北師大二附中,更是舉全校之力,從教師到學生都發(fā)動起來,共同參與到此次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中。
在研究會的指導下,在基地校的幫助下,在師大二附中的主動作為下,此次活動從內容的選擇到主題的優(yōu)化,再到活動的組織、氛圍的營造,都實現(xiàn)了立體化呈現(xiàn),為學校和教師講好育人故事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發(fā)揮頭雁作用,
推動首都德育工作一體化發(fā)展
“我們一直希望發(fā)揮基地校(園)的頭雁作用,這次活動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希望這些教師分享的故事能變成一個營養(yǎng)庫,滋養(yǎng)更多學校教師的成長?!北本┦袑W校德育研究會副會長謝春風表示。
首都大中小幼德育工作者同臺講述育人故事,是此次活動的一大亮點,也是創(chuàng)新之舉。而聚焦銜接,則是這次活動中講述的故事所圍繞的主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將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此次活動以基地校(園)為主體,既有來自幼兒園、小學、中學和高校不同學段的教師代表,也有來自一貫制學校的教師代表,他們以生動的案例闡釋了基層學校鮮活的一體化德育實踐。
這里,有通過課程教學改革,涵養(yǎng)學生品格的實踐探索。北京市海淀區(qū)實驗小學的歷史老師程潤,通過開設“長征”校本課程、組織“大視野 新長征”等系列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北京市八一學校附屬玉泉學校黨總支書記、北京市八一學校副校長劉榮鐵,帶領團隊積極開發(fā)地域資源,建立“三山五園”課程體系,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中國音樂學院思想政治理論部教學主任佟怡,呈現(xiàn)了學校如何將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高等藝術教育相融合,培養(yǎng)“為人民而歌”的人民藝術家的創(chuàng)新性做法……
這里,有以愛育愛,鑄魂育德的故事。北京市豐臺區(qū)第一幼兒園的劉明艷老師,從教13年來,積極研究幼兒心理,進行個性化教育,擁有100把打開孩子們心鎖的“鑰匙”;北京市昌平區(qū)天通苑學校的鄒偉老師,用智慧、包容與愛心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最終將“糟糕透了”的班級變?yōu)椤熬蕵O了”的班集體;北京市第八中學的劉慧敏老師,以“守拙、養(yǎng)慧、坦然”為關鍵詞,分享了自己對師德、師愛的理解;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王向明教授,在36年的教學生涯中,始終以“敬業(yè)”精神嚴格要求自己,培養(yǎng)學生良正的人格……
從幼兒園教師到大學教授,從30歲的青年教師到近60歲的老教師,從一線班主任、學科教師到校長、書記,他們用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一段段至情至深的文字,詮釋著首都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情懷;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答了總書記提出的“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
故事有結尾,育人沒有終點。無論是講述者,還是傾聽者,都被故事中蘊含的教育情懷、教育智慧和教育力量感動著。活動結束后,很多校長、教師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紛紛表達了參加此次活動的感受。
這是一次立德樹人的盛會,一個個美麗的育人故事凝聚著首都教育者生動的育人實踐,讓聽者感受到教育的魅力;一聲聲振奮的集結號,讓聽者感受到教育的溫暖,喚起教育工作者使命與擔當?shù)暮肋~;一首首優(yōu)美的贊歌,激起首都教育工作者為祖國謳歌,為新時代奮進的澎湃心潮。
——王歡(北京市東城區(qū)史家小學校長)
借助這個平臺,我們不僅了解了其他小學先進的管理經驗,同時能夠貫通起來去看幼兒園、中學和大學,讓我們能夠站在新時代的角度,看我們現(xiàn)在的德育工作。
——劉昕(北京市西城區(qū)奮斗小學校長)
感謝德育研究會搭建的平臺,讓我能夠將20年的育人工作進行總結和梳理,做一番發(fā)自肺腑的表達。參與的全過程,也是自我檢驗、自我評價的全過程。
——劉慧敏(北京市第八中學教師)
教育是需要這種感動的,它能讓我們更好地審視自己的內心,明白自己的使命。講述者都是我們身邊的老師,很有示范性,也很有榜樣引領作用。
——夏瑩瑩(北京市朝陽區(qū)實驗小學教師)
這是來自教師的聲音,這聲音對每一位從德育工作者來說,是激勵,是鞭策,是期望,更是責任。首都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關國珍會長表示,今后,研究會將進行更多促進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建設的有益探索和實踐,力求畫好新時代更大更美的育人“同心圓”。
編輯 _ 湯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