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一小學讓學生頭戴“金箍”(腦機接口頭環(huán))上課以監(jiān)控是否走神的新聞燃爆各大媒體,也撩撥社會大眾的敏感神經(jīng),一時被推至風口浪尖,引發(fā)軒然大波,幾乎一邊倒的反對之聲此起彼伏。有人質(zhì)疑注意力指數(shù)算法的準確性和監(jiān)測的有效性,有人擔心長期使用會影響學生健康發(fā)育,有人懷疑高昂售價背后隱藏的利益鏈問題,還有人指出走神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不應被監(jiān)視,等等。其實,備受關注和廣泛熱議的背后反映了人們對于新興技術在教育領域中應用的謹慎態(tài)度和倫理關懷。
從倫理視角看,教育是一項道德的事業(yè),尤其是在未成年孩子面前,其倫理負載程度要求更高。這就決定了“金箍”這類“黑科技”在教育中的應用問題絕不僅僅是簡單的“能不能”問題,歸根結(jié)底還是倫理層面的“該不該”問題,必須進行全面而深入的道德反思和倫理審視。就像“金箍”給學生念咒一樣,反過來,我們也該給“金箍”行為本身念念倫理方面的“緊箍咒”。
首先,違背教育倫理。教育本身要符合道德,是教育倫理價值取向的根本維度,只有合乎道德的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有道德的人。任何試圖用侵害學生身心健康和基本權(quán)利的方式或手段來達成目的的教育努力,無論其結(jié)果如何,其行為在一開始就走向了道德的對立面,使用“金箍”監(jiān)控學生就與教育的倫理訴求背道而馳。其一,迫于監(jiān)控壓力,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可能是偽裝的,教學反饋是失真的,有教師稱,戴上“金箍”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明顯增強,回答問題時聲音也格外洪亮,這容易助長學生形成表演性人格,妨礙其養(yǎng)成表里如一的道德品質(zhì),這是虛假的教育;其二,通過“金箍”的實時監(jiān)控來提高課堂抬頭率和參與度,而不是憑借先進的教育理念、鮮活的教育內(nèi)容、高超的教育藝術和獨特的人格魅力,無疑是一種本末倒置、違背常識的教育;其三,教育的對象是有意識、有情感、有思想、充滿無限可能性的人,而不是機器或小白鼠,過于依賴技術進行精確識別,將有血有肉的孩子及其行為簡化為冰冷的數(shù)據(jù)來追求教育的“精度”,而無視一個個朝氣蓬勃、活潑可愛、個性迥異的生命,這是缺乏溫度和人性的教育。
其次,損害學生健康。作為應用倫理領域的基本原則,無害原則(也叫善意原則)自然成為任何技術介入教育的首要原則。一切技術應用行為都應嚴格遵循不傷害學生和有利于學生成長的人道主義精神(科技向善),并將此視為權(quán)衡預期受益和潛在風險、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基礎。讓學生戴著“金箍”上課,雖美其名曰幫助孩子集中學習注意力,提高學習成績,實則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淪為反教育的投射與注腳。一方面,長時間佩戴“金箍”進行腦電波實時監(jiān)測可能會有生理方面的副作用,盡管生產(chǎn)商出面竭力澄清,頭環(huán)采用的是腦電圖檢測技術(EEG),不會對人有任何刺激,亦有教師表示沒有產(chǎn)生明顯的副作用,但學生反映長時間佩戴后會有頭部痛癢、煩躁不安和有束縛感;另一方面,當學生察覺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躲不過“金箍”法眼,又不能防止自己走神時,緊張、恐懼、焦慮、煩惱、壓抑之情難免淤積于胸,久而久之,可能導致學生心靈扭曲,甚至誘發(fā)多種心理疾病。究其本質(zhì),教育是成“人”的事業(yè),任何妨礙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技術應用和監(jiān)控行為,不管這一技術是如何先進,都該受到譴責和制止。
再次,扼殺孩子天性?;顫姾脛?、思維發(fā)散、想象力豐富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教育應該基于并促進這一天性,而不是罔顧甚至扼殺。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而出現(xiàn)走神,是由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決定的,屬于正常現(xiàn)象和教育常識。使用“金箍”監(jiān)控學生,杜絕須臾不可離的思想“出軌”和精力分散,追求整齊劃一式的全神貫注,是違背人性的,因為人類的特性就在于思想自由、不確定性和獨特性。也正由于此,人類才能變得如此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而成為萬物之靈?!敖鸸俊笨此破鸬搅朔乐箤W生走神、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但實際上卻抹去了學生之所以為人的本質(zhì)特點,澆滅了頓悟、靈光乍現(xiàn)、天馬行空這些創(chuàng)新的火種。長此以往,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凝滯,探索精神日漸式微,聰敏早慧者也可能擺脫不了“泯然眾人矣”的悲劇。而且,在“金箍”的監(jiān)視下,學生不敢有絲毫懈怠和放松,其自由被限制和剝奪,因為這把懸于頭頂?shù)倪_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掉下來。
最后,破壞親子關系。使用“金箍”實時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讓其時刻繃緊一根弦,很大程度上傷害了學生的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是對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律能力的極度不信任,難免激起學生的抗拒心理和反感情緒。更可怕的是,專注力得分情況除了實時傳送到老師電腦上,還會像考試成績排名一樣發(fā)至家長群,這可能會滋長一種惡性的競爭文化,破壞親子關系。因為,在很多家長的思想深處,注意力等同于學習成績,他們必然對此高度重視,紛紛對孩子念起“緊箍咒”,其后果便是孩子為了不在排行榜中墊底,把教室當戰(zhàn)場,視同學為對手,持續(xù)不斷地刷分。由是觀之,即便“金箍”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成績,充其量也只是應試教育的“幫兇”,而不是所謂的學習利器。當然,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行適當監(jiān)督是應當和必要的,但這種做法不僅難收家校協(xié)同育人之功效,還可能適得其反,破壞親情。
人、教育、技術三者間的和諧共生是任何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的核心要義和終極旨趣,所以“金箍”的教育應用要從倫理維度加以審視和理解,因為并非所有的應用行為都能得到合理辯護和公眾認可。令人警醒的是,就像“金箍”中部的LED燈能夠可視化呈現(xiàn)學生的注意力一樣,任何新技術的教育應用也都需要一組指示燈,以人性溫度指引技術精度:在可以應用的范圍充分釋放其價值(綠燈),在有風險的地帶三思而后行(黃燈),在不能應用的禁區(qū)不越雷池一步(紅燈)。總之,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教育的良性發(fā)展,除了要盡早摘下學生頭上的“金箍”外,更重要的是破除我們過于迷信技術的“心中賊”,不讓“黑科技”抹黑了教育,傷害了學生!
【向麟,湖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秦 巖
讀者熱線:010-62003489
投稿郵箱:zgdy_guanch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