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 楊超 張夢 吳丹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醫(yī)院手術室,攀枝花,617067)
擇期手術是臨床中占比較高的手術情況,本類手術患者術前準備相對充分,相關研究多見,但是較多患者因對手術存在明顯的心理應激等情況,導致術前存在睡眠狀態(tài)較差的情況,而休息狀態(tài)的欠佳對手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對擇期手術患者進行術前睡眠狀態(tài)的調整需求較高[1]。另外,負性情緒是手術患者尤其是初次手術患者表現(xiàn)極為突出的方面,且其與睡眠狀態(tài)相互影響,因此對擇期手術患者進行睡眠狀態(tài)及負性情緒的調整是術前的重點干預方面[2]。本研究就術前多形式溝通對對擇期手術患者睡眠狀態(tài)及負性情緒的影響進行研究與觀察,以為患者術前準備方式的選取提供參考依據,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攀枝花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擇期手術患者9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0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3.6±7.8)歲,手術種類:膽囊切除術患者17例,骨折手術患者14例,闌尾切除術患者11例,其他患者7例;文化程度:小學者4例,初中者20例,中專者11例,高中者8例,大專及以上者6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2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43.8±8.0)歲,手術種類:膽囊切除術患者16例,骨折手術患者14例,闌尾切除術患者12例,其他患者7例;文化程度:小學者5例,初中者19例,中專者10例,高中者10例,大專及以上者5例。2組擇期手術患者的性別、年齡、手術種類與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年齡20~65歲;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對研究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惡性腫瘤;文盲;有手術史者;合并慢性基礎疾病;心肝腎等功能不全。
1.4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溝通,包括術前的常規(guī)健康教育,患者疑問解答等,同時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對不良情緒進行干預。觀察組患者則進行術前多形式溝通,即在增加溝通頻率的基礎上,以多種形式進行溝通,包括傳統(tǒng)的語言溝通、病友相互溝通及體態(tài)動作溝通。首先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基本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性格特點、心理波動等情況,針對患者的性格特點及需求制定溝通的內容。同時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全面溝通。另外,指導同類患者建立病友交流群,指導患者之間進行相互溝通交流,尤其是指導成功治療的患者進行現(xiàn)身講解與溝通,實現(xiàn)相互鼓勵與溝通。另外,以眼神、撫觸等非語言的形式對患者進行溝通,使患者感受到尊重與溫馨等。積極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緒實時變化情況,以實現(xiàn)全程心理情緒干預的目標。比較2組干預前后的睡眠狀態(tài)(AIS評分)及負性情緒狀態(tài)(PANAS量表及Zung量表)。
1.5 觀察指標 1)AIS評分:是臨床中用于各類患者睡眠狀態(tài)評估的有效量表,本標準包括睡眠相關的8個評估方面,每個方面的評分范圍均為0~3分,其中以分值越高表示睡眠狀態(tài)越差,總分評估為0~3分、4~5分及≥6分分別表示無睡眠障礙、可能有睡眠障礙及失眠[3]。2)PANAS量表:是臨床中用于評估各類患者正性情緒與負性情緒狀態(tài)的有效量表,其中正性與負性情緒分別包括10個評估條目,每個評估條目的評分范圍均為1~5分,以分值越高表示正性與負性情緒越為強烈[4]。3)Zung量表:是臨床中用于焦慮和抑郁情緒評估的有效量表,其中焦慮和抑郁分量表分別包括10個評估問題,每個評估問題的評分范圍均為1~4分,以總評分>53分(50分)分表示抑郁(焦慮)的陽性狀態(tài),分值越高則抑郁(焦慮)情緒的表達越為強烈[5]。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均數(shù)±標準差)的檢驗方式為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百分比)的檢驗方式為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檢驗方式為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AIS評分結果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的AIS評分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AIS評分結果均好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AIS評分結果比較[例(%)]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PANAS量表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的PANAS量表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PANAS量表評分結果均好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PANAS量表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Zung量表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的Zung量表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Zung量表評分結果均好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Zung量表評分比較分)
手術作為臨床中應用率極高的治療方式,其有創(chuàng)性的特點及疾病的存在均導致患者術前存在明顯的不良應激情況,其中以負性情緒表達相對突出。因此擇期手術患者術前負性情緒的控制是重點,術前溝通是護患相互了解,并對患者進行情緒狀態(tài)了解及干預的重要方式,臨床對于術前溝通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
本研究就術前多形式溝通對擇期手術患者睡眠狀態(tài)及負性情緒的影響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術前多形式溝通干預的患者其干預后的AIS評分、PANAS量表及Zung量表評分均好于常規(guī)術前溝通者,說明術前多形式溝通在擇期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值得肯定。這與多形式溝通更為有效地滿足了患者的多類性格及多類需求有關,因此溝通效果更好,患者在此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情緒干預與需求滿足,故患者對手術治療及護理的認可程度也較高[6]。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術前多形式溝通對擇期手術患者睡眠狀態(tài)及負性情緒的影響更為積極,在擇期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