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濤 劉 凱 姜云翔 王 強
(北京航天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076)
目前,六自由度測量主要是建立在儀器測量坐標系的基礎之上,比較成熟的專業(yè)測量設備有Leica、Faro等生產的激光跟蹤儀。
以Leica的AT901-LR型號為例,其點位測量與六自由度測量的主要指標如表1。
在實際工程應用中,會出現被測目標距離主機架設位置大于15m測量半徑的情況:如某目標高度超過20m,需要測量目標頂部在風載條件下的晃動參數;如某目標漂浮于距離岸邊50m的水面,需要測量其搖擺的參數[1]。對于上述所列舉的兩個應用場合,其共同特征是無法將主機架設于六自由度測量半徑內。
表1 AT901-LR點位測量與六自由度測量指標對比[1]Tab.1 AT901-LR accuracy of points and 6-DOF measurement
為此研究了一種基于點位測量的六自由度測量方法,并引入當地地理坐標系作為測量坐標系。
基于點位測量的六自由度測量需要3套主機+靶球,其測量距離與采樣頻率以及測量精度與點位測量的參數一致。
在引入當地地理坐標系時,需要方位基準+經緯儀,或者使用陀螺經緯儀,與目前六自由度測量方法所需設備一致。
六自由度測量是指空間位置與空間姿態(tài)測量,將一個物體看作質點時所具備空間信息為位置,以該質點建立被測軸系后,被測軸系相對外部參考空間存在的旋轉量為姿態(tài)。
借助外部方位基準與經緯儀,通過下述方法的測量計算,將各臺激光跟蹤儀測量坐標系轉換為統(tǒng)一的當地地理坐標系。
在被測物體上取3個不共線的測量點,按照一定規(guī)則建立出被測軸系,實時同步測量3個測量點,即可以解算出被測軸系在當地地理系坐標系下位置與姿態(tài)參數。
在被測目標的外側架設3臺激光跟蹤儀與1臺經緯儀,在跟蹤儀、經緯儀可同時通視的區(qū)域布設4個轉換點。
使用方位基準或者陀螺尋北的方式,使得經緯儀獲取絕對北向方位值。使用一個靶球放置于轉換點Tm(m=1,2,3,4),經緯儀測量靶球的中心,記錄靶球在當地地理坐標系下的方位角Hm(m=1,2,3,4)與俯仰角θm(m=1,2,3,4),激光跟蹤儀Gn(n=1,2,3)測量記錄靶球在跟蹤儀測量坐標系下的點位數據(Xnm,Ynm,Znm)(n=1,2,3,m=1,2,3,4)。
數據采集過程中,在同一個轉換點,旋轉靶球進行多次采集計算均值作為測量結果,減小靶球球度誤差代入。
由跟蹤儀測量出T1~T4四點直角坐標后,可以按公式(1)計算出T1T2、T2T3、T3T4長度
(1)
由經緯儀測量出T1~T4相對于經緯儀極坐標后,可以按公式(2)表達為直角坐標形式
(2)
可以按公式(3)計算出∠T1JT2、∠T2JT3、∠T3JT4
(3)
G1-跟蹤儀;J-經緯儀;T1、T2、T3-分別為三個轉換點;θ1、θ2、θ3-經緯儀分別對三個轉換點的俯仰角圖1 激光跟蹤儀與經緯儀對轉換點測量示意Fig.1 Laser tracer and theodolite measure tranformation points
如圖1所示,在J-T1T2T3構成的四面體中,使用割線迭代算法[2]計算數值解,求解JT1、JT2、JT3長度。設JT1初值為經緯儀儀器高,則有公式(4)
(4)
同理,也可由T2~T4三點得到JT2、JT3、JT4的長度,由T3、T4、T1三點得到JT3、JT4、JT1的長度,將上述的結果進行均值計算后得到JT1~JT4的長度。
以跟蹤儀G1為例,測量坐標系經過旋轉矩陣與平移矩陣轉換后得到經緯儀坐標系[3],表達式如公式(5)
(5)
按公式(6)求差去除平移矢量
(6)
求旋轉矩陣見公式(7)
(7)
求平移矢量見公式(8)
(8)
同理可以計算出另外兩臺激光跟蹤儀的旋轉矩陣R2、R3,以及平移矢量M2、M3。
基于上述坐標系轉換后,激光跟蹤儀所測量的點位數據為當地地理坐標系下的輸出,且多臺跟蹤儀與經緯儀坐標具有相同的原點。
圖2 三個測量點構建直角坐標系Fig.2 Build coordinate system by three measurment points
已知某時刻A、B、C三點坐標為(XA,YA,ZA)、(XB,YB,ZB)、(XC,YC,ZC),則O點坐標如公式(9)
(9)
(10)
計算X軸、Y軸不水平度如公式(11)
(11)
計算X軸、Y軸方位如公式(12)
(12)
式(9)、(11)、(12)即為被測軸系在當地地理坐標系下的六自由度參數。當被測軸系與被測目標存在初始偏差時,需要將被測軸系轉換到被測目標的坐標系上,例如被測軸系為船體的縱、橫軸,被測目標為慣導設備,本文不再細述。
使用一臺Leica TM5100A電子經緯儀和一臺Leica LTD709激光跟蹤儀對上述坐標轉換算法進行試驗。表2為激光跟蹤儀與經緯儀對轉換點的測量數據;表3為單臺激光跟蹤儀的原始測量數據,以及采用表2數據轉換為地理坐標系后的數據。
表2 轉換點測量數據Tab.2 Transformation data
表3 測量數據及轉換后數據Tab.3 Measurement data and transformed data mm
誤差來源:(1)由于經緯儀北向方位的獲取屬于北向傳遞的過程,不作分析,認為經緯儀本身能夠獲得無誤差的北向值;(2)經緯儀與激光跟蹤儀在轉換坐標系時的測量誤差,導致激光跟蹤儀坐標系與當地地理坐標系之間存在偏差;(3)激光跟蹤儀測量三個點的點位測量誤差;(4)三臺激光跟蹤儀測量不同步引入的誤差,該誤差只對動態(tài)測量產生影響,且與運動速度有關;(5)解算過程中的舍入誤差等其他誤差。
以Leica公司T3000電子經緯儀、AT901-LR為例進行概略分析,電子經緯儀角位置測量不確定度為uc=0.5″,測角誤差受目標距離的影響不考慮;激光跟蹤儀的點位各分量最大測量誤差為0.010mm +0.008mm/m。80m邊界處兩點相對距離的最大誤差計算如下
(0.010mm+80m×0.008mm/m)×2=1.3mm
若測點間距離為2000mm,則兩測點解算姿態(tài)時兩方向合成誤差為
arctan(1.3mm/2000mm)=0.037°
在動態(tài)測量過程中,受到時間不同步的影響,將造成三個測量點的相對位置變化的現象,具體誤差受跟蹤儀與測點的布局、運動速度等影響。圖3所示為最佳的測量布局(T1~T4不共面)。
圖3 轉換點與經緯儀原點的相對關系圖Fig.3 Transformation point and theodolite origin
本文所研究的測量方法,可以完成兩個獨立的功能,一是實現以點位測量范圍進行六自由度測量,一是建立當地地理坐標系,使得所測為地理系姿態(tài),便于慣性導航等產品測試應用。提供大范圍動態(tài)六自由度測量的技術途徑,其位置測量精度受坐標系轉換有所降低,但其姿態(tài)測量是在點位測量的基礎上得到,能夠獲得較高的測角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