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子,趙天池,彭菲
(遼寧省營口市中醫(yī)院,遼寧 營口 115000)
中藥是我國臨床實踐和中藥理論的寶貴結晶,臨床治療應用廣泛。中藥在制作成藥劑前,需進行進一步加工,中藥炮制是常見的處理辦法[1]。中藥炮制最早的記載在戰(zhàn)國年代,是傳統(tǒng)制藥工藝中非常復雜的一項,歷史悠久,由于中藥是屬于純天然的植物藥物,患者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越來越被認可,已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2]。但是,中藥藥材種類較多,不同的種類其藥用部位以及藥用價值有所區(qū)別,若是甄選不當,患者使用后極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因此,在進行中藥炮制之前,就要對炮制的藥材進行篩查,除掉表面的污垢以及雜質,提升臨床用藥的安全性[3-4]。并且中藥中的活性成分很多,中藥炮制方法不同,對中藥中活性成分的影響也不同,其臨床效果也略有不同,中藥炮制的方法有炒、蒸、煎等多種多樣,因此,要結合中藥的性質和種類決定炮制的方法,此為影響臨床用藥效果的關鍵[5]。有研究顯示[6],通過中藥炮制方法制作成為中藥飲片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已經是現(xiàn)目前中藥治療的主要藥物種類,本文就不同的中藥炮制方法以及未經炮制的中藥進行對比分析,對患者臨床用藥效果影響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110例接受中藥治療的患者,其中骨科21例,婦科34例,兒科24例,急診科19份,其他12例,男57例,女53例,年齡19~74歲,平均(46.18±8.15)歲,隨機分為A、B、C、D 4組,每組22例,A組男14例,女8例,B組男11例,女11例,C組男9例,女13例,D組男12例,女10例,對照組男11例,女11例。所有患者無藥物過敏史,無嚴重精神疾病、器質性疾病,無意識或交流障礙,本次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5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將所有患者分為5組,A組采用揮發(fā)油類藥物,B組采用苷類藥物,C組給予生物堿類藥物,D組給予鞣質類藥物,其炮制方法具體為:①凈制:因為中藥藥材均為大自然的純天然的礦物質、植物以及動物,來源比較復雜,品種繁多,同一來源的藥物,因入藥部位不同,效用亦異,故需嚴格分離;有些藥物因在產地采集運輸儲存過程中,經常混入一些雜質,泥沙霉敗品及殘留的非入藥部位等,必須經過凈選加工除去,以達到一定的藥用凈度標準,同時,也可將藥物的大小長短粗細分開便于切片和炮制。凈選加工可分為清除雜質、分離和除去非入藥部位與其他加工等。②加熱炮制:因為藥材本身的性質各有不同,有的藥材中含有較強的毒性,比如烏頭堿,對于此類藥材,要以文火進行反復煎熬,每次20 min,將過濾的藥汁加清水煎煮3次,最后1次的汁液煎煮至只剩400 ml,才能將藥材中的毒性有效地減少或者完全消除,對于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起到充分的保證,能夠起到矯味和矯臭的作用,易于患者服用;③輔料炮制:因為藥材的作用和藥性有一定的差異,在治療過程中要滿足患者臨床用藥的實際需求,需要在藥材中加入一定的輔料進行炮制,其主要目的是:減低毒性、緩和藥性、增強療效、矯味矯臭。對照組患者給予未炮制過的中藥煎制,將所得的藥汁給予患者服用,每天早、晚各服用1次,連續(xù)服用2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5組患者臨床用藥有效率情況,觀察比較5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情況。
1.4 療效評定[7]顯效:患者用藥后,無不良反應,臨床癥狀明顯好轉;有效:患者用藥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情況較少,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無效:患者用藥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臨床癥狀無任何好轉跡象。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均采用excel,錄入計算機系統(tǒng),選擇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所有的計數(shù)資料均采用[n(%)]比較,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5組患者臨床用藥有效率比較情況 A、B、C、D 4組患者總有效率均高于9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5組患者臨床用藥有效率情況比較[n(%)]
2.2 5組患者臨床用藥后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A、B、C、D 4組患者通過不同中藥炮制方法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小于1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5組患者臨床用藥后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中藥炮制方法是在中國傳統(tǒng)制藥工藝的歷史上非常復雜的一項,極其具有我國本土特色,是在我國的醫(yī)藥學家持之以恒的對中藥進行摸索法陣的基礎上,探索到的一條新的道路[8]。其最早的記載在戰(zhàn)國年代,歷史悠久,據(jù)有關文獻記載,使用中藥治療最原始的手段為藥物和清水一起熬煮,由于中藥是屬于純天然的植物藥物,患者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越來越被認可,已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9-10]。因為中藥是從植物、動物以及礦物中取材,其甄選及其重要,中藥在進行炮制時,非藥用部分要清除干凈,讓藥物的效果能夠最大程度提高,但是,藥材種類較多,不同的種類其藥用部位以及藥用價值有所區(qū)別,若是甄選不當,患者使用后極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因此,在進行中藥炮制之前,就要對炮制的藥材進行篩查,除掉表面的污垢以及雜質,就比如說在植物藥材中,非藥用部位和植物的根部所夾帶的泥土等雜物就是要清除掉的,動物藥材中,需要清理干凈殘留的惡血、腐肉等,能夠有效降低藥材中的毒副作用,提升臨床用藥的安全性[11-12]。并且中藥中的活性成分很多,如鞣質、揮發(fā)油、生物堿等,中藥炮制方法不同,對中藥中活性成分的影響也不同,其臨床效果也略有不同,因此,要結合中藥的性質和種類決定炮制的方法,此為影響臨床用藥效果的關鍵[13]。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給予未炮制過中藥治療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低于經過炮制過藥物治療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高于經過炮制過藥物治療的患者。證實,經過中藥炮制方法對臨床治療具有顯著的效果。
臨床上的疑難雜癥、危重癥、突發(fā)疾病等經過中藥的治療改善效果明顯,但是在治療中經常出現(xiàn)程度不一的不良反應,比如川烏,經過口服后,臨床療效顯著,但患者預后極易出現(xiàn)因長期服用而產生的中毒情況,又比如半夏,口服后容易對腸胃黏膜、呼吸道等產生一定影響,從而造成腹痛腹脹、惡心嘔吐以及呼吸不暢等不良發(fā)應[14]。而且一些中藥由于體積較大或者過于貴重,比如羚羊角、象牙等,無法進行有效的儲存,患者的身體情況以及機體素質不同,耐受性也有所不同,在進行治療時所服中藥的劑量也不盡相同,如果未進行炮制,對劑量的精準性難以確保,從而造成藥材的浪費。因此,進行中藥炮制,是極其有必要的[15]。
中藥炮制的方法有炒、蒸、煎等多種多樣,還需要用清水將藥材浸泡半小時,清理根須等,采用不同的炮制方式,其炮制出藥物的臨床療效也有極大差異[16]。據(jù)有關文獻記載,使用中藥炮制方法對藥效的影響有:①增強藥效,例如杜仲,如果直接使用會影響杜仲內大量的杜仲膠發(fā)揮作用,需要經過炮制的手段,破壞杜仲膠質,增加其臨床療效[17];②降低或完全解除藥物的毒性,比如草烏、川烏等,若是患者口服或者直接生用,極易造成中毒,通過炮制能夠解其毒性[18];③對藥物的內在物質有所改變,通過量變或質變,使相關藥材符合臨床用藥標準[19];④突出藥材的臨床療效,提高醫(yī)療效果;⑤經過炮制的藥材更易于儲存,避免藥物受潮受損,通過將中藥切片粉碎,施行干燥處理,能夠使藥材的儲藏期加長,藥物不容易變質[20];⑥藥劑不同,其對治療不利的因素也不盡相同,通過炮制能夠消除不利因素,將中藥處方的療效提高[21-22]。
中藥在進行炮制時,炮制的流程是極其重要的部分,在炮制的過程中如果其炮制人員的操作方法不恰當,火候大小控制不好或者是火候欠佳,均會對炮制藥材的效果有影響,例如在炮制的過程中,把應該炒制為橙黃色的原材料炒制成為焦黃色,或者把應該碳化的原材料炒制成灰等,這些情況都是對中藥原材料的浪費[23]。此外,在炒制藥材時對于輔料的加入要進行嚴格的時間控制,避免因為加入時間不當、火候不當,從而造成原材料的浪費。因此,炮制的工作人員需要經過多方的培訓,對不同藥物的炮制方法一一掌握,提高自己的責任感,保障患者能夠安全用藥,還要對炮制流程進行標準化,制定相關流程條例,并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每個工作人員都要嚴格遵守[24-25]。
通過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揮發(fā)油類藥物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5.45%,不良反應率為4.55%,使用苷類藥物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為100.00%,不良反應率為0.00%,使用生物堿類藥物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5.45%,不良反應率為4.55%,使用鞣質類藥物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5.45%,不良反應率為4.55%,所有患者的總有效率均高于90%,不良反應率均低于10%。
綜上所述,使用中藥炮制方法對患者臨床用藥效果顯著,能夠提高總有效率,降低不良反應率,減輕藥材本身的毒性,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