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錦秀
(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
There-結構是英語中一種既常見又特殊的結構。傳統(tǒng)上there-結構都被稱為存在結構。事實上,由于there的功能不同、后面所接動詞的不同及動詞之后名詞的不同,there-結構可以進一步的分類。Birner and Ward(1998,轉引自張定)和 Huddleston and Pullum(2002,轉引自張定)根據(jù)there-結構所體現(xiàn)出的不同性質(zhì),將其分為存在性there-結構(existential there-construction)和呈現(xiàn)性 there-結構(presentational there-construction)兩大類。存在性there-結構中的謂語動詞通常是be,用來表示“某物、某人或某事件存在于某處”;而呈現(xiàn)性there-結構中的謂語動詞則通常是表示“出現(xiàn)”(“appearance”/“emergence”)的動詞,說明“某物、某人或某事出現(xiàn)于某處”。如:
(1)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2)There is your mother.
(3)There was no stopping him.
(4)There comes the first bus.
(5)There lies a road through the forest.
there-結構之后可接不定名詞短語,也可以跟有定名詞短語表示列舉、提醒或引出新話題。后接有定名詞短語的there-結構稱為指示性結構,如例(2)和(4),而后接不定名詞短語(前有不定冠詞、零冠詞、數(shù)詞或其他表示非確定意義的限定詞的名詞短語)的there-結構稱為非指示性結構,如(1)(3)(5)。指示性there-結構和非指示性there-結構之后的動詞都可以是be也可以是其它動詞。鑒于英語there-結構及人們對它的認知的復雜性,本文只著重討論非指示性there-be結構的形成及認知構成。
非指示性there-be結構的基本構成是There+be+NP+PP,表示“某處存在某物或某人或某事”,其本質(zhì)特征為“存在關系”,PP(介詞短語)是可以省略的。其中的there已經(jīng)完全喪失了作為表示“地點和方向”的詞匯意義,在該結構中并沒有語義值,只是一個表示存在的先行詞,起引出話題、傳遞信息的作用,常需弱讀。有些語言學家稱之為“虛義”成分或虛指詞。非指示性there-be結構中的“there的基本功能是把新的參與者引入話語”(轉引自張克定2008)。該結構中的NP都是表示泛指或者不定特指的名詞短語,即NP在該結構中充當真正的主語,NP之前通常都帶有不定冠詞、零冠詞或者非特指的限定詞。(虞莉2007)非指示性There+be+NP+PP結構所表達的意思與“NP(不定名詞短語)+be+PP”結構所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所以兩種結構通??梢曰Q。非指示性there-be結構的這些特征有助于學習者進行有效的記憶,是學習者記憶的認知基礎。
There-be結構是怎么演變來的呢?人們又是怎么認知這一結構的呢?語言學家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從來沒有停止過。結構主義語言學認為there be句型中的there是“先行詞”,在句子中做“臨時主語”;生成語言學認為there是個“填充詞”,“there be”結構是根據(jù)插入規(guī)則和移位規(guī)則,用表層結構的there填充深層結構的實義主語的位置,并將實義主語右移而形成的;功能語言學則強調(diào)的是“there be”句型的語言功能,功能主義認為將there置于句首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個話題,從信息傳遞的角度將信息重點置于句末,因此,there be結構被看作一種信息整合結構;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則把there be稱為存在小句,是及物性系統(tǒng)網(wǎng)絡中的六個過程之一,即存在過程;而認知語言學則主要探討語言結構與人的感知認知和心理之間關系,這也為there be結構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連燕華(2007)認為,句法規(guī)則是概念結構或現(xiàn)實對象的規(guī)律通過各種認知方法投射到語法結構領域而形成的。而概念結構或現(xiàn)實對象的規(guī)律要形成句法規(guī)則,既是視覺感知過程也是心理感知過程,即思維。視覺感知是思維的基礎。體驗哲學認為互動性的感知體驗決定了人類的概念和思維,也決定了語言結構和表達形式。語言的句法結構是體驗和認知的結果,人類在各種身體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抽象的意象圖式,然后基于其上形成了基本句法結構。(王寅,2003)也就是說,語言結構和表達方式相對于人們的體驗方式、經(jīng)驗結構、概念框架、語義系統(tǒng)來說是有理可據(jù)的,不是任意的。起源于完形心理學的認知語言學中的象似性理論也認為,語言表達式的外在結構與內(nèi)在概念之間存在某種對應關系。人們對某個事件或現(xiàn)象的描述遵循一定的時間順序或一維的線性順序?;蛘哒f,句子中詞的順序與其所表示的內(nèi)容(事件)在發(fā)生的時間先后順序上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一般來說,先發(fā)生的動作或事件先說。這反映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規(guī)律以及思維的邏輯順序:由先到后、由近到遠、由上到下、由大到小、由整體到部分、有舊到新、由已知到未知。這種認知規(guī)律和邏輯順序反映在在語言活動過程中就是:實體通過視覺進行感知然后映射到大腦,大腦對感知做出判斷并形成某種思維方式,最后形成語言表達方式。象似性是語言的屬性之一,它體現(xiàn)在各種語言表達形式中。由此可見,句法結構是非任意的,是有理據(jù)的,亦即句法結構與人的經(jīng)驗結構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聯(lián)系。(Haiman轉引自張曲2010)
例(1)中,“書桌上有一本書”,那么如何表達書桌和書之間的關系呢?在書桌和書兩者之間,由于書存在于桌上,書桌相對于書,所占的空間范圍較廣,且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根據(jù)人類“由大到小、由整體到部分”這樣的認知心理感知模式(思維模式),書桌和書之間的關系就應該表達為:on the desk…a book。由于英語語法性很強,英語句子中主、謂語一般情況下是不可或缺的,而on the desk是個介詞短語,不能充當主語。因此,on the desk…a book還稱不上是句子。那么用什么動詞充當謂語能夠?qū)⒍哂袡C地連接起來呢?鑒于“一本書在書桌上”是一種靜態(tài)的存在關系,而英語中的be就是一個典型的表存在的動詞(當然還可以用其他表存在的動詞,但如前面所說,本文只討論非指示性there-be結構),于是就有了on the desk is a book這樣的表達式,其結構為“PP+be+NP”。這種象似性很強的句子反映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具體形象的認識,因此,on the desk is a book就是(1)的最初形式(原型)??墒怯⒄Z中介詞短語是不能充當主語的,因此on the desk is a book仍然是一個不合乎語法的句子。那么能否把它描述成a book is on the desk(其結構為“NP+be+PP”)呢?當然可以,不過兩個句子所表達的意思只是基本相同,而不是完全一樣。前者說的是“書桌上有一本書,而不是其它東西”,而后者所強調(diào)的是“書是位于書桌上而不是其它位置”。因此兩種結構不能完全等同。
“語法化是指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轉化為無實在意義、表語法功能的成分這樣一個過程或現(xiàn)象”。(沈家煊,轉引自鄭銀芳)語法化是語言發(fā)展變化過程中的普遍現(xiàn)象。一個結構的語法化是從該結構的具體詞匯意義的弱化開始的,弱化就是詞匯從原有的詞匯意義向語法意義、從具體意義向抽象意義的逐漸演變的過程。它涉及到語音、詞匯、句法、語義、語用等各個層面。那么“PP+be+NP”這一結構是如何演變成“There+be+NP+PP”的呢?There be在語法化的演變過程中為什么選擇了there而不是其它詞來代替PP呢?在英語里,表示地點的副詞有兩個:here和there。here用于指稱離交際雙方或一方較近的地點或方位,而there用于指稱離交際雙方較遠的地點或方位。當PP(例1中的on the wall)成為交際雙方的共有知識時,我們可以用一個代詞或者副詞來代替它,但由于代詞不能單獨用作狀語,而且英語里也沒有用于指稱介詞短語的單個代詞,于是用there來代替on the desk說成“There is a book.”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了,這正是認知經(jīng)濟原則和交際省力原則在交際中的具體體現(xiàn)。其中的there被用來指代地點或方向,表示“在那里”的意思,具有明確的詞匯意義。但是,當交際的雙方對on the desk這個語境不是共有的時候,就只能通過加上“on the desk”這個介詞短語來說明book所在的具體位置,因而表達成“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這里的on the desk用來表示book的具體空間位置,而there原有的表示具體空間位置等各種功能及意義都已經(jīng)弱化了,成了一個抽象方位的暗示?!皌here be”句型的語法化過程就這樣開始了,即there be的詞匯意義部分喪失,其語音也隨之開始弱化,最后經(jīng)過詞序固定下來,成為一個固定的表達式,兩個詞中間不能再插入其它成份,而其中的there漸漸地不能再被其它詞所取代。當抽象的存在實體被引入后,原來用以表示空間位置的there就不在具有其詞匯意義了,轉而變成了一個只表示存在的語法符號。這就是there-be結構含義的虛化過程:從詞匯意義到語法意義、從具體意義到抽象意義的演變。而人類思維是具有隱喻特征的,there be結構因受思維隱喻的作用,其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最后既可以用來表達實體在空間中的具體存在,也可以用來表示事件在時間軸上的抽象存在,此外,還可以用來表示情感、思想觀念等高度抽象的存在。正因為如此,there-be除了接具體事物名詞表示具體事物的存在和接抽象名詞表示抽象事物的存在之外,還可以接動名詞,表示動作的存在。
象似性是語言的屬性之一,而語法化是語言發(fā)展變化過程中的普遍現(xiàn)象,語法化與人類的認知機制密不可分。there be結構的語法化過程反映了人類認知客觀世界的基本規(guī)律:從具體到抽象、從已知到未知、從實到虛、舊知到新知。學習不只是記憶信息得過程,更是理解的過程,即學習是一種認知加工過程,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一種主動構建。作者希望本文對英語學習者有效學習和掌握該結構有所幫助。漢語和英語在表達“某處存在某物或某人”方面存在的差異給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在學習和使用there be句型時帶來了不少困難,分析和研究“there be”結構的特征、原型、認知心理及其語法化,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掌握該結構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