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麗
(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鹽城 224005)
新媒體是指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現代數字技術以及移動通信技術,借助電腦和移動設備等終端為用戶傳輸信息、提供相關服務的新型傳播媒體[1]。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一系列突出優(yōu)勢:承載信息量大且信息實效性強、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傳播形式多樣等。受“互聯網+”思維影響,許多行業(yè)都開始應用新媒體,教育行業(yè)同樣如此,在此背景下,面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開始引入新媒體,以求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模式及方法。進而增強思想教育實效性。從上述認識出發(fā),本文主要在闡明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迎來的全新契機的基礎之上,探討以新媒體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策略,以此為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人員是學生輔導員和思想政治課程教師,過去,他們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所采取的方式主要為單向傳遞式,即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以及相應的行為規(guī)范灌輸給學生,這種方式非常單一、機械,不易使學生理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因而效率比較低下。引入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之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突破時空限制,利用互聯網、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及電視節(jié)目、電影等內容展開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大學生亦更加主動,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數量和信息種類均呈現迅速增多態(tài)勢,相應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使用的資源也更為多樣[2]。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過網絡新媒體獲取多樣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大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新媒體了解世界、拓展視野。通過整合新媒體思想政治教學資源,選取最符合教學目標及實際教學需求的新媒體內容,教師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時代氣息,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應用新媒體為大學生展示多元觀點,并通過辨析這些觀點來幫助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正確世界觀和方法論。
強交互性是新媒體的突出特征,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想法,從而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3]。利用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搭建與學生對話的平臺,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優(yōu)化教育設計,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針對性,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符合大學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與此同時,新媒體還能幫助思想政治教育者獲取來自大學生的反饋,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而能夠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同時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參與度。
過去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只能被動地接受來自思想政治教育者灌輸的思想政治內容,缺乏主動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無法有效引導大學生就具體的思想政治問題展開探究,無法激發(fā)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促使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問題提出創(chuàng)新觀點。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凸顯,大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新媒體主動獲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大學生接觸網絡新媒體的頻率提高,通過將移動網絡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并結合新媒體設計主題思想政治探究,教師可以促使大學生以思想政治眼光去看待新媒體內容、整合相關內容完成主題思想政治探究,從而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作用。
2.1.1 建設符合新媒體特征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站
雖然許多高校已有專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但這些網站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多以思想政治理論為主,未能集成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符合新媒體的傳播特征,無法有效激發(fā)大學生通過瀏覽網站信息獲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興趣。為此,高校應重視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一方面保留思想政治理論版塊、及時更新最新的時事新聞和形勢政策,另一方面則應增加思想政治媒體內容版塊,在其中集合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關的電影、歌曲、電視節(jié)目等,例如《百團大戰(zhàn)》《湄公河行動》《戰(zhàn)狼》《建黨偉業(yè)》等,以此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使其更符合新媒體特征。
2.1.2 建設互動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社群
互動性新媒體社群是指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創(chuàng)設的網絡社群[4]。通過建設互動性新媒體社群,并在社群中開展面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有效加強與大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同時改變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方式,教師可以在互動性新媒體社群中向大學生推送最新的時事新聞、形勢政策以及新媒體思想政治教學資源,并在社群中組織大學生對這些內容展開交流、討論并發(fā)表評價,從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向學生的生活滲透、促使大學生隨時隨地參與思想政治學習。通過對大學生的討論和評價內容進行分析,教師還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思想成分特征,及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引導,讓學生的相關言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新媒體素養(yǎng),即遵守新媒體使用行為準則并有效利用新媒體獲取目標信息的品格和能力。要想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新媒體,就必須同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yǎng)。
2.2.1 轉變角色定位,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者新媒體素養(yǎng)提升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是新媒體學習者,因此需要轉變自身角色定位,有意識地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主動學習新媒體使用行為準則,成為學生的行為模范,發(fā)揮榜樣帶動作用,從而有效促使大學生在應用新媒體時也遵守其行為準則。與此同時,高校應開展新媒體素養(yǎng)主題培訓工作,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體素養(yǎng)[5],幫助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整合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為適應新媒體的互動性,思想政治教育者還應注重提高自身交流溝通能力,只有與大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大學生才能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內涵及重要性,才能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2.2.2 強化媒體實踐,促進大學生新媒體素養(yǎng)提升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接觸的媒介信息增多,學習思想政治內容的方式變化,提升其新媒體素養(yǎng),能夠幫助大學生對海量媒介信息和多元觀點進行有效篩選、鑒別,增強學生的判斷力,讓學生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為此,教師應強化學生的新媒體實踐,圍繞思想政治內容設計新媒體探究活動,讓學生應用新媒體獲取相關信息,并得出相應結論。例如,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利用新媒體搜集關于建國70周年的新聞報道及其他媒體信息,讓學生分析新媒體報道的特征,并結合愛國主義的相關知識對于新媒體上的觀點進行辨析,從而促使學生正確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并形成家國情懷。此外,教師還需要利用好移動端思想政治學習新媒體APP,比如中共中央宣傳部推出的“學習強國”APP,讓大學生系統(tǒng)學習上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并將移動學習情況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之中,進一步促使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滲透至學生生活。
雖然新媒體的開放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學生獲得了更多樣的信息和資源,但由于監(jiān)管力度不夠,新媒體上也存在著大量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悖的理念和觀點,為了應對這一情形,除了提高學生的新媒體素養(yǎng)、讓學生有意識地甄別新媒體信息之外,高校還應加強對于新媒體網絡輿情和新媒體使用的監(jiān)督和管理,防止學生受到錯誤思想和不實信息的負面影響。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加強對于新媒體網絡輿情的監(jiān)督和管理,關注世界形勢的變化以及重大新聞事件以及學生對此做出的反應,同時提前思考各種可能的突發(fā)情況,并為其提前準備結對方案,以此有效應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中各類不確定性因素;其次,加強對于學生新媒體使用的監(jiān)督和管理,全方位關注學生使用微博、微信、貼吧、論壇的情況,分析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防止學生發(fā)表極端偏激言論、做出極端行為。
教育話語及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所使用的話語。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也應發(fā)生相應轉變,使其具有新媒體氣息[6]。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確立“以生為本”的話語應用理念,充分了解學生特征,選擇符合學生性格和興趣的網絡新媒體話語。具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機融入網絡流行語,比如在進行“人生價值”的教育時,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可以引入“佛系青年”這一網絡流行語,引導大學生分析“佛系青年”反映的人生價值取向,并結合人生價值的相關知識去評價“佛系青年”;其二,引入新媒體上的時事新聞作為教育案例;其三,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用語,防止大學生應用不文明的網絡用語。
總而言之,新媒體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教育途徑拓展、教育內容豐富、師生互動加強、學生主體突出。為了有效應用新媒體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建立起對于新媒體的全面認識,認識新媒體的內涵和優(yōu)勢,并通過建設網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yǎng)、加強對于新媒體網絡輿情及學生使用新媒體情況的監(jiān)督以及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這些策略來有效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