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欣宇
(丹東市第一醫(yī)院耳鼻喉科,遼寧 丹東 118000)
單純性上頜竇囊腫少見,多為黏膜囊腫,常發(fā)生于上頜竇的內壁或下壁,以往多采用上頜竇根治術治療[1]。但近些年隨著內鏡外科的普及,國內學者應用內鏡治療上頜竇囊腫越來越多,選擇一種既能徹底切除囊腫又能減少組織損傷的技術是耳鼻喉科醫(yī)師滋滋不倦的追求。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內鏡下經下鼻道開窗技術治療單純性上頜竇囊腫患者38例,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自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應用內鏡下經下鼻道開窗技術治療單純性上頜竇囊腫患者38例,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齡19~66歲,平均年齡(34.34±4.28)歲。臨床表現主要為鼻塞、頭痛、上列牙疼痛、面部麻木等。全部患者術前均行術前檢查,包括鼻竇CT、鼻內鏡等,并確診為單純性上頜竇囊腫。
1.2 手術方法:常規(guī)行術前檢查,均無手術禁忌證,患者取仰臥位,應用1%丁卡因30 mL加入0.1%腎上腺素3 mL浸濕后的棉片,行雙側鼻腔表面麻醉,在鼻內鏡下應用鼻中隔剝離子做鉤突尾端切口,分離鼻腔外側壁和鉤突尾端,達上頜竇,止血,檢查上頜竇腔,將鼻內鏡放于切口附近,應用不同長度和角度的鼻竇咬鉗摘除囊腫,填塞可吸收明膠海綿進行局部固定,術后酌情應用消炎藥。術后1周飲用溫鹽水沖洗上頜竇腔。
38例患者手術順利,術中出血少,約10 mL,病變全部清理干凈,術后癥狀全部消失,下鼻道和竇口開放良好,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全部患者均呈臨床愈合,術后2周復查鉤突在位,鼻腔色澤正常,鼻竇黏膜光滑,下鼻道開口通暢。
上頜竇囊腫分為黏液囊腫和黏膜囊腫,黏膜囊腫多是黏液腺阻塞,腺體分泌物潴留,逐漸膨大,也可能是毛細血管滲出的液體積聚于結締組織中而引起[2]。近些年,上頜竇囊腫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了患者的健康,如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則會發(fā)生并發(fā)癥,因此,尋求上頜竇囊腫的正確積極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改善預后,提高臨床效果,縮短治療周期,使患者快速康復尤為重要[3]。當前最佳治療方式仍為手術治療,且應盡早[4]。以往上頜竇囊腫應用的傳統(tǒng)手術方法已不能適用現代醫(yī)學的要求,上頜竇自然開孔不能完全清除囊腫,操作器械和鼻內鏡在同一窗口內不能在完全視野下進行手術操作,需要在尖牙處鉆孔,但術后面部腫脹明顯,影響美觀[5-10]。本文研究表明,鼻內鏡下手術治療上頜竇囊腫療效可靠,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鼻內鏡下可更好的行手術定位,顯露術野更加清晰,操作更加方便,同時保留了上頜竇黏膜的生理功能,減少創(chuàng)傷,利于恢復。與傳統(tǒng)治療方法相比,該方法更加迅速,術中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短,身體恢復快,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總之,內鏡下經下鼻道開窗治療上頜竇囊腫療效可靠,手術出血少,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