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摘 ?要:有效的課堂教學我認為必須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素材作為基礎。網絡能給課堂帶來不同領域的資源,能有效拓寬學生的視野,使足不出戶的學生也能在課堂上了解社會上最新最快的資訊,從而讓課堂富有層次感、時代感。
關鍵詞:網絡、課堂教學、高效、興趣。
現(xiàn)代社會信息發(fā)展瞬息萬變,在帶給我們生活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課堂帶來了勃勃生機。它給我們的課堂注入了新的教學思想,更是推進了語文教學走向新領域的步伐,使一成不變的語文教學逐漸融入到現(xiàn)代化的教學進程中。順應了新時代新時期新語文的學習要求,實現(xiàn)了我們所追求的高效率、低消耗的語文課堂。
一、備課網絡化、預習效果佳。
1、鉆研文本網絡化,恰當取舍、巧妙設問。
一堂有效的課堂離不開備課充分的好教師,一要有效地鉆研教材,利用現(xiàn)代網絡的便利,在課件網、教育資源網站上下載備課所需的素材、教案、歷史背景等資料,并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層次來整合確定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及教學方案。再結合課文的題材和語言特點來適當裁剪,做到深入淺出、靈活有效才是語文課堂應該呈現(xiàn)的教學效果。
2、課前預習網絡化,思考質疑、事半功倍。
新課標提出“學生應具備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①那么閱讀素材哪里來?其實我們手上的課本就是大師之作,經典之作,就是學生閱讀教學的好篇目。預習時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電腦、手機等工具對作者的生平經歷及代表作品、有簡單的初步的了解。這樣,就為課堂上理解課文的相關內容做好了基礎鋪墊。作為五年級的學生,也應適當鍛煉、培養(yǎng)其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如:在教學《將相和》、《草船借箭》等經典課文時,學生在課前利用網絡信息化技術查閱了文本中相關的人物、朝代、歷史文獻資料后,對課文所涉及到的知識先一步做到了初步了解,才會在課堂上更快更易理解老師所新授的知識。
例如《將相和》一課,在講到“完璧歸趙”這一則小故事時,我通過課堂上PPT直觀展示“和氏璧”圖片,再結合課文中文字的描述,這塊被卞和三獻的“無價之寶”就立刻顯得神奇而真實起來。那么野心勃勃的秦王想將它據(jù)為己有的心思也就顯得昭然若揭了,跨越歷史的鴻溝使歷史人物再現(xiàn),學生和文本故事融為一體,感同身受,入情入境也就顯得簡單有效了。
對于語文的重頭戲閱讀教學來說,教師更重要的是把語文這一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協(xié)調統(tǒng)一,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語感使學生學會積累文字并運用語言文字,更要引導學生從賞句煉字的角度去品味語言,有了預習環(huán)節(jié)對課文三個小故事具體情節(jié)的了解,在學生心里對人物形象也就有了初步的印象,在朗讀時自然可以加入自己對人物獨特的解讀。讀出人物的性格、智慧這些內在美也就不足為奇了。從閱讀到質疑,從質疑到思考,最終懂得積累、使用語言。一堂有效、高效的語文課堂也就應運而生。因此,網絡化教學,往往是較好的語文教學突破口。
二、網絡進課堂,創(chuàng)情境激興趣。
語文課堂只有抓住了興趣的源泉,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首先要有敏感的捕捉信息的能力,教師備課和課堂呈現(xiàn)的課程資源要富有情趣。
比如漢字教學時也可以靈活的運用網絡,使象形字、聲旁和形旁構成的形聲字、生動有趣的會意字,都從黑板靜態(tài)的束縛中轉化為網絡視頻動圖演示,這樣給乏味的生字教學就會增添不少情趣。
再拿教學中枯燥的文言文來說吧,無論是歷史背景還是語言語境都有不同程度的代溝感,這時就可以利用網絡化信息手段,靈活地將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轉化為白話文、視頻、聲音、等多媒體來教學,給學生提供最先進的信息,網絡里海量的信息資料,只要稍稍加以利用,就可以恰當?shù)匮a充我們單調的語文課堂。
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一課時,我組織學生一起重溫了《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這一經典視頻。在課堂上為文本配上了聲像并茂的感官綜合刺激,加上劇中扮演者演技渲染,語氣、神態(tài)、動作、布景等,都能表現(xiàn)出三國人物及時代的特點。完美的演繹更加激發(fā)了學生課堂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這樣的教學效果比教師解說式的語言更能傳達出無以言表的意趣。
三、拓展延生網絡化,素材豐富內容廣。
有效的課堂教學我認為必須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素材作為基礎。②網絡能給課堂帶來不同領域的資源,能有效拓寬學生的視野,使足不出戶的學生也能在課堂上了解社會上最新最快的資訊,從而讓課堂富有層次感、時代感。例如學習《草船借箭》一課概括人物形象時,我認為五年級學生學習諸葛亮這一人物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對課文這一篇文章內容的解讀,可以以課文為圓心,以原著為背景進行拓展、發(fā)散。因此教師應拔高自己的教學認知和高度,引導學生先走進文本,再跳出文本,走向歷史,關注社會文化,通過拓展閱讀作者羅貫中筆下描寫的三國:精彩絕倫的“火燒赤壁”“空城計”、“膽識過人的舌戰(zhàn)群儒”等一系列經典故事,把書中那個無所不能、呼風喚雨、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形象深深的嵌入人心。讓孩子在尋找諸葛亮的“智慧”的同時,感受“智慧”,啟迪智慧。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改變學生只是單一的從四十分鐘的課堂獲取知識的途徑,教師首先要拓寬思路,走出課堂教學的應試禁錮,以文本為中心,以網絡開放性學習為載體,向課外拓展延生,擴大學生的信息量、拓寬學生的閱讀面。網絡走進語文課堂,不正猶如一潭靜水引流到汪洋大海嗎?這樣大容量的課堂,正好滿足學生如饑似渴的求知欲,也必將推進教育邁上新的征程!
參考文獻:
[1]新課改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與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董靜 ?出版源:《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33):12-13.
[2]利用教材資源有效開展聽說教學活動/顏雄奇 出版源:《廣西教育》,2016(2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