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芬
摘 ?要:把教學內(nèi)容問題化,以問題導學,是語文教學最常用,而又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它不僅能夠把教學目標具體化,突出教學重點,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營造深厚的興趣氛圍,促進學生獲取新知的內(nèi)驅(qū)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導學;研究
一、內(nèi)容問題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都非常強的學科。因此,每篇課文可以挖掘的教學資源都非常豐富,但又不像數(shù)學學科那樣是以問題的形式來呈現(xiàn)的,往往給人一種“無從下口”的感覺。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可以借鑒數(shù)學學科的學習方法,把要學習的內(nèi)容設置成問題,從而固化我們的學習目標。如果在設置問題時能更加接近學生的思維方式,并且再有趣一些,就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擺脫枯燥的問答,體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講述的是波蘭音樂家肖邦因國土淪喪而流亡異國他鄉(xiāng),在他臨終時請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事情,表現(xiàn)了肖邦強烈的愛國之情。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蘊含于字里行間的愛國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一系列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如:肖邦為什么要離開祖國?怎樣離開祖國的?他在國外做了些什么?為什么要把心臟帶回祖國等。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關鍵語句深入思考,極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內(nèi)容問題化,以問題導學,是學習語文是基本的一種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種學習方法。我們在設置問題時,一定要注意抓住學習的重點,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fā),努力讓問題有趣一些,這樣我們的問題導學不僅可以事半功倍,還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語文學習快樂。
二、問題情境化,創(chuàng)設“真實”學習感受
我們在以“問題導學”時,容易出現(xiàn)教師為問而問,學生為答而答的情況,從而令我們的語文教學變得生硬而枯燥,讓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情況,我們可以在設置問題時進行情境化,即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創(chuàng)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把要學生回答問題,轉(zhuǎn)變?yōu)閷W生自己要攻克的目標。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把學習變成自我需要,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這是一篇科普文,通過與地球的比較得出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從而推測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接著根據(jù)照片推想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然后闡述了為什么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出聲明而火星卻不能。教學這樣的課文是很枯燥的,怎樣讓它變得有趣味起來呢?我想到了“問題情境化”的方法。正好利用我班有一對“孿生兄弟”的優(yōu)勢,通過讓同學們觀察他們的相似之處,加深對“孿生兄弟”的認識,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然后自然過渡到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和觀看相關圖片與視頻,對地球和火星這對“孿生兄弟”進行觀察,把課文學習變成了一次“真實”的觀察體驗,把抽象的學習變得生動而充滿了樂趣。問題情境化可以避免師生之間枯燥的“問答”教學模式,把學生引入到一種“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之中,把解決問題當成自己的事情,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三、情境趣味化,營造快樂學習氛圍
要想讓學生在“問題導學”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單憑內(nèi)容的“問題化”和“情境化”還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快感。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最能激發(fā)人們做事快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在設置問題時,可以通過“情境趣味化”來為學生營造出一種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潤物無聲”式的學習的樂趣。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大自然的文字》,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課文從天空和大地兩個方面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天上的星座、云朵,腳下的石灰石、花崗石,告訴我們從中獲得的信息:辨別方向,觀察氣象,了解地質(zhì)變化。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快樂的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展示圖片、視頻及相關動畫,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生動形象而又趣味十足的學習情境,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快樂的學習氛圍。情境趣味化,就是努力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種有趣的學習氣氛,在這種氛圍的浸潤中,再設置情境化的問題,努力把學習當成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變成學生的一種自我需要,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領略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四、有效提問
教師所提供的有效提問可以給高效教育助力,特別是讓翻轉(zhuǎn)課堂真正充滿生機?!皢栴}”質(zhì)量如何,是問題導學策略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所在。在問題給出之前,教師需要把學生預習過程中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來的問題加以篩選,并實現(xiàn)科學整合,且依教學實際情況的需要,按照層次劃分的策略,落實到課堂上,讓問題可以起到拓展思路、為課堂情境造勢的效果。
1.教師給出的提問需要具有啟迪學生思考的功能,讓學生有發(fā)展的可能性,像《晏子使楚》一文中,感知體悟晏子這一中心人物所具有的人格品質(zhì)應當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因為小學生在人生經(jīng)驗方面還很不足,他們只能認識到晏子在口才方面的長處,卻不容易體會更深一層的東西。教師可以就此提出問題:“楚王原本想使晏子難堪,最后卻對晏子充滿尊重,這只是由于晏子的口才好嗎?”這個問題的給出,讓學生有了恍然大悟之感,知道了人格魅力比口才還要可貴。也就是說,只要教師提問找對切入點,即使再難的難點,也會迎刃而解。
2.教師提出的問題需要盡可能新穎,讓學生感受到無限樂趣比如,在學習到《天馬》這篇文章時,如何使學生認知天馬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及其重要歷史意義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面對這樣的問題,如果采取平常的、枯燥的提問方式,學生定然會覺得乏味,為此教師可以嘗試更換角度問:“同學們,若你是一名導游,你該怎樣對你的游客介紹天馬呢?”大家顯然會對這個問題更感興趣。
3.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需要和學生的既有經(jīng)驗、興趣習慣相統(tǒng)一。比如,在介紹古典名著《西游記》的片段時,可以把問題設置成:講講西游記里面的故事,并說說這個故事與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nèi)容有什么關系,幫助學生更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
結(jié)束語
總之,問題導學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學習形式,我們只有讓問題更符合學生的生活情境,更適合學生口味,更有趣一些,才能讓我們的教學充滿樂趣,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