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怡
【摘 要】靈丘位于晉東北邊緣,大同市東南端。東、南與河北淶源、蔚縣、阜平接壤,西、北與本省繁峙、渾源、廣靈毗鄰,全縣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轄3鎮(zhèn)9鄉(xiāng)254個行政村,總?cè)丝?4萬。靈丘之名始于戰(zhàn)國,因戰(zhàn)國時期趙國第六位國君趙武靈王葬于此而得名,初考西漢置縣,屬代郡。趙武靈王、北魏文成帝、孝文帝、遼代蕭太后、唐末李存孝等一批人文遺跡積淀為靈丘悠久厚重的歷史。唐屬河?xùn)|道蔚州,領(lǐng)安邊,飛狐,靈丘。遼代屬京西道蔚州。金代屬京西路蔚州。元代屬上都路順寧府蔚州。明代屬山西大同府蔚州。清初屬山西省大同府蔚州,后屬大同府。
【關(guān)鍵詞】山西靈丘縣;趙北村;關(guān)帝廟;碑刻;戲臺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biāo)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2-0016-02
一、趙北樂樓
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靈丘之名始于戰(zhàn)國,因戰(zhàn)國時期趙國第六位國君趙武靈王葬于此而得名,西漢置縣,屬代郡。趙武靈王、北魏文成帝、孝文帝、遼代蕭太后、唐末李存孝等一批人文遺跡積淀為靈丘悠久厚重的歷史。
戲臺又稱樂樓,是指為戲劇演出而建的專門場所。靈丘的廟會頗多,戲臺遍地開花。由于在破四舊的年代曾作為宣傳的陣地,所以保存了很多老戲臺。但隨著時代變遷,很多村莊又建了新戲臺,且各有特色。
趙北鄉(xiāng)位于靈丘縣西北山區(qū),北西分別與廣靈,渾源毗鄰,東西跨度20公里,南北長度25公里,距縣城25公里。全鄉(xiāng)版圖面積283平方公里,1.8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轄31個行政村。
位于山西省靈丘縣趙北鄉(xiāng)趙北村的關(guān)帝廟戲臺,從村口進去,右邊方向,在村子中央的地方,始建年代不詳。坐南朝北,卷棚歇山頂。通面闊三間,其中明見間3.5米,次間1.95米;通進深6.85米,其中前臺進深4.15,前臺側(cè)口寬1.9米。臺基高0.67米。前臺三架椽,前后臺隔斷設(shè)在后脊柱間。
趙北樂樓正背面有四個補間鋪作,柱子正上方有兩個柱頭鋪作,兩邊有兩個轉(zhuǎn)角鋪作,兩側(cè)面有五個補間鋪作。正背面兩側(cè)各有兩個望獸,望獸口往外。取瞭望之意。趙北樂樓的望獸為龍頭云紋。有整齊的滴水、貓頭,但沒有釘帽。滴水是屋檐瓦壟最前端的一片倒三角形的瓦片,用于流雨水。防止浸濕檐木一個瓦當(dāng)配一個滴水。趙北樂樓的滴水保存就很完整。垂首下面是垂脊,垂脊蓮花脊、山墻山花雕刻都很精美。正脊多有植物的圖案,廟宇等重要建筑的正脊處多有龍和鳳的形象呈現(xiàn)出來。正脊處在屋頂正反兩個斜面的交叉處,是屋頂最頂端的水平屋脊。除了攢尖頂、平房和卷棚頂都有正脊。硬山頂、懸山頂、廡殿頂、歇山頂都有一條正脊。十字脊頂則為兩條正脊垂直相交,盝頂則由四條正脊圍成一個平面。趙北樂樓就可以明顯看出來是套在角梁上的,用來保護角梁。
戲臺兩側(cè)為如意踏跺。正對正兩個對稱。臺階中間砌置的一級一級的階石稱為“踏跺”,宋代時稱為“踏道”。
前排四個柱礎(chǔ),后排兩側(cè)各一個,均為圓柱形柱礎(chǔ)。圓柱形的表面上通常比較光滑樸素,很少有修飾性的圖案出現(xiàn)。早期的形式以圓柱形柱礎(chǔ)較多,表面用單一的花紋或者線條等浮雕的裝飾,相比其他較為簡單淡雅。而到了中期柱礎(chǔ)的形式開始出現(xiàn)變化,外形來看圓鼓形的柱礎(chǔ)慢慢消失匿跡,取而代之的是下半部分有明顯的內(nèi)縮形狀,整個造型看起來更加俊秀挺拔,到了晚期,柱礎(chǔ)的形式則變得豐富起來,有蓮花型,方形等。而趙北樂樓的柱礎(chǔ)都十分簡單,只有上面一圈又一圈小圓圈之外,其他的裝飾再無。
二、戲曲文化
“羅羅腔”是一個較古老的劇種,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間,在河北省中部廣為流傳,并且曾進入北京,被京劇等劇種所吸收。清朝后期,羅羅腔流行到山西省靈丘、廣靈、渾源、應(yīng)縣、大同、繁峙等縣和河北省阜平、行唐一帶地區(qū)。
羅羅腔是靈丘當(dāng)?shù)赜刑厣膭》N,通過當(dāng)?shù)靥厣膭》N可以反映出當(dāng)?shù)氐膽蚯幕卣?,靈丘羅羅腔在之前經(jīng)常是看作祭敬神靈來作為演出,所以在神仙道化戲所的出場率比較高,再后來歷史劇在靈丘羅羅腔的傳統(tǒng)劇目中所占比重最大,但靈丘羅羅腔中也不乏江湖綠林故事,可以看出靈丘的戲曲文化題材多來源于歷史故事與生活,也有一部分傳播內(nèi)容為古代倫理思想與價值觀。在眾多的劇目里,不論是嚴(yán)肅端莊的劇情,還是簡單平淡的劇情,都可以讓羅羅腔的魅力更加大放異彩,還能使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滿臺生風(fēng)。在唱腔的劇目里,不論是用清新淡雅、婉轉(zhuǎn)動聽、擅長敘述抒情的唱腔來演唱,還是用曲調(diào)生動明朗、滑稽喧鬧、動作性大的唱腔來演唱,都可以讓觀眾的神色為之沉醉。
靈丘羅羅腔形式不論怎么變換或者改編,內(nèi)容上都是與當(dāng)?shù)孛癖姷默嵥樯钕⑾⑾嚓P(guān)的,與婚姻習(xí)俗密不可分的。在羅羅腔的劇目里,有靈丘縣當(dāng)?shù)剜l(xiāng)村民眾的民風(fēng)民俗的體現(xiàn)、近景遠情的描繪,還有當(dāng)?shù)剜l(xiāng)村民眾的思想道德觀念的影響、感情思想的呈現(xiàn),也可以把明末清初時期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下靈丘當(dāng)?shù)剜l(xiāng)村的社會牢牢把握住。羅羅腔不只是舞臺上的表演,還是舞臺之外民風(fēng)民俗的體現(xiàn),而這種體現(xiàn)才是羅羅腔真正的存在意義的所在。
羅羅腔的價值是多方面的, 其藝術(shù)價值、歷史價值和學(xué)術(shù)價值都很高。羅羅腔保存了很多古老的曲牌體唱腔, 是地方戲形成并且發(fā)展的一份最原始的基礎(chǔ)檔案。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激烈競爭里,還能保存它自身的地方特色并且流傳至今,是它藝術(shù)生命力頑強的體現(xiàn),這也正是它藝術(shù)價值的所在。
三、結(jié)語
清代及民國時期,各廟宇為吸收善男信女,求得寺廟香火旺盛,每年均要舉辦一到數(shù)次廟會。廟會時亦要請戲班唱戲酬神,表面上是為酬謝菩薩保佑一方平安,風(fēng)調(diào)雨順,實則是廟宇會首借此招徠香客,求人神共樂。新中國成立前,靈丘縣的樂樓戲臺十分普遍,各個村都有一兩座,有的還有三四座。但由于后期的保護不周,許多戲臺被摧毀和年久失修,早已所剩無幾了。
而靈丘縣趙北村的廟由于年代久遠也早已不復(fù)存在,只剩下一個樂樓,坐落在村中央位置,已成為村中人們茶余飯后休閑娛樂的地方,之前在這戲臺上演出的曲子,現(xiàn)如今也只能余音繞梁了。
參考文獻:
[1]王潞偉.上黨神廟劇場研究,2015年.
[2]王潞偉.蒲縣五鹿山五龍洞圣母廟及其戲曲碑刻考,2009年.
[3]馮俊杰.山西戲曲碑刻輯考,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7頁.
[4]高鳳山.三晉石刻大全·大同市靈丘縣卷,三晉出版社2009年版,126,127頁.
[5]馮俊杰.戲劇與考古,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2年,第117頁.
[6]王鵬龍.雁北明清劇場及其演劇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xué), 2012.
[7]安芳.羅羅腔劇種研究綜述,山西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2014.
[8]靈丘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靈丘縣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280, 2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