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樂
(丹東市中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遼寧 丹東 118000)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組以腹部不適或腹痛、排便習慣及糞便性狀改變?yōu)橹鞯奈改c功能紊亂性疾病,并無形態(tài)學與生化的異常改變,一般排便后癥狀即可改善。據(jù)流行病學調(diào)查,腸易激綜合征在西方國家的發(fā)病率為10%~20%,而在中國的發(fā)病率為5.7%[1]。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為20~49%[2]。目前對二病的具體發(fā)病機制還不十分清楚,尚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本研究采用自擬補脾益腸湯治療腸易激綜合征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獲得較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4例患者,均符合羅馬Ⅲ標準中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為肝郁脾虛證。排除:①近期內(nèi)使用過胃腸促動力藥、瀉藥;②大便隱血陽性;③有器質(zhì)性胃腸疾?。虎芎喜乐馗?、腎損害。男41例,女53例,年齡24~76歲,平均年齡(43.11±6.90)歲,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7例,兩組一般資料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服用匹維溴銨,每次50 mg,每日3次。研究組服用補脾益腸湯,方劑:黨參15 g、白術(shù)15 g、茯苓15 g、柴胡15 g、黃芩15 g、雞內(nèi)金20 g、炒麥芽20 g、谷芽20 g、補骨脂20 g、訶子20 g、赤石脂20 g、神曲20 g、薏米仁20 g、白芍15 g、甘草15 g、木香15 g、白扁豆20 g,每天1劑,分作2次飲服。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分別在治療前后對患者的主要癥狀進行評估,包括腹脹、腹痛或腹部不適、早飽感、大便次數(shù)異常、大便性狀異常等,采用0~3分評分,無癥狀計0分,輕度計1分,中度計2分,重度計3分。
1.4 療效判斷標準:治療后,腹痛、腹脹等癥狀消失,大便次數(shù)、性質(zhì)恢復(fù)到病前狀態(tài)為顯效;腹痛、腹脹等癥狀明顯好轉(zhuǎn),大便次數(shù)、性質(zhì)有一定的改善為有效;癥狀及大便情況均無明顯改善為無效[3]。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進行t或卡方檢驗,P<0.05表示有明顯差異。
2.1 兩組治療后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前,研究組單項癥狀平均得分為(2.39±0.77)分,對照組為(2.75±0.62)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單項癥狀平均得分為(0.49±0.15)分,對照組為(1.57±0.64)分,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顯效28例(59.6%),有效17例(36.2%),無效2例(4.3%),總有效率為95.7%;對照組顯效14例(29.8%),有效24例(51.1%),無效9例(19.1%),總有效率為80.9%,比較差異顯著(P<0.05)。
腸易激綜合征與功能性消化不良均屬于胃腸動力性疾病。研究表明,腸易激綜合征可能與內(nèi)臟高敏狀態(tài)、胃腸道動力改變、消化道激素、飲食、腦-腸軸機制、感染、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等多種原因有關(guān)[4]。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與胃十二指腸的動力以及臟腑器官的敏感性出現(xiàn)異常有關(guān)[5]。
從中醫(yī)角度來看,腸易激綜合征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位在腸、胃,病機在于肝、脾。古代醫(yī)家認為,本病起于肝,病使在脾,多由情志不遂誘發(fā),郁怒傷肝,思慮傷脾,肝氣不疏克犯脾土而致脾胃虛弱,清陽無以升,濁陰無以降,致使氣機升降失調(diào),腸胃功能失調(diào),出現(xiàn)泄瀉、腹脹、腹痛等癥。補脾益腸湯中黨參健脾胃、補氣血;白術(shù)健脾益氣、燥濕利尿;茯苓健脾、寧心;柴胡疏肝解郁、升陽舉陷;黃芩清熱燥濕、退熱除煩;雞內(nèi)金健胃消食;炒麥芽健脾開胃、行氣消食;谷芽消食和中;補骨脂補脾健胃;訶子澀腸止瀉;赤石脂澀腸、止血;神曲健脾、開胃、消食、消積;薏米仁利腸胃;白芍平肝止痛;木香健脾、消食、行氣,止痛;白扁豆補脾胃、和中化濕。全方具有疏肝行氣、健脾和胃、澀腸止瀉的功效。匹維溴銨是一種具有調(diào)節(jié)腸道動力的消化道平滑肌細胞鈣離子拮抗劑。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主要癥狀明顯輕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5.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9%(P<0.05)??梢姡a脾益腸湯可從根本上去除病因,療效優(yōu)于西藥。綜上所述,自擬補脾益腸湯對腸易激綜合征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確切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