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建珍 裴靜波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江南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1201
紹派傷寒主要是指以江南地區(qū)浙江紹興一帶為主的醫(yī)家,在考慮當?shù)靥厥獾牡乩須夂颍ńB地卑濕、溫熱多挾濕邪為患的特點)及人文狀況(紹人喜酒水)下,主張融六經(jīng)統(tǒng)三焦氣血辨證,創(chuàng)立寒溫一統(tǒng)論,探究并診治廣義傷寒疾病而形成的一個特殊的醫(yī)學流派[1]。俞根初為紹派傷寒的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并著有《通俗傷寒論》一書,其書被譽為紹派傷寒的“不朽之作”,推崇腹診,有按胸腹一節(jié),曰:“胸腹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fā)源,若欲知其臟腑何如,則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診。”[2]“腹診”之名自此而始,茲將其腹診特色總結(jié)于下,以饗同道。
仲景在《傷寒論》中未見有專篇論腹診及分區(qū)方法,只將胸腹部分為胸脅、心下、大腹、少腹四區(qū)而診之[3],俞氏在《通俗傷寒論》中詳細介紹五臟六腑在胸腹部的部位層次,書中記載了心、肺、脾、胃、肝、膽、腎、小腸、大腸、膀胱等部位的具體位置;肺在胸腔的上部,心在胸膺之間,胃居膈下,大腹與臍部都是脾的范圍,臍四圍是小腸的區(qū)域,腎在臍下兩腰,大腸在兩腎之旁及臍下,同時臍下又有膀胱,肝主血室,小腹兩旁稱少腹,是血室的邊際,亦屬于肝,少腹上連季脅的部分,同樣也屬于肝,季脅上連肋骨的部分屬于膽。俞氏又將胸與腹分三停,即分三焦也。上焦:在膈肌之上,心、肺、心包絡居住之所;中焦:膈下的胃、胃下小腸、大腸、肝膽、脾都是;下焦:位于臍部以下,有膀胱、沖任、直腸,外腎(男),子宮(女)。俞氏的腹診分區(qū)雖然跟現(xiàn)代的解剖學不是非常切合,但也是很接近,相對于當時的醫(yī)學條件下是一個重大進步,同時中醫(yī)學是從整體、系統(tǒng)的方向研究人體,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微觀的不足。
俞根初非常注重腹診,并提出“推為第四診法要訣”,具體手法為:采用觸摩、尋捫、循按、推按等操作手法來診察胸腹部的軟硬、寒熱、潤燥、疼痛與否。并提出了肌膚表淺之病適宜輕手法撫觸,不深不淺的病變適宜中等手法尋捫觸按,深部臟腑病變需要重手法推動深按的相關診察方法,其手法類似于脈診的浮舉、中尋、沉按的診察手法。又認為淺按觸摸,可感知皮膚的潤燥、寒熱,中手尋捫可以探知有無邪氣,重按推尋可以辨別臟腑的虛實、有無積塊。俞氏也善于診察臍間動脈,具體手法為:并攏三指,左手或右手皆可,按壓診察臍部的上下左右位置,了解相關的寒熱遲數(shù)變化。
3.1 診胸脅重虛里,診腹部重沖任:俞根初認為,按診胸腹部的順序是先按胸脅,再按腹部,并重視診察虛里、沖任脈,按胸部建議重點診察虛里,認為虛里為脈之宗氣,所謂宗氣,《靈樞》曰:“宗氣積于胸中……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痹\察虛里可以了解宗氣的強弱,根據(jù)診察時的感受,可以分為宗氣內(nèi)虛、宗氣外泄、常候、心胃氣絕、死候等,又認為虛里與寸口六部相呼應,所謂寸口六部,見于《脈要精微篇》:“左寸以候心,左關以候肝,左尺以候腎,右寸以候肺,右關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門,以明六部各有所屬?!碧貏e是根據(jù)脈象及相關癥候難以確定疾病時,診察虛里更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關于按腹部,俞氏認為“按腹之要,以臍為先”,臍為“保生之根”,是神闕穴,書中詳細記載了診察臍間動脈的方法,以此了解臟腑的相關病變,指導預后。
3.2 善診胃家實,蟲病有三候:《通俗傷寒論》有言:“以手按之痞硬者,為胃家實?!庇岣醺鶕?jù)按壓時有無疼痛、疼痛性質(zhì)、疼痛部位,軟硬、積塊、有無聲音等,列舉了飲癖、食積、血瘀、水氣、蟲積、燥屎等相關腹證,如“按其中脘,雖痞硬而揉之漉漉有聲者,飲癖也……按之則軟,吐水則痛減者水氣”。俞氏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蟲積腹中常有三種腹證:一是觸診會感到腹部有條索狀的堅硬物,久按硬物會轉(zhuǎn)移,不會固定在一個位置。二是用手輕輕按壓腹部,一段時間后,可以觸摸到有東西像蚯蚓一樣蠕動。三是觸診感知到的東西是高低起伏、聚散不定、浮沉出沒的。
3.3 沖任脈動,皆陰虛象:“總之沖任脈動,皆伏熱傷陰,陰虛火動之證?!贝四擞岣鯇_任脈動之最佳詮釋。正常人,腎氣充盛,沖任脈動不疾不弱,一息二至,和緩而有力。正如《通俗傷寒論》曰:“一息五六至,沖任伏熱也;按之虛冷,其動沉微者,命門不足也;按之熱燥,其動細數(shù),上至中脘者,陰虛氣沖也;按之分散一息一至者,為元氣虛敗;按之不動,而指如入灰中者,為沖任空竭之候?!标P于沖任脈動的發(fā)展預后,俞氏認為出現(xiàn)此腹證,若是平人,病則難治,然素有肝熱體質(zhì)者,則并不是很嚴重,假如久瀉久痢的患者出現(xiàn)沖任脈動明顯,有震手之勢,代表亡陰的征象。又說,從母體帶來的易于氣郁的體質(zhì),若感受溫熱夾食滯,易于出現(xiàn)腸中積熱,搏動輕微的,是熱尚輕;搏動強烈的,是熱甚重。假如同時出現(xiàn)虛里脈動十分活躍,乃必死之象;假如積熱漸去,沖任脈動之象漸漸平息,是病情好轉(zhuǎn)的跡象。
4.1 重濕化藥清靈,經(jīng)方時方并重:紹興地處江南一代,與仲景所處北方的寒燥天氣不同,氣候溫暖潮濕,加之俞根初對日趨成熟的溫病學派學術思想的啟發(fā),其用方亦有別于《傷寒論》。俞氏認為:“凡診傷寒時病,須先觀病人兩目,次看口舌,已后以兩手按其胸脘至小腹?!边@是俞氏創(chuàng)新之舉,亦是紹派診察傷寒時病的一大特色[4]。如蒿芩清膽湯證與小柴胡湯證之別,小柴胡湯證《傷寒論》原文為:“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5]”此乃少陽和劑。蒿芩清膽湯主證為“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胸悶脅痛,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黏;脘痞、煩渴、小便黃少、舌紅苔膩、脈弦滑而數(shù)”。主治少陽病因濕熱痰濁中阻,郁而化熱,而致膽熱偏重。二者的腹證從胸脅苦滿而不欲飲食,喜嘔變?yōu)樾貝灻{痛,泛吐苦酸水,漸成濕熱痰濁阻于少陽膽經(jīng)與少陽三焦之證,已非小柴胡湯所能治之,俞氏另辟奇路,將《傷寒論》中的小柴胡湯與治療溫熱病的溫膽湯相結(jié)合創(chuàng)制蒿芩清膽湯。方中以青蒿腦(青蒿新發(fā)嫩芽)苦寒芬芳,透少陽之熱,辟穢化濕,黃芩苦寒,善清熱燥濕,二者為君;膽火熾盛可使液郁為痰,又以竹茹清熱化痰,半夏燥濕化痰,陳皮理氣化痰,枳殼寬中下氣除痰,同為臣藥;又佐以碧玉、赤茯苓,引火下泄,導濕熱從小便去。方中青蒿之用,何廉臣謂:“青蒿清腦透絡,從少陽膽經(jīng)領邪外出。雖疏達較柴胡力緩,而辟穢宣絡之功比柴胡為優(yōu)?!贝朔侥巳趥畬W派與溫病學派之精粹,兼收并蓄之楷模,后世醫(yī)者多習而用之。
4.2 注重清泄陽明,擅用祛邪攻下:俞根初善治傷寒時疫諸病,尤其是診腹用方,擅用祛邪攻下之峻劑。如陷胸承氣湯的主證為“痰火結(jié)閉,肺氣失降,大腸之氣痹,胸膈痞滿而痛,甚則神昏譫語,腹?jié)M便閉”。即其人素有痰火,外感傷寒,而見肺氣上逆,咯黃濃痰或白黏痰,胸膈滿痛脹悶,便閉溺澀,甚則神昏譫語,此乃肺中痰火與胃中熱結(jié),陷胸承氣湯主之。此仲景《傷寒論》小陷胸湯與承氣湯合方,治療痰火壅肺、熱結(jié)腸腑之胸肺合證,方中以瓜蔞仁、半夏辛滑之品,寬胸滌痰散結(jié),枳實、黃連辛開苦降,清熱消痰除痞,然下既不通,必窒乎上,用以芒硝大黃,有“釜底抽薪”之意,泄下通腑,使火從大便解,此方為開肺通腸之良方。其他諸如白虎承氣之類,乃白虎湯與承氣湯的合方,善于清泄胃腑結(jié)熱,皆為俞氏擅用祛邪攻下法之經(jīng)典用方。
俞根初將他關于腹診的學術思想歸納整理于所著《通俗傷寒論》中,流傳后世,在腹診發(fā)展史上留下濃重一筆。腹診之術,端始靈素,源遠流長,通過外在腹證探查疾病內(nèi)在病理變化,體現(xiàn)中醫(yī)學“司外揣內(nèi)”的思維方式。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各種檢查技術的不斷完善,中醫(yī)腹診越來越被人忽視,然而中醫(yī)腹診跟現(xiàn)代腹部檢查方法并非完全相同,不少經(jīng)方的準確辨證,需要借助中醫(yī)腹診,所以值得我們承其精華,繼承發(fā)揚,但是要使辨證論治更加可靠,不能單單依靠腹診,更加需要結(jié)合其他四診資料并且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