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無盡 楊勇
社區(qū)獲得性呼吸道感染屬于新生兒常見疾病, 隨著圍生醫(yī)學和新生兒急救技術的發(fā)展, 雖然其死亡率大大降低, 但在住院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中位居首位;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 其病原種類及耐藥性也在不斷變遷。明確病原微生物的種類及病原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規(guī)律, 對指導臨床治療、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時有效地控制感染及蔓延極為重要。本文對新生兒社區(qū)獲得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譜及病毒病原學流行情況進行探討和分析, 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普通新生兒病房收治的1084例社區(qū)獲得性呼吸道感染患兒, 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在2013年重新修訂的《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訂)》診斷標準[1], 排除醫(yī)院獲得性肺炎(指患兒入院時不存在、也不處于感染潛伏期, 而于入院48 h后在醫(yī)院內發(fā)生的肺炎)。其中, 男612例,女472例;出生天數(shù)最短2 d, 最長104 d, 平均出生天數(shù)(18.74±29.72)d;孕周最小28周, 最 大41+4周, 平均孕周(38.59±1.74)周;出生體重最輕885 g, 最重4640 g, 平均出生體重(3224.30±490.07)g。
1.2 方法 呼吸道病毒7項是查鼻咽拭子, 用呼吸道病毒抗原試劑盒, 采用免疫熒光法, 檢出常見的7項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A, 流感病毒B, 副流感病毒1、2、3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腺病毒。抽取患兒靜脈血3 ml, 離心后取血清分別查巨細胞病毒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肺炎支原體免疫球蛋白G(IgG)、IgM和肺炎衣原體IgM抗體, 分別采用巨細胞病毒IgM抗體檢測試劑盒(化學發(fā)光法)、肺炎支原體IgG、IgM抗體檢測試劑盒(化學發(fā)光法)和肺炎衣原體IgM抗體檢測試劑盒(酶聯(lián)免疫法);另取咽拭子進行培養(yǎng), 抽取2 ml靜脈血到血培養(yǎng)瓶中并進行血培養(yǎng);臨床懷疑百日咳或咳嗽時間長的取鼻咽拭子, 用百日咳桿菌核酸檢測試劑盒[聚合酶鏈反應(PCR)-熒光探針法]。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分析病原學檢出情況, 觀察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情況。
2.1 病原學結果 1084例社區(qū)獲得性呼吸道感染患兒,病因學檢出陽性者364例, 其中1例血培養(yǎng)提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生長(與臨床不符, 考慮污染)棄去。病原學總陽性檢出率為33.5%(363/1084);病毒檢出率為29.9%(324/1084), 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陽性者264例, 占81.5%, 副流感病毒1陽性者4例、占1.2%, 副流感病毒2陽性者2例、占0.6%, 副流感病毒3陽性者34例、占10.5%,流感病毒A陽性者18例、占5.6%, 腺病毒陽性者1例、占0.3%,巨細胞病毒陽性者1例、占0.3%, 未檢出流感病毒B;非典型病原體檢出率為2.2%(24/1084), 其中肺炎衣原體陽性者18例、占75.0%, 肺炎支原體陽性者6例、占25.0%;百日咳桿菌檢出率為1.1%(12/1084), 細菌檢出率為0.3%(3/1084)。見表1。
2.2 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情況 2016~2017年社區(qū)獲得性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發(fā)病率最高在夏季(44.7%), 其次是秋季(24.2%)。見表2。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發(fā)病率最高為8月,其次為9月。見圖1。
本研究發(fā)現(xiàn), 細菌引起的新生兒社區(qū)獲得性呼吸道感染發(fā)生率非常低, 非典型病原體在新生兒中發(fā)病率也不低, 百日咳在新生兒中也不少見, 病毒感染是社區(qū)獲得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呼吸道合胞病毒為新生兒社區(qū)獲得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病原體之一, 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侵襲所導致的新生兒肺炎發(fā)生率不斷增多, 就目前而言, 普遍認為呼吸道合胞病毒多發(fā)于早產兒、低體重兒之中, 且是新生兒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但在本文中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發(fā)生率并不高, 可能跟早產兒出生后早期基本在醫(yī)院住院, 待出院后獲得社區(qū)性呼吸道感染時, 往往已不在新生兒期有關,故未列入本研究。
兒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季節(jié)性因濕度、溫度等因素而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據(jù)報道約旦<2歲的兒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高峰在冬季的1、2月份[2], 中國香港地區(qū)為3~6月份[3], 中國臺灣地區(qū)為春、秋季[4]。而我國北方地區(qū)為冬、春季, 南方則為夏、秋季[5]。本組資料顯示深圳地區(qū)2017年新生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集中在炎熱的8月, 其次是9月, 與我國南方兒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流行規(guī)律相似, 但與地理位置接近的中國香港地區(qū)兒童的流行規(guī)律不同,可能與兩地人口密度、居住環(huán)境不同等有關。
以往研究認為, 獲得性母體百日咳抗體IgG對新生兒有保護作用, 臨床警惕性放松。但近年來, 全球百日咳發(fā)病率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上升趨勢, 尤其在疫苗覆蓋率較高的發(fā)達國家,并由過去的兒童-兒童傳播模式變成成人/青少年-新生兒/兒童為主的傳播模式[6]。本研究發(fā)現(xiàn), 新生兒百日咳發(fā)病率有增加趨勢。醫(yī)務工作者在臨床往往遇到采取積極對癥治療后, 患兒咳嗽3~5 d仍不見好轉, 有些甚至雞鳴樣咳嗽, 遂對此類患兒鼻咽拭子進行百日咳桿菌核酸檢測, 2年檢出12例百日咳患兒, 百日咳桿菌檢出率為1.1%。本文只是針對性地檢測百日咳, 而不是所有呼吸道感染進行檢測, 如果對全部患兒進行檢測, 百日咳發(fā)病率可能會更高。
新生兒百日咳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 極易造成漏診、誤診。有研究報道, 新生兒百日咳有如下臨床特點:①傳染源隱匿;②陣發(fā)性咳嗽為主, 少有雞鳴樣回聲;③呼吸道合胞病毒檢測陽性不能完全排除新生兒百日咳[7]。也有報道顯示, 新生兒百日咳初期僅表現(xiàn)為非特異性的上呼吸道感染, 繼而逐漸發(fā)展為痙攣性咳嗽, 伴有呼吸困難, 肺炎比例高[8]??傊?新生兒百日咳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 臨床如遇到上述情況要考慮到百日咳, 必要時進行百日咳檢查來確診, 才能夠更好地針對病因采取積極治療。
綜上所述, 新生兒社區(qū)獲得性呼吸道感染以病毒感染最常見, 治療上少用抗生素, 告知患兒家屬, 重在預防, 應盡量減少與呼吸道感染患兒接觸。本研究尚有不足之處:①本文主要收集本單位的患兒, 未進行多中心研究;②未比較社區(qū)獲得性感染與院內感染病例的不同;③本文屬于回顧性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