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霄,衣華強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王×,男,50歲,于2017年11月29日因“腹脹反復發(fā)作1個月余”就診。病史:患者自述40 d前于山東省腫瘤醫(yī)院行胃癌手術,術后出現持續(xù)上腹部脹滿不適、惡心、嘔吐等癥狀,嘔吐后癥狀可暫時減輕。視診發(fā)現患者上腹部膨隆,輕叩上腹部呈鼓音,聽診可聞及振水音。胃鏡下見殘胃擴張,胃壁張力欠佳,蠕動減慢,吻合口黏膜充血水腫,但胃鏡尚可通過吻合口,可排除機械性梗阻,證實為功能性胃排空障礙。遂給予持續(xù)胃腸減壓,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腸外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療效欠佳?;颊咦园l(fā)病來情緒低沉、睡眠差,體重明顯減輕??滔掳Y:腹脹反復發(fā)作,伴有惡心、呃逆、嘔吐;萎靡少神、身疲倦重、嘔惡納呆、氣少懶言、眠差,舌淡,苔白膩,脈細弱。中醫(yī)診斷:胃痞(脾虛痰濕);西醫(yī)診斷:術后胃癱綜合征。治以補氣健脾,除濕化痰。予以隔藥灸臍法I治療。
①藥粉制備:將吳茱萸、熟附子、當歸、茯苓、黨參、丁香、肉桂、陳皮、枳實、香附、黃芪、細辛、元胡、冰片等藥物用超微粉碎機粉碎為細末,過100目篩,密儲備用。②面圈制作:用溫開水調和面粉,均勻揉捏成圓形的面圈(底徑約6 cm,高約3 cm),面圈中央留置一孔洞,其大小與患者肚臍大小一致。③艾柱制作:將優(yōu)質艾絨制成底徑約4 cm,高約3 cm的圓錐形艾柱備用。
①患者仰臥,充分暴露臍部,常規(guī)消毒后將面圈置于臍上,使其中央孔洞正對患者臍部,取適量藥粉將孔洞填滿。②將艾柱點燃置于面圈上,連續(xù)燃燒3壯,共施灸約1.5 h,以患者腹內有溫熱感為佳。期間囑患者要閉目養(yǎng)神,意守神闕。③臍灸結束后,移去面圈,用6 cm×7 cm醫(yī)用敷貼固封臍部藥粉,囑患者24 h 后自行揭下,用溫熱毛巾擦凈即可。每周治療2次,每次約1.5 h。治療2次后患者自覺腹部飽脹感得到較大緩解,腹部無壓痛,胃液量明顯減少,偶有惡心呃逆;治療4次后,患者拔除胃管,無胃液流出,無嘔吐、呃逆,可進行飲食。3個月后隨訪,無復發(fā)。
術后胃癱綜合征(PGS)常見于腹部外科手術后,是一種由非機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功能性排空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胃動力紊亂綜合征[1]。PGS是腹部手術后較常見的近期并發(fā)癥之一,以術后持續(xù)胃引流量多、惡心、嘔吐、餐后飽脹、腹痛等為主要表現,其通常持續(xù)時間較長,對患者術后的機體恢復及心理健康均產生不利影響。
本病屬于祖國醫(yī)學“痞滿”“納呆”等范疇?!蹲C治匯補·痞滿》言:“痞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處于心下,位于中央,填塞痞滿,皆濕土之為病也……大抵心下痞悶,必是脾胃受虧,濁氣夾痰,不能運化為患”[2]。脾與胃通過經脈屬絡而互為表里,其五行屬土具有承載、生化之義。人體生命活動得以維持的營養(yǎng)物質均賴于脾胃的功能,故把脾胃譽為“后天之本”?!杜R證指南醫(yī)案·脾胃門》言:“脾易升則健,胃易降則和?!逼⒅魃?,己土升則乙木與癸水皆升,胃主降濁,戊土降則丁火與辛金皆降,升降之機要,在于陰陽相交,是謂中氣,故為臟腑氣機升降之樞紐[3]。
本病由于腹部手術形成創(chuàng)傷,導致脾胃脈絡受損,氣機升降失職,納運失調,故濕濁內生困遏脾胃,致使清陽下陷,濁陰上逆,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故患者出現胃納不振、脘痞腹脹的臨床表現。又因本病系腫瘤術后,患者多年老體弱,氣血虧虛,雖外有腹?jié)M嘔惡等實證表現,實則為本虛標實之證。故選擇功善補虛培本的灸法,通過借助艾草的純陽之性,溫中開郁,祛散寒邪,同時配合辛溫理氣的藥物,例如臍療方中的黨參、黃芪、茯苓、當歸可補氣養(yǎng)血,健脾祛濕;吳茱萸、熟附子、肉桂、丁香、細辛等藥物味辛性熱,善走臟腑而能溫中祛寒;陳皮、枳實、香附、元胡等藥物辛香行散,可行氣化痰,活絡止痛。再稍佐冰片作滲透劑以提高療效。而作為施灸部位的神闕,現代研究已經證實肚臍部位的皮膚薄嫩、微血管多、敏感度高、吸收和滲透性強,藥物分子較易透過,可迅速彌散入血而通達全身。臍部通過其良好的敏感性和吸收力成為中醫(yī)外治法的首選部位[4]。
本療法給藥途徑特殊,無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避免了口服藥物增加的胃腸負擔,通過借助艾火的溫通作用,進一步促進藥物的吸收和滲透,共啟補益溫中、行氣活血之效,從而使中焦健旺,胃氣得降,腑氣得通則病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