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佳,趙 靜,雙海軍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管理學院,重慶 401524)
食用菌大都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和植物以共生形態(tài)生長的大型真菌,到目前為止有記錄的這類食用菌有350多種,在食用菌總類中占一半以上[1]。由于人們缺乏科學的鑒別手段,對野外的這類食用菌不能明確辨認,也就不敢食用,因此這些食用菌也就不能夠形成市場,也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除了少數的一些被應用栽培以外,其他的大都浪費掉了?,F階段,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觀念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人們開始逐漸重視對野生食用菌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诖?,農民朋友在栽培食用菌的過程中,應該從市場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fā),選擇適合當地栽培條件的這種食用菌,以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益。
根據現代營養(yǎng)學研究分析數據表明,一些新品類食用菌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它們其中有許多是非常名貴的食用菌[2]。如松口蘑歷來被人們譽為蘑菇之王,塊菌被人們稱為菌類中的鉆石,紅菇以其久負盛名的滋補價值而馳名中外,更有諸如雞、雞油菌、牛肝菌等菌類,不但味美而且還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并且由于非常稀少而珍貴,一直以來被人們作為高檔的保健用品。以這種菌類中的珍品紅菇為例,它含有豐富的游離氨基酸和甾醇,其干物質中粗蛋白含量能夠占到30%左右,能夠和優(yōu)質大豆相媲美;其氨基酸含量占干物質總量的20%左右,并且這些氨基酸中一半以上是人體新陳代謝所必需的,而這些必需的氨基酸各自在總量中所占的比例,遠遠高出國際糧農組織的推薦值。并且這種紅菇能夠提煉珍貴的藥物,有明顯的治愈痢疾的作用,還可以抗癌變,因此它具有明顯的藥用價值[3]。再加上野外生長,純天然,純綠色,正好迎合人們當下健康時尚的生活理念,因此也就成為了珍貴的保健食品。
當前,市場上除了塊菌小規(guī)模栽培少量上市以外,其他的新品類食用菌大多都是靠野外采摘,由于不能形成規(guī)模,數量又非常稀少,因此市場價格較高。在這里僅列舉某一時期,不同的新品類食用菌在國內外市場上的價格,以供借鑒:在美國的超市,新鮮的牛肝菌標價每千克50美元;剛采摘的松口蘑,日本的超市中可以賣到每千克150美元,中國的超市中標價也高達每千克800元人民幣以上;被譽為菌類中的鉆石的塊菌,價格更高,在歐美的超市中,一個鴿子蛋大小的意大利塊菌能夠賣到350美元;在國內市場上,經常能夠見到的紅菇,其鮮貨標價也在每千克700元人民幣以上,其干貨價格更高。以上這些菌類,雖然價格較高,但是由于供不應求卻常在各市場上斷貨。
根據市場的相關報道,全世界范圍內每年的牛肝菌銷量在25萬噸左右。由于松口蘑生長條件比較苛刻,并且采集技術要求也比較高,因此產量波動比較大,日本一年就要消費超1萬噸。這些食用菌受到采集量的制約,其采集收益變化比較大,但是總的來說其收益非??捎^。從歐美一些相關報道中能夠看到,條件適中的情況下每公頃可以采摘各類食用菌超60 kg,估價在1 000美元以上。條件比較好的適合紅菇密集生長的地區(qū),100 m2大約能產干菇2 kg左右,經濟效益就是人民幣1 000多元。目前,國外已經栽培出了能夠人工生產的塊菌,在嚴格的栽培條件下,3年以后就可以成熟為自然狀態(tài)的塊菌林,每公頃年采集量可以達到20 kg, 計算其經濟效益就相當于人民幣3 000多元。
目前,設施農業(yè)中利用大棚普遍栽培的大多都是香菇、雙孢蘑菇、平菇、雞腿菇。從以上這些數據的分析對比能夠明顯看到,這些菌類的市場單價和以上這些新品類食用菌相比差異較大,經濟效益和以上這些相比較可觀。因此,相關的農業(yè)部門應該省時度勢,利用這一市場機遇,積極引領相關的農科部門和廣大農戶,大力開發(fā)應用這些新品類食用菌,以提高栽培戶的經濟效益。
由于前文所述的這些新品類食用菌一直生長在自然環(huán)境中,我國以前還沒有對其進行過廣泛的應用研究。再加上它的生長條件相對苛刻,因此對于這種實用菌的開發(fā)研究需要較高的技術基礎和較強的研究實力,使我國在這些食用菌的研究方面基礎十分薄弱。對于這種食用菌子實體相關的生理生化知識,一直以來都是空白領域,對于這種菌類的開發(fā)、研究、應用無疑是一個瓶頸,存在著較大的困難。根據我國在這方面的資料統計,松口蘑、牛肝菌、紅菇這些珍貴的食用菌種在國內分布著一定的資源,但是對其生長狀況、分布情況、地域區(qū)別、品質產量,還有它與林間生物的互生關系、與非生物的依存關系的了解都非常有限,以致無法開展相關的研究活動,導致最近這幾年雖然有好的市場環(huán)境,但是仍然無法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產業(yè),使得這些寶貴資源浪費[4]。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在這方面及早規(guī)劃,提前布局,對這一領域形成科研洼地,以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的方式,吸引企業(yè)和專業(yè)合作社積極參與研究開發(fā),盡快形成產業(yè)規(guī)模。
相關部門要結合國外的相關資料,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選擇這些食用菌生長的典型性的林區(qū),積極開展對樹林、地貌、土壤、水文、氣象這些方面的調查,掌握這方面的第一手資料。重點調查這些新品食用菌在各地區(qū)的分布、種類,收集關于這些食用菌種的物種資料。根據山區(qū)農民、地方食用菌栽培菇農、珍貴食用菌經銷商販的經驗總結匯編關于這些珍貴食用菌種的資料,并且在互聯網上搜集這些菌類經營點的分布資料,以構建大致的分布圖和產區(qū)圖。結合生物資料和品嘗鑒定,確定其可食性,哪些是珍貴資源,針對有經濟價值的、適宜于當地發(fā)展的食用菌展開重點調查,為這些種類的開發(fā)利用提供第一手詳實的資料。
由于這些珍貴的菌根食用菌大都與林木形成共生系統,對其的馴化栽培難度比較大,并且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地方農科院所、農技部門應該站在菌根食用菌研究的前沿,為民間研究機構和研究團體提供技術支持和林地利用的政策支持。支持他們的跟蹤研究和創(chuàng)新研究,和這些研究團體結成對子,選擇個別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具有較多的詳實資料,易于突破技術局限,相對較為珍貴的食用菌種類作為突破口,組織各方面的技術人員形成合作關系合力攻關,從而在個別菌類方面形成技術突破,走出一條切實可行的、具有明顯經濟效益的發(fā)展道路,為其他種類的開發(fā)研究積累資料。由于食用菌新種類的馴化在林間草地進行,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所以更適合于我國一些土地較少、人口眾多的山林地區(qū),很明顯這能夠為這些地區(qū)闖出一條致富之路,地方政府應該大力支持。
在對這些食用菌新種類進行研究開發(fā)的過程中,當地相關部門要積極開展科普學習和技術推廣。要利用鄉(xiāng)村農技講座、鄉(xiāng)村科普活動、電視專題、鄉(xiāng)村農技宣傳欄、活頁傳單散發(fā)、參觀試驗基地等形式,使人們能夠普遍認識到這些食用菌的應用價值,明確科學開發(fā)與應用這些食用菌,不但可以為林區(qū)經營農戶提供較為可觀的經濟收入,還能夠促進闊葉林的速成建設,減少林地投資提高林地回報率,解決困擾林業(yè)生產的林菌矛盾,為這些食用菌的扎根發(fā)展并形成一定的產業(yè)結構創(chuàng)造條件。并且通過廣泛的宣傳和有針對性的引導,引起有識之士的關注,吸引他們加大投資力度,盡快促成這些食用菌的開發(fā)與利用,使這些食用菌能夠盡快搶占市場,以創(chuàng)造較好的經濟效益。并且林業(yè)部門也要制定相關的政策,積極推廣菌林混生林業(yè)發(fā)展新模式,讓農民在一些政策的約束下改變傳統的育林觀念,改變過去要么封山育林,要么齊伐再造的傳統模式。同時,要配套制訂相應的保護林區(qū)山地措施,并且這些措施要具有可持續(xù)性和時間延續(xù)性,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食用菌與林木之間的互生系統。并且要把臨區(qū)食用菌作為林業(yè)的相關產業(yè)加以保護。以誰護林保土誰受益的鼓勵政策,引導山區(qū)農民積極經營林區(qū)菌類栽培[5]。
前文所述中的這些新品類食用菌,因其鮮美的口味和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以及保健作用,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國內外形成了一個極其搶手的市場。把這些珍貴的食用菌資源積極地開發(fā)應用在林地生產中,既能夠促進林木生長,又能為經營者創(chuàng)造可觀的經濟效益,無疑是一舉兩得的好事。但是,就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力量和研究基礎相對較薄弱,這就有待于相關部門積極引導,并且加大這方面的投資力度,從而使這些食用菌資源能夠發(fā)展成為一個農民致富的新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