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珊 王 娜 顏瀟瀟 張朝霞 周盛基 王廣進杜東紅 楊 青 于長平 周桂芝 楊寶琦 張福仁
銀屑病是一種以鱗屑性紅斑丘疹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大皰性類天皰瘡(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種好發(fā)于老年人以水皰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皰病。銀屑病、大皰性類天皰瘡均為免疫性炎癥性皮膚病,1929年有學者首次報道銀屑病并發(fā)自身免疫性大皰病。之后陸續(xù)有文獻報道銀屑病可與自身免疫性大皰病合并,包括BP、天皰瘡、獲得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等,其中最常見并發(fā)BP[1-4]。
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尋常型銀屑病合并BP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尋常型銀屑病合并BP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輔助檢查及治療方案等,希望為臨床工作提供診療經(jīng)驗。
1.1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山東省皮膚病醫(yī)院確診為銀屑病合并BP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患者的臨床特征、實驗室檢查及治療方法。
1.2 診斷標準 (1)銀屑?。焊鶕?jù)病史、典型臨床表現(xiàn)(銀白色鱗屑、薄膜現(xiàn)象及點狀出血現(xiàn)象)。(2)大皰性類天皰瘡BP:在紅斑或正常皮膚上發(fā)生張力性水皰、大皰,尼氏征陰性;組織病理表現(xiàn)為表皮下水皰;免疫熒光示基底膜帶IgG和/或C3線狀沉積,血清學檢查示抗基底膜帶IgG循環(huán)抗體陽性;BP180NC16A-ELISA和/或BP230-ELISA陽性。
2.1 一般資料 共發(fā)現(xiàn)尋常型銀屑病合并BP10例患者,銀屑病均先于BP發(fā)病,男女比例9∶1,年齡范圍49~79歲,平均發(fā)病年齡為(59.90±10.18)歲,平均住院時間23.5天,BP平均病程為(5.80±9.86)個月,尋常型銀屑病平均病程為(19.31±12.69)年。40%(4/10)患者有家族史,其中30%(3/10)有銀屑病家族史,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1例。未發(fā)現(xiàn)其他類型銀屑病合并BP的患者。所有患者的基本情況見表1。
2.2 臨床表現(xiàn) 70%(7/10)患者BP發(fā)病前曾口服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疾病的藥物,包括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美托洛爾、厄貝沙坦、二甲雙胍、格列吡酮、復方丹參滴丸、阿司匹林、美沙拉嗪腸溶片;20%(2/10)患者BP發(fā)病前曾外用治療銀屑病的藥物,包括復方酮康唑軟膏、丙酸氯倍他索搽劑、凡士林;10%(1/10)患者因接觸“水彩筆液”后銀屑病皮損加重繼而發(fā)生水皰。銀屑病皮損累及頭面部5例(50%)、軀干5例(50%)、四肢9例(90%);水皰皮損累及頭面部4例(40%)、軀干3例(30%)、四肢8例(80%)。80%(8/10)患者BP皮損分布范圍與銀屑病一致,累及頭面部、軀干和四肢,鱗屑性紅斑基礎上見緊張性水皰、大皰;20%(2/10)患者出現(xiàn)口腔黏膜損害,其中出現(xiàn)右頰黏膜損害1例,出現(xiàn)舌部白色膜狀物1例。20%(2/10)患者水皰及銀屑病皮損占體表面積80%,70%(7/10)皮損占體表面積50%~80%,皮損占體表面積10%以下者1例(10%)。所有患者均伴明顯瘙癢。
2.3 合并癥和并發(fā)癥 10例患者均合并多種疾?。?0%(6/10)患者合并高血壓; 20%(2/10)合并II型糖尿??;合并房顫1例;合并抑郁癥1例;合并胰膽管結石1例;合并膽囊結石1例;合并潰瘍性結腸炎1例;30%(3/10)合并支氣管炎;股骨頭壞死置換術后1例;50%(5/10)并發(fā)皮膚感染;20%(2/10)應用糖皮質激素后并發(fā)口腔念珠菌感染。
2.4 組織病理 10例患者取水皰皮損組織病理學檢查均見表皮下陳舊性或新鮮水皰。表皮下裂隙形成1例;棘層增厚3例;嗜酸粒細胞浸潤6例,火焰現(xiàn)象1例;真皮淺層血管周圍輕度單一核細胞浸潤4例,伴中性粒細胞浸潤1例。3例患者銀屑病皮損進行了組織病理學檢查,均表現(xiàn)為表皮角化過度、角化不全,Munro小膿腫,棘層增厚,真皮淺層水腫,血管周圍輕度淋巴細胞、嗜酸粒細胞浸潤。
2.5 免疫熒光 (1)直接免疫熒光(DIF):10例患者均見基底膜帶IgG和/或C3陽性線狀沉積,其基礎上60%(6/10)IgA線狀沉積;50%(5/10)IgM線狀沉積。(2)間接免疫熒光(IIF):70%(7/10)患者抗基底膜帶IgG抗體陽性,滴度從1∶10到1∶1280。40%(4/10)患者鹽裂試驗IgG沉積于表皮側,6例未做鹽裂IIF試驗。
2.6 ELISA檢查 抗BP180NC16A和抗BP230抗體:90%(9/10)患者抗BP18NC16A-ELISA陽性,最高者抗體滴度>200 U/mL;30%(3/10)患者抗BP230-ELISA陽性,最高抗體滴度>200 U/mL。
2.7 實驗室檢查
2.7.1 血脂異常 甘油三酯:升高1例,降低1例,80%(8/10)正常;總膽固醇:30%(3/10)患者升高,20%(2/10)降低,50%(5/10)正常;低密度脂蛋白:30%(3/10)患者升高,40%(4/10)降低,30%(3/10)正常。
2.7.2 其他炎性指標 IgE、血沉、C反應蛋白:100%(10/10)患者均升高,IgE最高為1346 mmol/L,血沉最高為23 mm/h,C反應蛋白最高為60 mg/L。
2.7.3 細菌培養(yǎng)、藥敏結果 40%(4/10)患者糜爛面細菌培養(yǎng)結果示金黃色葡萄球菌陽性,其中3例左氧氟沙星敏感,1例多西環(huán)素敏感;正常菌群生長1例;未查5例。
2.8 治療與轉歸 80%(8/10)患者應用糖皮質激素(以下簡稱激素)治療,70%(7/10)患者應用激素聯(lián)合環(huán)磷酰胺治療,激素初始劑量相當于潑尼松每日60~100 mg。沖擊治療(甲潑尼龍連用3天,每天劑量分別為600 mg、400 mg、200 mg)2例。激素出院劑量為相當于潑尼松每日50~120 mg。治療過程中1例患者肝功異常,環(huán)磷酰胺更換為嗎替麥考酚酯,同時加用靜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單純激素治療者1例(10%),激素初始劑量相當于潑尼松每日80 mg,激素控制量相當于潑尼松每日180 mg,激素出院劑量相當于潑尼松每日100 mg。2例患者病情較輕,其中應用免疫抑制劑環(huán)孢素聯(lián)合煙酰胺治療者1例,治療3天后水皰皮損好轉,加用雙下肢半身窄波UVB光療治療銀屑病皮損,共住院12天;另外1例皮損面積較少,采用四環(huán)素、煙酰胺聯(lián)合UVB光療,共住院16天,BP和銀屑病皮損均痊愈。
10例患者均臨床痊愈出院,出院時水皰消退,遺留色素沉著,原有鱗屑性丘疹、斑塊變平、消退、鱗屑顯著減少,未見新發(fā)皮疹。20%(2/10)患者為非醫(yī)囑離院,出院時激素相當于潑尼松每日80 mg。IIF檢查BP抗體滴度,由入院1∶640陽性降至1∶10陰性出院1例,由入院1∶1280降至1∶10陰性出院1例,其余8例出院時未復查。出院前ELISA結果回示:抗BP180NC16A抗體陽性6例,陰性2例,最高抗體滴度>200 U/mL;抗BP230抗體陽性2例,最高抗體滴度>200 U/mL,陰性6例;抗BP180NC16A、BP230抗體均陰性1例;未查2例。出院后經(jīng)過平均636.7天隨訪,8例采用激素治療者中,4例通過規(guī)律減藥、按時復診,無BP皮損,潑尼松減量至每日10~25 mg;2例已停用激素治療;1例死亡,死因不詳;1例失訪。1例采用環(huán)孢素治療者已停用環(huán)孢素,無BP皮損。1例應用四環(huán)素、煙酰胺聯(lián)合光療者已停用原來藥物和光療,偶有新起數(shù)個水皰自行口服中藥治療可消退。所有隨訪到的患者銀屑病皮損病情穩(wěn)定,其中7例患者已停用治療銀屑病的藥物,1例患者仍口服中成藥配合光療。
銀屑病可并發(fā)多種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大皰病。Ohata等[2]總結了145例銀屑病合并自身免疫性大皰病的患者,發(fā)現(xiàn)最常見的大皰病是BP,多數(shù)患者合并1種大皰病,但是有16例合并兩種大皰病。大多數(shù)銀屑病先于BP發(fā)病,僅4例患者大皰病先于銀屑病發(fā)病。145例患者中,84.1%為尋常型銀屑病。這與Kridin等[3]的報道的類似。國內報道3例膿皰型銀屑病合并BP,2例紅皮病型銀屑病合并BP[4-6]。中國臺灣學者Ho等[7]采用隊列研究的方法研究發(fā)現(xiàn),銀屑病可以顯著增加BP的患病風險(風險比為3.05)。本研究回顧了山東省皮膚病醫(yī)院3年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發(fā)現(xiàn)的銀屑病類型均為尋常型,并且全部是BP發(fā)生于銀屑病診斷之后,患者男女比例為9∶1,這與既往文獻報道基本一致[1]。
銀屑病合并BP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認為有多種學說。首先,可能與UVB或光化學療法(PUVA)治療有關。Ho等[7]研究發(fā)現(xiàn)銀屑病和BP的診斷平均間隔時間為2.86年,且在銀屑病診斷后的第一年并發(fā)BP的發(fā)生率最高, 20%的銀屑病合并BP患者曾有紫外線治療史。紫外線可破壞表皮屏障,破壞基底膜帶的抗原。治療銀屑病的外用藥物也可加重這一過程。這些因素均可導致抗原暴露,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抗體,誘發(fā)表皮下水皰[7]。本研究患者均為尋常型銀屑病先于BP發(fā)生多年,患者用過多種治療銀屑病的藥物。但無發(fā)病前紫外線光療者。2例患者病情輕微,采用光療聯(lián)合四環(huán)素、煙酰胺或環(huán)孢素治療后病情好轉,光療主要針對銀屑病皮損治療,煙酰胺聯(lián)合四環(huán)素或環(huán)孢素主要治療水皰皮損,治療過程中水皰皮損并未加重,雖然四環(huán)素有加重銀屑病的報告,但在本例中銀屑病和BP皮損均好轉。因此具體病例的發(fā)病原因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其次,某些藥物包括治療銀屑病的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等可能與BP的發(fā)病有關[8]。有報道銀屑病采用生物制劑治療期間發(fā)生BP[9],但是也有生物制劑治療后抗BP180-NC16A抗體下降的報道[10]。BP的發(fā)病危險因素還包括老年、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等。本文患者平均年齡為(59.90±10.18)歲,全部有皮膚病之外的并發(fā)癥,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采用多種藥物治療,但是臨床實際工作中很難判斷藥物和BP的關系。另外,銀屑病可能與大皰性類天皰瘡有部分相似的免疫學發(fā)病機制。Yasukawa等[11]認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動力學不僅有Th1和Th2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有Th1、Th2、Treg和Th17之間的多層次相互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80%(8/10)患者水皰性皮損分布于銀屑病一致,與Ohata等[2]的報道一致,尚未發(fā)現(xiàn)銀屑病合并2種大皰病的情況。銀屑病合并BP的診斷相對容易,主要的鑒別診斷是抗層黏連蛋白-γ1類天皰瘡(Anti-laminin-gamma 1 Pemphigoid),又稱為抗P200類天皰瘡[12],該病30%患者合并銀屑病,單純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無法與大皰性類天皰瘡區(qū)別。該病普通病理表現(xiàn)為表皮下水皰和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的浸潤,直接免疫熒光顯示基底膜帶IgG和/或C3線狀沉積,鹽裂試驗顯示IgG抗體在鹽裂皮膚的真皮側沉積,而BP的IgG抗體多沉積于表皮側。通過ELISA檢查也可鑒別,抗層黏連蛋白-γ1類天皰瘡患者血清中可檢測到抗P200抗體,而BP合并銀屑病患者血清中抗BP180和/或抗BP230抗體陽性。
系統(tǒng)使用激素是BP治療的一線方案,但對于銀屑病來說激素屬于相對禁忌。對于銀屑病合并BP的輕癥患者,可單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如甲氨蝶呤、環(huán)孢素等[13,14]。重癥患者需要激素聯(lián)合免疫抑制劑治療,免疫抑制劑可縮短激素的療程,幫助患者激素順利減量。另外,利妥昔單抗也是一種治療選擇[15]。本研究的8例患者給予激素治療,其中7例聯(lián)合免疫抑制劑,出院后規(guī)律減量,先減激素,后減免疫抑制劑,患者水皰無復發(fā)。激素減量后雖有患者銀屑病皮損小面積復發(fā),但是未出現(xiàn)轉化為膿皰型或紅皮病型銀屑病的情況。因此,對于尋常型銀屑病合并BP的患者,尤其是皮損面積較大者,可給予傳統(tǒng)的激素聯(lián)合免疫抑制劑,通過激素規(guī)律減量、密切隨訪,可以很好的控制這兩種疾病。
本研究總結了10例尋常型銀屑病合并BP患者的臨床特征。尋常型銀屑病合并BP臨床少見,患者多為中老年男性。由于水皰皮損危害大,主要采用激素聯(lián)合免疫抑制劑治療,對銀屑病皮損同樣有效。輕癥患者可以僅給予免疫抑制劑治療。出院后隨訪發(fā)現(xiàn)患者病情控制良好,激素規(guī)律減量時未出現(xiàn)銀屑病皮損明顯加重。因此尋常型銀屑病合并BP的重癥患者應用激素聯(lián)合免疫抑制劑是可行的治療方案。此外對于銀屑病患者接受光療治療者應當加強隨訪。